默读和阅读有什么区别(解读开篇默读为什么叫)

注1:解读基于个人理解,错漏处欢迎指正补充,感谢。

注2:文中配图均来自在猫耳FM播出的《默读》广播剧海报。

断更许久,我回来啦!这段时间在看Priest的《默读》。作为2018豆瓣年度悬疑推理十佳小说之一,这部小说有点烧脑,所以我花了点时间做功课,目前也才刚弄完于连案。

说来惭愧,前两年《镇魂》风头强劲,我没赶上。经朋友推荐,现在才读到P大的文,《默读》是看的第一部,这一阵还囫囵看了一遍《杀破狼》和《有匪》。

P大的作品很多,我还只窥了冰山一角,所以这篇和后面的解读文章只能就文论文,单说《默读》这一部。而且平时悬疑推理和心理罪案看得少,可能狭隘浅显,也是无可奈何了。

默读和阅读有什么区别(解读开篇默读为什么叫)(1)

说了什么故事?

《默读》用若干个看似独立,实则关联紧密的小案件串联起一个关系三代人的故事。

多年前,郑凯风、周雅厚、周峻茂在国外以血腥手段积累起原始资本。燕市恒安福利院以收养孤儿为名,对郑等人输送少女。市局局长张春久、春来集团掌门人张春龄及苏慧、卓迎春等一众少男少女,幼时在恒安福利院饱受欺辱。

长大后的孤儿们以张氏兄弟为首,建立起一个豢养通缉犯、侵害幼女、提供买凶灭迹渠道的巨大犯罪网络,由郑凯风、周峻茂、费承宇、魏展鸿等人提供资金输送,多年来为所欲为、只手遮天。

刑警顾钊追寻到这个犯罪集团的蛛丝马迹,为张春久等人所害。燕公安大学教授范思远为替顾钊报仇,背负命案,进入犯罪集团内部安插眼线。费承宇欲将犯罪集团掌控在自己手中,和范思远合作,但被设计的车祸撞为植物人。范思远成立朗诵者群体,将各大未破命案的被害人亲属纳为己用。主角骆闻舟、陶然的师傅杨正锋为追查顾钊案,被范思远利用,丢了性命。

三年后,范思远因患病时日无多,加速了对张等人的报复,用一个个命案逼迫犯罪集团内部自相残杀,并将张等人逐步暴露在刑警和公众的视线之内。最后在骆闻舟、费渡等人联手下,端了张氏犯罪集团和已然走向极端的朗诵者群体。

三代人,许多人卷入其中,令人唏嘘。曾经被害的成了害人的人,曾经失去亲人的成了让别人失去亲人却觉得理所应当的人,“凝视深渊的人,深渊也在凝视你”。如何做选择,真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命题。

《默读》是一部刑侦小说,里面有许多对罪犯作案动机的思考和追问,如它的介绍文案所说:

“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代而已。”

陶然第3章说“不管因为什么,一个孩子大老远到咱们这来,客死异乡,咱们得给人家一个交代”便是此理。

罪犯为什么作案?为什么是这个人遇害?小说中对恶行耿耿于怀的人们,最终大致分化成了三个群体,一个是以张氏为首的犯罪集团,他们自己就成了恶,并对力量执着以求。一个是以范思远为首的朗诵者群体,他们势与张等人对抗到底,却走火入魔,成了另一种恶。一个是费渡聚拢起来的受害人亲属,他们求一个真相,求一个恶有恶报。

逝者已矣,活着的人仍在追寻答案。一条鲜活的生命不应该无声无息地就被黑暗吞没,没有一个前因后果。生来一声啼哭昭告降临,逝去也应有句点,而非逗号或省略号。让生者的恨和质问有处可去,让他们有一个交代作为信念支撑,相信人世仍然值得一活。

默读和阅读有什么区别(解读开篇默读为什么叫)(2)

《默读》为什么叫“默读”?

默读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解释是:不出声地读书(跟“朗读”相区别)。与朗读相对,也就是跟小说中的“朗诵者”相对。朗读是高声诵读,外放表达,而默读是悄然无声、不与人言。

朗诵者代表的是以范思远为首的“复仇者”群体,他们因为在罪案中失去亲人,觉得公权力无法给自己和逝去亲人满意的交代,继而走上了以恶制恶的偏激报复道路。

他们不惜卷入无辜性命作为复仇计划的一部分,从而用亲人遇害的同样方式来报复仇人。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引起警察和舆论的关注,用一种高调的方式来达到“因果报应”的效果和目的。这是毁灭性、爆发式、宣之于口的“朗诵”方式。

默读者,代表的是骆闻舟等探寻真相的警察、费渡聚集起的受害人亲属这部分群体,是克制、隐忍、徐徐图之的“默读”方式。

这里头充当先锋的是顾钊和杨正锋。这两人只在肖海洋、骆闻舟等人的回忆和描述中出场过,但这零光片羽已然令人感动,他们对真相、正义的追索,对肩上职责的坚守,成为了刑警们的信念支柱,像薪火一样被传承下来。

这些警察薪水微薄、日夜奔波,处理案件要保护证人、避免误伤,还要尽量连根拔起,给受害人一个交代,不辜负活人的期待。费渡飞车救骆闻舟被前后夹击时,曾起了挨个碾死对方的心,被骆闻舟掰下了手。在生态园被围攻时,骆闻舟还叮嘱陆嘉和费渡不要伤了恶徒们的性命,还有很多。听起来束手束脚不是吗?但正是时刻有法制和理智束着,才给了普通人和这个社会以保障。

而费渡聚集的这些人,本来是和朗诵者群体一样的人,却因选择不同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如陆嘉所说,他们也因为遭遇不幸无法融入平常生活,但他们求答案却不激进偏执,想报仇却不波及无辜,就要一个“因果报应、恶有恶报”。在费渡的带领下,他们本来是打算跟作恶者们同归于尽的,最后也有了另一条平缓一点的路走,怀抱着尘埃落定的踏实和曾有人共担生死、为己考虑的温暖。

其实我觉得,默读的对象不只如此。骆闻舟读费渡,费渡读母亲,费渡读自己,也是“默读”。无论母亲,还是费渡,都藏得太深。母亲是迫不得已,只能像打暗号一样、一点一点地给费渡传递信息。

而费渡内心受伤太重,缺乏安全感,心里也藏了太多的秘密,上了重重心锁,轻易不愿意表露,只有走进他心里很深了,才慢慢地、慢慢地吐露一点。费渡自以为是恶魔,殊不知自己是小天使。

这三个“读”都花了很长时间,要许多的细心和耐心,所幸最后心结全解,舟渡相伴。

默读和阅读有什么区别(解读开篇默读为什么叫)(3)

《默读》其文

《默读》通篇用名著经典人物作为章节名,串联起关系三代人的命案,层层推进,同时摘取经典小说片段作为部分章节首段以及书中“朗诵者”群体在电台点播诵读的内容。

名著人物、内容与书中人物的故事交相渗透、互相呼应,既致敬了经典,也昭示了剧情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这样互文的设计很巧妙,剥离了这条线,小说筋骨大伤、支离破碎。

《默读》的修辞和形容很特别,是别出心裁的奇,精准贴切的妙。每一个细微的反应都尽得其要,像把一包混装坚果拆开,颗颗分明、整齐有序地排出杏仁、腰果、葡萄干、瓜子各有多少颗,明明白白地将人物的心事剖在你面前。我很喜欢,并不觉得佶屈聱牙、咬文嚼字,也不觉得硬凹高冷文风,反而流畅而动人心。

比如形容费渡对骆闻舟说“我想要你”之后的感受:

“这本来只是一句信口而至的调情,可是在说出口的瞬间,却突然在费渡心里卷起了轩然大波,像莽莽雪原中惊破了冻土的不速春风,无中生有,席卷而至,巨大的回响在他肺腑中激荡,震颤不休。

就好像他不经意间吐出了一块带血的真心似的。”(第96章)

很妙啊(后面紧接着的描写也很妙,说费渡忘了自己的套路和技巧,凭本能去靠近骆闻舟)。费渡随口的一句,恰恰在呢喃间无意吐露了自己的真心,话一出口,他发现这是他心里挚诚的一句话,他真的想要骆闻舟,于是他在心里又将这句话重复了一遍。承认自己动了心,并说出口,对费渡来说难于登天,不就是“带血的真心”吗?

还有形容费渡让骆闻舟重新有了心动的感觉:

“随着他年纪渐长,阅历渐丰富……当年曾经真真切切在胸口灼烧过的热流再也没有出现过,像是被什么封印了。

如今,三藏法师途径大路,揭开了五行山上的法帖。

山崩地裂,餐风饮露的野猴子一声大叫,重见天日。”(第99章)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百读不厌。

舟渡的感情线也很细腻动人,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穿插在各个案件的间隙,和案件发展一起升温、推进,让人嘴角上扬。每次翻开看,都不自觉扎进去,出不来。看完整部小说,明白朋友为什么这么喜欢了。

《默读》人物众多,案件交错复杂,还有名著互文加持。这次解读预计会做得比较细(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包括案件梳理、名著解析、细节分析、舟渡感情线,对没看过小说的小伙伴也会比较友好,后面几天更完于连案大家就造了。

其他几个案子还在做功课中,所以也是慢慢更。希望看到大家的反馈和建议,比心~

另外我也不去瞎找图了,后面估计会反复用广播剧这几张图,见谅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