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死亡诗社的启示 素质教育的悲歌

《死亡诗社》是一部198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曾获得第6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奖,算是一部流传很广泛的经典电影。之前分享菌对这部电影也是略有耳闻但不太喜欢这部电影的类型,而且两小时的片长确实也很让人有压力。

不过今天还是花了两小时看完了这部电影,发现电影的风格虽然在现在看来有些过时,但影片的内涵还是值得探讨的。

电影死亡诗社的启示 素质教育的悲歌(1)

剧情概述:

威尔顿贵族学校一向以极高的大学升学率闻名,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四大信条是该校不变的准则,然而随着新学期文学老师约翰·基汀(罗宾·威廉姆斯 饰)到来,学校逐渐吹来了温暖的变革之风,学生们的心也逐渐起了波澜。

电影死亡诗社的启示 素质教育的悲歌(2)

这位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们撕掉了书本中刻板的描述,教会他们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文学,并引导他们成立了这一届学生自己的“死亡诗社”,学生们可以在幽暗的洞穴里尽情释放自己对文学的向往,大声创作出自己内心的诗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欢乐。

电影死亡诗社的启示 素质教育的悲歌(3)

但好景不长,随着学生们思想的开放。做出的种种行为也逐渐大胆,并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双重打击,甚至有位“死亡诗社”的核心成员在受到家长的严厉管教后开枪自杀。但学校与家长可不会承担这份责任,最终“死亡诗社”被学校发现,而引导学生“胡作非为”的约翰·基汀老师也被学校开除,但在他离开的时候,他仍然被学生们支持,他们纷纷站上桌子,用这种无声的行为为约翰·基汀老师致敬。

电影死亡诗社的启示 素质教育的悲歌(4)

影片点评: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分享菌对欧美的教育体系一直有种错觉,误以为他们的素质教育非常出色,但结合这部影片来看,当初的素质教育也处于被打压的情况,学校与家长都执着于成绩而压抑年轻人的天性。

这部电影的评分很高,在豆瓣有着9.1的评价,但看起来却不是那么吸引人,因为描述素质教育被打压的电影后来出了很多,连国内都有一部葛优主演的《上一当》,都讲述了素质教育让年轻人心情变得愉悦,群体性更强而且在种种课外活动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带来变革的老师被辞退,学生们又回到了应试教育。

其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由来已久,应试教育因为有着更明显的目的性,达到好学校的成功率更高而被学校和家长们推崇,但这样的学生在出社会之后有着很明显的问题,他们没有擅长的业余爱好,也不擅长在社交场合与人沟通。

与之相反的是过早进行素质教育会让年轻人从小就会与他人接触,擅长处理种种人际关系,并在群体活动中学到很多学校里无法获得的社会经验,但缺点就是耽误了学习课本的时间,这就是素质教育被打压的原因。

1989年上映的本片算是比较早考虑这种教育方式的电影,由于片中展现了年轻人对于自由的向往而备受当年观众的欢迎。但仔细想来,素质教育的方式、时间与尺度一直没有比较合适的模板,这也是教育体系的一种悲哀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