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文物推广曲 故宫国宝如何活
原创儿童音乐剧《甪端》海报 剧组供图
中新网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 应妮)一件文物就是一段历史。由文物到角色的转变并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需要在文物历史、文化内涵和设计元素的基础上展开艺术创作,让角色与文物融为一体,真正展现出文物特质。由故宫博物院出品的首部原创儿童音乐剧《甪端》,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剧通过故宫小神兽“甪(lù)端”推动文物信息化引来的风波,讲述了新时代文物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剧中许多角色原型均来自故宫博物院藏文物。那些默默端立在展厅中或是静静躺在库房中的文物,经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处理,被赋予独特的外貌和鲜明的性格,化身为一个个生动的角色,真正“活”了起来。
剧中的甪端,以故宫博物院寿康宫宫廷原状陈列中的明万历掐丝珐琅香薰为原型,其掐丝珐琅的外衣正是源于文物华美的景泰蓝工艺。由于甪端本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传说它头上一角、足下踏蛇,能够日行一万里、夜行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因此在角色创作中,《甪端》采用了具代表性的独角,再配以演员矫健的身姿,使文物外形特点和性格才能均得以充分表达。
原创儿童音乐剧《甪端》剧照 剧组供图
《甪端》中还有以故宫博物院国宝级文物金瓯(ōu)永固杯、《梅鹊图》和《平复帖》为原型的三位配角,它们的角色设计同样兼顾文物特质、历史信息与舞台效果。
金瓯永固杯制于清代乾隆年间,是每年大年初一在养心殿东暖阁举行开笔仪式时,皇帝专用的金质酒杯。仪式上,杯中会盛满屠苏酒,摆放于案上,皇帝亲自点燃玉烛,书写祈求江山社稷平安吉祥的吉语。金瓯永固杯象征江山永固,也象征岁岁年年的祈福。剧中的金瓯永固杯,其角色外形突出金色外观和宝石镶嵌,并巧妙地将两耳和三足装饰设计在胳膊和腿部,塑造了一只行走的杯子,庄重却有趣。
《梅鹊图》本是南宋沈子蕃的一件缂丝作品,是故宫织绣的代表之作。缂丝是我国传统丝织手工技艺之一,采用“通经断纬”织法,织造细致,技法繁复,耗时长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面对这样一件质地柔软、珍贵精致的丝织品,剧中将其塑造为温婉柔和的宋代仕女形象,织绣图案便是她的外衣,妆面更是借鉴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妆面,着力还原其历史信息。
原创儿童音乐剧《甪端》剧照 剧组供图
《平复帖》则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书法作品,是陆机写给一位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而得名。此帖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生动,风格平淡质朴,字体为草隶,即隶书的草写体,较难识读。《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名家墨迹。基于此历史信息,剧中将其塑造为一位头戴冠帽、手持刀扇、步伐徐缓、辞藻华丽的书生,文人气质呼之欲出。
值得一提的是,《甪端》剧中“活”起来的不仅仅是文物形象,更是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曾经高冷枯燥的文物信息,经过价值挖掘、提炼转化,借由角色设计和独白对话,巧妙融入剧情,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据悉,这部由故宫博物院与艺瑞奇国际文化联合出品的原创儿童音乐剧《甪端》将于2月3日至5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