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新的数据来看英国(它仍然有不可忽视的软实力)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英国(它仍然有不可忽视的软实力)(1)

发现一个舆论场上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提到英国时,逻辑总是难以“自洽”。比如,在信誓旦旦地断言“盛极必衰”是历史规律的同时,却又嘲讽英国的衰落和辉煌不再。其实,既然信奉“盛极必衰”论,那就没有必要嘲讽一个曾经的辉煌者。

在一部分人的眼里和口中,英国已经不值一提,甚至到了可以无视的地步。其实,尽管“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但“现代的英国”仍然是世界强国之一,其历史底蕴和政治动员力仍然深厚和不可忽视。直白地说,谁轻视了英国,谁就难免在战略上陷入被动。

英国之所以会被嘲笑、轻视,甚至是无视,无非是因为现在的英国已经没有“日不落帝国”时代宽阔的疆土,已经不是那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世界老大,已经没有“世界第一”的军力。直白地说,这就是一种“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心态。其实,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和发展的进步,这样的心态已经不符合世界潮流。

实话实说,嘲笑英国未尝不可,但却不应该因为“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不再而轻视现代的英国。因为现代的英国仍然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发达国家之一,仍然有着深厚的软实力,仍然在世界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其“政治动员力”,甚至连美国都需“仰仗”和“利用”。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英国(它仍然有不可忽视的软实力)(2)

我发觉,在一部分人的观念中仍然存在着“开疆拓土”即为“强盛”的过时标准。比如说对俄国的“崇拜”,直到现在仍然有“市场”。那么,到底崇拜俄国什么方面呢?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崇拜俄国的“开疆拓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强硬”和“军力”。这样的“崇拜”是有害的,因为已经不合时宜。原因就是,在现代化时代,所有的强硬和军力都将来自于科技。

正是因为对“开疆拓土”的崇尚,才有了对“现代英国”的不屑一顾。因为英国已经没有了当年的335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面积。英国的本土面积只有24.41万平方公里,这在“崇尚疆域”者的眼中自然是不值一提,甚至因此看不起英国,并忽视英国仍然是一个强国的事实,从而对英国在世界战略博弈中的地位缺乏客观的认识。

实话实说,每当看到舆论场上对英国的嘲笑时,我就会想,现在的英国真有那么不堪吗?真的沦落到可以被无视的程度了?英国2021年的GDP是3.19万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五位,人均GDP为4.73万美元。要知道,这是在国土面积仅有24.41万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过6500万的基础条件下取得的。试问,世界上具有这样“产出比例”的国家又能有多少呢?

从教育和科技层面来说,剑桥、牛津、帝国理工这三所英国大学长期排在世界大学前十名之列,时至今日,除了美国外,英国仍然是世界学子们“向往”的地方。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英国获得了130个诺贝尔奖,仅排在美国之后名列世界第二。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英国(它仍然有不可忽视的软实力)(3)

大家知道,“发动机”代表着传统科技的水平,而“芯片”代表着当下的前沿技术能力。而在发动机领域,英国有世界知名的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制造公司。在芯片层面,英国有ARM。英国能够自主建造航母、战斗机以及其他军工产品。劳斯莱斯、宾利、路虎、捷豹等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至少说明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地的底蕴还在。

由于环境、资源、国土面积等因素的限制,英国的工业规模确实在缩小,但英国本土仍然保留着尖端科技制造业。直白地说,英国仍然是处于产品供应链顶端的国家之一。而这种模式不也恰恰符合全球化“分工协作”的潮流吗?就像金融及金融衍生品行业代表着另一种发展模式那样,谁又能说它一定没有生命力呢?

英国的金融霸主地位虽然早在布林顿森林体系建立时就被美国取代了,但不可否认地是,现在的英国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而从世界货币来说,尽管英镑的规模性不大,但若就其稳定性和信用度而言,仍然要强于日元和欧元。

从军力上说,自二战后,英国的军队规模在逐渐缩小,这是事实。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有了美国和北约保护,英国人在主观上认为已经无需再建立一支庞大的军队。二是拥有核武器后,英国并不担心遭到攻击。三是英国人有“功利性”心理,想将节约下来的军费开支用于社会保障。不过,在马岛战争后,特别是近年来的国际局势变换,英国又有了“重整军备”的计划。第二艘航母“威尔士亲王”号的下水就足以佐证这个问题。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英国(它仍然有不可忽视的软实力)(4)

即便是仅从硬实力来说,英国也并不会“辱没”五常之一的称号。而从软实力层面来说,英国则足以排进世界三强。直白地说,俄罗斯和法国都要排在英国之后。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事实,而且有例可证。至少到目前为止,拥有54个成员的英联邦仍然是除联合国之外的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而英国则是这个组织的“首脑国”。此外,英国国王同时还是13个英联邦国家的国家元首。

英国刚刚在19日为伊丽莎白二世举行了葬礼,其规模和规格“有目共睹”。即便是在疫情下,仍然有500位世界宾客参加。凡是被邀请的国家,鲜有缺席者。对此,有观点认为,这只是出于礼节。还有观点认为,那是单纯对英女王的喜爱或尊重。其实,这两种观点都经不起“推敲”。

比如说,足球巨星贝克汉姆排队十几个小时去瞻仰女王遗容,可能是基于对女王的喜爱和尊重,而前去参加葬礼的各国政要显然不仅仅是此原因。直白地说,英王的背后是英国,如果英国真的是个无足轻重的国家,会有世界各地那么多国家政要仅仅为了礼节或对女王的尊重才在疫情下和百忙之中前往英国吗?

显而易见,英国不仅不是个无足轻重的国家,而是还是目前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国家。客观地说,尽管“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早已不在了,但现在的英国仍然是五常之一,是五大经济体之一,是英联邦国家“首脑国”。其现代文明、科技、工业、金融等领域发源地的“底蕴”还在,尤其是英国的战略研判力和政治动员能力更加不可小觑。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英国(它仍然有不可忽视的软实力)(5)

在历史上,法国、德国和俄罗斯这欧洲大陆上的三大老牌强国都与英国在不同时期较量过。但是,这几个国家却都没有真正打败过英国。这并不仅仅是英国的军力强大,而是它们在战略上“玩不过”英国。而之所以在战略“逊色”于英国,是因为英国更有战略前瞻性和预判力。

法国与英国争斗了几百年,直白地说,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下风;从崛起的能力和强大的速度来说,德国显然强于英国。然而,德国的战略失败却也最快、最多。比如一战和二战的情形,等于是刚起来就被打败,打败了又起来,起来了接着又被打败。究其原因,就是德国的战略思维太激进,太短视。而俄国与英国相比,情形也大抵如此。

在历史上,英俄两国也缠斗了不断时间。双方有过在中亚地区的争夺,也有过黑海的主导权之战。英国虽然输掉了阿富汗战争,但却成功地遏制了俄国的扩张势头。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更是一败涂地,不仅导致沙皇尼古拉一世“羞愧”而自杀,而且使俄国自此一蹶不振,直到苏联成立才慢慢缓过劲来。

俄国之所以输掉克里米亚战争,既有武器落后的原因,更有战略博弈层面逊于英国的因素。比如,英国组织的盟友团队始终很配合,但俄国的帮手要么“食言”而中立了,要么是对俄国“背后插刀”。这就反映出了二者在战略预判和战略博弈能力上的差距。二战后的世界战略博弈进程,同样可以例证这一观点。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英国(它仍然有不可忽视的软实力)(6)

二战后,英国的地位被美国取代,综合实力上也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不在一个层级。不过,实力上的差距却可以在战略上进行“弥补”,进而保持自己的国家地位和影响力不至于迅速被削弱。而这其中的战略预判力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比如,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撒切尔夫人与里根的配合扭转了冷战中的“劣势”。

而对于正在进行中的这场俄乌冲突,约翰逊三次造访基辅,英国甚至主动担起了“反俄先锋”,不遗余力地支持乌克兰。这足以说明,英国判断出:如果俄罗斯赢得这场冲突,将意味着英国所在的西方阵营所把持的世界规则秩序将不复存在。

英国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是“政治动员力”。对于英美关系,舆论场上的主流观点是英国从属于美国。不否认这样的定位,毕竟,美国的实力远超英国。然而,看待美、英关系不能如此“机械”,而应该从英美之间的历史渊源和价值观层面的经纬角度来分析。

美国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同属于盎格鲁·撒克逊系,即“五眼联盟”国家。从美国实行霸权主义所依仗的基础来说,无疑是“大西洋联盟”,但若论“核心”和“托底”者,则是盎格鲁·撒克逊系国家。而美国盟友体系的延伸,则主要体现在英国为“首脑”的英联邦国家的部分成员中。从价值观层面来说,美国也是“脱胎”于英国。毕竟,1688年的时候,英国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英国(它仍然有不可忽视的软实力)(7)

从现实中,还观察到一个现象,像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包括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英联邦国家,可能会因为意见分歧与美国公开“互掐”,但这些国家却鲜有与英国直接“开撕”的现象。

特别是英国的一些原殖民地国家,曾被英国剥削过,按理来说,应该更恨英国才“合理”,然而,这些国家反而在独立后仍然选择了加入英联邦,原因就在于英国比较“识时务”,没有在这些国家独立时做得“太过分”,也就为日后留下了回旋余地。这足以说明英国的战略预判力和战略博弈能力不可忽视。

综上所述,基于英国的本土面积、人口规模等基础条件的先天不足,加之国内苏格兰的分离问题,英国已经不可能再重现往昔的辉煌。但是,凭借几百年来称霸世界所留下的底蕴,以及在战略预判和政治动员力上的优势,在今后一段时期里,英国仍然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世界强国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