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文化知多少(姓氏文化十个常识)
温州平阳萧江缪氏宗祠
史学界把古代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代,我们经常讲的古代通常是指后面的三古。因为远古时代时间太过久远,加上又没有文字,所以无从谈起。上古时代又分为尧舜禹前、夏商周、秦汉三个时期。姓氏从尧舜禹前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它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
远古时代处是母系社会,与现代人相反,子女要按照母亲姓。因为那时候的人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是谁。所以姓的文字,由女、子二字构成,即女人生。
远古时代是原始社会,没有国家概念,只有部落。相传黄帝与炎帝联合起来将蚩尤打败,被推为天下共主,后来我们尊崇炎黄二帝,炎黄子孙便由此而来。原始部落经过无数的拼杀、搏斗、合并,数量逐步变少,到了最后只剩下几个。部落的图腾逐步演变成姓的文字,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上古八大姓。
炎黄二帝
(一)什么是姓氏
我们现代人所称的姓,在古代其实叫氏。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祠堂都叫某氏宗祠,而不叫某姓宗祠的原因,也包括族谱。相传姓的文字就是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演变而来,按照现代说法,图腾就是LOGO或者国徽。部落里面还有很多小部落,而小部落就是氏。姓相当于是集团,而氏则相当于分公司。
(二)姓的产生
姓的来源有二,一是原有部落的名称,二是部落首领赐予下人。据《史记》记载,一个叫大费的人,因为善于驯服鸟兽,因此舜帝赐于大费嬴姓。姓到了周夏商周时代基本固定下来。
(三)氏的由来
氏的来源也有二。第一种是以出生地为氏,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对地的区域界限没有特别的概念。人在哪里出生便按照出生地的地名为氏。人文始祖——黄帝,原来姓公孙,他成为天下共主之后改为姬姓,因为居轩辕之丘,因此也叫轩辕黄帝。
来源二,封地为氏,俗称裂土为氏。周继承了夏商时代的分封制,将人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将贵族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天子将土地分给不同的诸侯,并对不同爵位的封地面积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原来已有地名的土地,可能会被分成多块,这个时候地名需要重新赐予,而诸侯则以封地的地名为做为氏。
比如鲁穆公,原本姬姓,名显,因为封地叫鲁国,所以那个时
代就叫鲁显。随着时间的推移,氏越来越多,很容易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就有两个字的复氏,现代人称复姓。
一旦国土地被他国占领,该地的子民通常全部被贬为庶人,庶人就没有氏。占领国则根据需要重新封地,这就是古代地名变化频繁的原因。
(四)姓氏的作用
姓在古代主要还用于别婚姻之用,而氏则用于区别贵贱。姓别婚婚姻,就是同姓者之间不能通婚。而氏别贵贱表现在,除了天子称姓之外,其它男性达官贵人不能称姓,只能称氏,而平民只有姓没有氏。女子因为嫁到哪里不确定,因而女子有姓而无氏,但姓必须在名之后,与天子有所区别。比如项羽的老婆虞姬,实则为姬姓,名虞。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氏也基本没有再产生。尽管刘邦又恢复了分封制,但是封地不分氏了。因此姓氏从秦汉时代开始基本固定了下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在称呼上氏也逐步取代了姓。比如刘邦的老婆就直接叫吕雉。从刘邦老婆的名字与项羽老婆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变化。
(五)嫡长子制
相传尧推选舜推选为首领,舜到又推选禹做首领,这就是禅让制。
禹到南方了解治水经验,途中在绍兴去世。后人将他的儿子启推选为首领(有多种说法),而启直接建立夏王朝,华夏民族便出自此处。启则让自己儿子继承了王位,然后子子孙孙都当王,启开创了第一个世袭制。
周朝规定天子一娶十二女,即三夫人九缤妃(三宫六院);诸侯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大夫一妻一妾;庶民一夫一妻制。
世袭制之下,到底谁能继承王位就需要一个标准,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生的且是最大的那个儿子就是嫡长子,其他的儿子为庶子。天子的嫡长子叫太子,只有嫡长子方可继承王位。同样诸侯的嫡长子叫公子,只有嫡长子方可继承天子或诸侯国君的权利。
在姓氏上,也只有嫡长子可以国号为氏,庶子只能以采邑为氏,也可以根据祖父的谥号、官位为氏,比如司马、上官……
(六)什么是谥号
在古代后人用一个字来评价或描述先王,这个字就是谥。比如鲁穆公与秦穆公的谥号“穆”,就是庄严肃穆的意思。汉朝皇帝刘彻,后人都叫汉武帝,武就是谥号,就是对其戎马一生攻克匈奴的评价。秦始皇认为谥有子评父,臣评君之嫌,也有说他的功绩之高,无法用一个字来评价,所以历史上只有秦始皇没有谥号。后人认为“始”就相当于谥号,因为他开启了郡县制先河。
(七)五代迁宗制
周天子赐予诸侯封地,而诸侯还需要将地再分给下面的卿大夫,卿大夫又继续分给士大夫,这相当于现在的省、市、县。这个时候周天子就是大宗,而诸侯就是小宗。在诸侯国内诸侯就是大宗,而卿大夫就是小宗。同样卿大夫在自己的采邑就是大宗,而士大夫就是小宗。
有宗就有氏,为了防止同氏人员过多导致势力过大。周朝有”五代迁宗“的规定。在诸侯国内除了嫡长子有代代继承权之外,其余卿大夫的继承只能限制为五代,过了五代之后必须重新进行分宗立氏。所以五代之内算同一个宗,五代之内的关系也叫宗亲。因为古时候通常20岁就结婚,而五代刚好100年,所以千年望族百年亲的说法便来自此处。也是所谓”世泽斩五代,五代则迁宗“的出处。
(八)祖与宗
周朝的“五代迁宗”与“百世不迁宗”,是说嫡长子可以永远继承原来的宗室,也不用改宗。对庶子而言,五代之后就需要重新分宗立氏。《立即-大传》一文,别子为祖,继别为宗。通俗理解就是上数第五代就是别子,相对于新宗而言,第五代就是祖先。同样第六代就是新宗的宗主。
(九)宗与族
周天子是姬姓,在称呼上只有他可以称姓,而其他诸侯不一定全部姓姬,而称呼上又不能称姓。分封制再加上“五代迁宗”的规定,经过几代之后,氏越来越多,这样后人势必会容易忘了自己的姓。而且有的姓还分布在不同的诸侯国,比如赢姓中,秦国赵国、郯国、徐国等地,有的远隔千里。但彼此之间都属于同一个族,那个时代叫公族。因此有宗必有氏,而有氏必有族。所以民间一直有千年望族百年亲的说法。因为只有族才能传承千年。
据了解,同姓内氏与氏之间重复的现象几乎不可能,可见族在背后具有相当的协调作用。
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通常会威胁到政权,因此都非常忌讳谈族,因此每个朝代对族的解释都有差异。
(十)庙与祠堂
祭祀先祖的场地就叫宗庙,也叫庙。《周礼》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规定也逐渐变化 。但时至今日,民间盖宗祠的时候仍旧沿用周朝的习惯,比如宗内只有出天子,祠堂才可以建七间;诸侯只能盖五间;大夫嚼的盖三间;士爵只能盖一间。间按门来计算。
目前民间仍有祠堂不走中门的说法,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走中门,而其他人则只能走侧门。天子按照现在的话就是国级干部。五间祠堂的,省部级才有资格走中门 ,以此类推……
秦始皇时代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而”五代迁宗“的规定也随之取消,但是召穆制度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只是没有限制几代需要分宗立庙,同宗内如果有出现光宗耀之祖显赫之名人。后世就可以单独为其立祠,这就是祠堂。
有时候宗内还不止一个祠堂,因此祠堂必须要有一个名,这就是堂名,也叫堂号。我们一直说这个人有什么名堂,其实就是说这个人是出自哪个祠堂,意思是打听这个人背后有什么人为靠山的意思。
后人立祠的时候,通常将祖先的排位一起摆放,这样祠与庙就区分不大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