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海夫的诗句 诗评海男词根下的漫记

带海夫的诗句 诗评海男词根下的漫记(1)

带海夫的诗句 诗评海男词根下的漫记(2)

词根下的漫记

文/海男

时间以《人间论》划破地平线,面对这部诗集,我竟然怀着好奇和耐心读了许多遍,这对于我的阅读是一个考验。叶德庆精选出了从2019年到2021年夏天的诗歌,两年多的时间,汇集了如此厚重的作品。在这之前,叶德庆告诉我,他已经中断了十几年的写作,为生存而奔波于各种版图。两年多以前,他突然回到了诗歌中,让我惊叹的是当他回来以后,写下的这本《人间论》,就像时间之舟,让我们去观看他回头远眺的历史以及远行的征途。

何谓诗人?就是在人世苍茫的宇宙之下看见了时空的转换之人,叶德庆的《人间论》就是一幕幕世态回首录,很难想象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当他回过头去时,看见的就是从童年开始的时态。诗学的渊源就是我们的词根,每一个人的出生或成长史注定了我们要与此相遇。诗人回头时,首先要回到从家出发的地方。从诗学的意义上来说,家,从出生到成长的那个家,就是一个诗人最初的摇篮。那只荡于尘世之上的摇篮,看似微不足道,却让坐在摇篮中的孩子在前后左右的晃动中,感受到了不稳定中的惊奇和雀跃。这或许就是一只产生了诗歌的摇篮,在无数个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中,这只摇晃过时空一一从旧时影像中呈现的摇篮,像一只气球,又像一只燕窝,它们相互转换,终将成为诗人回忆的美学。

带海夫的诗句 诗评海男词根下的漫记(3)

叶德庆回眸而返回了在那只摇篮中的生活,从这本诗集中的第一首诗歌开始,我读到了他细腻的描述,这本诗集所产生的美学格调,就像张开了翅膀的一次生命的飞翔。所谓图腾,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羽毛,长出了自己的翅膀。《人间论》,就是敛集眼眸之下,驻守在诗人身体中的那些记忆。这些短诗,就像一架旧时的缝纫机,它需要针孔、脚踏板、剪刀……时间之诗是由无数沉积于过去时的细节构成的。

构图般的结构,让我们重新回到老家。对于诗人叶德庆来说,老家是由父或母的存在绘制的日常生活录。这本诗集的老家是《人间论》的第一主题,三分之一的诗歌记录了诗人与父母的关系,人出生以后,就面临着与日月星辰、大地万物建立层出不穷的关系,这是形而上的体系,而在另一个形而下的体系中,则是我们与芸芸众生的关系和厮守。叶德庆的诗歌看似随意,却是一个用心绘制的小世界,它更像木刻版画,有一种经过潮湿的热带雨林而沁人的味道,尽管叶德庆生于长江边,离热带雨林很遥远。而诗人的精神体系决定了他们会怎样去使用词语。返回老家的诗人,重温幼年的社会风尚,在每一首诗歌中都能触及生活的本质。所以,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将近半个世纪的风物世态。诗人回到诗歌写作中以后,像是在整理老照片,又像是打开了一只黑檀香木的抽屉,我听见了诗人拉开抽屉的声音,里面有信笺、钢笔、针线盒……又像是让我们在夜幕之下看一场场露天电影。

带海夫的诗句 诗评海男词根下的漫记(4)

叶德庆的诗歌都不长,他每天黎明早起,在窗外曙色未降临之前,写下一首诗。这已经是他近些年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一。每天完成一首诗的习惯是他创造的一种生活的仪式。之后,他才让身心落地,去做另外的事情。那首诗或许是献给自己的礼物,或许是打开窗户,邮寄到云穹星际间的一封诗笺。只有完成一首诗以后,他的身体才能落她,这个习惯使他不间断地开始了诗歌创作,汇集成了这本像青砖一样厚重的作品。

词根,是一个诗人的立足之地,也是永久的家园。加斯东﹒巴什拉在《梦想的诗学》中说过:“对宇宙的梦想使我们离开有谋划的梦想。对宇宙的梦想将我们放在一个天地中而不是一个社会里。对宇宙的梦想具有一种稳定性,一种宁静性。它有助于我们逃离时间。这样的梦想是一种状态。”叶德庆的诗歌由此开始了词根下的漫记,他喜欢独自驱车寻找地理和诗学融为一体的版图,这也是诗集《人间论》的第二个主题。诗人历经的每一片寸土都会成为被使用的词根,在这本诗歌集的大量语境之下,诗人是往前走的,人间烟火的局部却像一群迎风寻找花蕊的蜜蜂,当它们一旦发现了迎着翅膀而来的花地山冈,就会为之驻留。诗人是前行和驻留的神秘主义者,叶德庆的诗歌中有大片的未植入的旷野,面对辽阔无涯的内陆版图,他更愿意关注微小的元素。

带海夫的诗句 诗评海男词根下的漫记(5)

叶德庆有天生的描述现实场景的能力,那些不经意的人间局部存在的时间,总会与他的眼神相遇。他善于捕捉生活的真相,并将其转换为诗歌。众生万物均有生命的位置,也有扑朔迷离的存在感。细读他的每一首诗歌,仿佛跟着诗人在回首和旅程中前行。词根带有幻想和现实的双重魔力,这是我在《人间论》中感受到的心灵史的融入或变幻。一个独特的诗人借用时间的飞逝,参与了每一个词根的奇妙变化,并控制好节奏,因为世界是混沌的,模糊的,经过诗人的演变,词根下的世界看似清晰了,而诗歌后面所隐藏的诗学却超越了时空。

词根之前是隐藏的,就像是所有生灵万物都被覆盖物语所掩饰,这也是人类精神体系中一种固有的无法改变的现象。人来了,天地造就了人类,同时造就了诗人的存在。倘若这个人间缺少诗人,那些被覆盖掩埋的词根将永不露面。所以是诗人在探索着被尘埃、江流、海洋、森林、烟火所控制的词根,诗人的出现,将创造一个新的内陆。《人间论》是一本寻觉追溯古老渊源,而又荡漾尽世态万物历现在诗人眼前的、关于词根漫记的文本,虽然以诗歌的形式出现,但从头到尾,它都是一本词根之下的个人诗学漫记。诗人钟情于来自民间生活的每一个场景,一旦相遇,就像他亲手调配好了色彩,以内心的某种情绪准备好了画布。所有情绪对于诗人艺术家来说都是旅行,语言中的、身体中的、梦想中的、意念中的……

带海夫的诗句 诗评海男词根下的漫记(6)

近年叶德庆来到了江南的一座叫锦溪的古镇住下来,这是他接近江南水乡的一种个人生活方式。从独自驱车到唐古拉山,许多年来,叶德庆骨子里一直携带着超越现实生活的叛逆感。很多时候他就像是一个少年,似乎还未完成青春的叛逆期。而当他沉静下来时,却天生具有在喧哗与躁动世态之外,重新面对自己在孤独中写作的能力。自从入住这座美丽的江南古镇以后,他的诗歌的语系中出现了江南的水城,岸上孤独栖息的水鸟,渔民们驻守的家园,庙宇的色空,香炉边的朝圣者……无限的悲悯从诗人内心上升。他是一个内心有神性驻守的诗人,遇庙宇必去朝拜,遇神灵必去相见。同时,他也是一个注重民间世态的诗人,他途经的田畦、运河边岸废弃的码头、湖边枯朽的木船,还有孤独的长旅中苍茫的雪川、宿居的客栈,都会成为他的诗歌。他也在转身后返回原乡的源头,那是他回家的路,一路上他总有深情的低诉,就像一管长号绵延于他出生以后的旧事,那些特定时代的环境,人们的价值观念,就像被他用回忆收集整理出的一本本旧相册。人都要返回老家,他写出了零零散散的片段,以此回首并怀念逝去的时光。除此之外,是他不断前行的旅途,一路上有风景,有地球人的生活,他带着理念、词根,还有纷繁的思绪,在辗转以后,面对的是寂静的守望。叶德庆的生活融入了他诗歌的体系,在词根的世界里,他习惯固守着日常的语态,但他不满足,总想逾越自我的常态,无论生活还是诗歌,对于他来说,是安居或逃离,在更多时间变幻的魔法面前,他最幸福或快乐的事情,是写出了一首趋近他美学的诗歌。一首诗的完成,可以让他安心地生活,安心地为生存而工作。

《人间论》无疑是汉语写作中最深厚辽阔的一部作品,每一首诗都记录了人间的众生万象,并以一个人的美学追索着独特的声音。《人间论》是时间的过往,是诗人内心的历史和时间汇集的记忆,是迎接未竟之旅的精神诗学符号。《人间论》,是一曲波澜起伏的长号,也是一部孤傲的诗歌漫记,同时也是二十一世纪滑过地平线的一道弧光,一道闪电式的警戒线,一次顿足和回首。纵横于此,我们的生命不过是一次短暂而永恒的《人间论》,就像时间往来,如天籁,缠绕不尽,终将成为你插上翅翼的回忆录。这是一个飞翔的时代,故以此《人间论》,穿越了人世间的时空。

带海夫的诗句 诗评海男词根下的漫记(7)

叶德庆建立了词根下的漫记,这是属于他自己的宇宙万象。通过一次次的阅读,我分享着来自另一个诗人对于诗歌的挚爱。看似在热烈而明快的节奏之下,其实隐藏着的是诗人的孤独,诗人与生俱来携带的孤独,使其扑面而来的时间幻象,寄生于现实,又超出常规,去飞翔于尘埃之上的宇宙。叶德庆从幼年就拥有了一双翅膀,他既可以回到人间筑巢,也可以飞到天空中去生活。《人间论》是诗人在两年多的时空中,以诗歌的体系,建立在自己生命中的一道道飞逝的宇宙之光,它充满了幽暗的人世浮生者的挣扎,同时上升着诗人编织诗学时的一个庞大的心灵物语世界。在这个以碎片化建立地球档案的时代,《人间论》,归根结底,将是从此岸到彼岸的精神话语,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诗歌体系;是诗人叶德庆的一个无限的梦想,深信汉语的词根下有他无可穷尽的地球密码,将历历呈现于未来的诗歌长卷中,而词根或漫记是他个人史中最为长久而独特的生活或写作。

他曾写道“只有风落在身上的时候,想起来身体曾经那么饱满……”诗歌的功能最终陪伴的就是一个诗人,不断历经时间飞逝的灵魂伴侣。又想起了他曾写下的:

夜夜夜

多么美好的夜啊,月光在一杯酒中

荡漾。两颗星星宿在其中

被黑夜特赦的语言,换个流浪的地方

在最后,我想对诗人叶德庆说:你的诗就是你的画,就是你的身体,不安定的或寂静的诗。时间驻守你,而你同样将时间之诗绵延在岁月中。

带海夫的诗句 诗评海男词根下的漫记(8)

带海夫的诗句 诗评海男词根下的漫记(9)

购书可扫描上方二维码联系。

带海夫的诗句 诗评海男词根下的漫记(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