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佳之作解说(每周荐片众神之地)

来源:【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

什么是众神之地?简单说,众神,是几种动物,曾经是图腾,是神的化身。再深入一些说,这些动物,是大自然的晴雨表,是自然意志的展现。往大了说,万物也许都算众神。所以众神之地,其实就是自然。——《众神之地》导演曾海若

电影上佳之作解说(每周荐片众神之地)(1)

△纪录片《众神之地》海报

近日,由哔哩哔哩出品,曾产出《第三极》等纪录片佳作的导演曾海若执导的自然人文类纪录片《众神之地》圆满收官,豆瓣评分9.3分,B站弹幕总数超过10万条,观看量超过6300万次,成为今年国产自然类纪录片中名副其实的黑马。

这部纪录片何以成为现象级作品?灵感由来是什么?创作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该片的“角色”选取、镜头语言又有哪些巧思?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吴晓洋近日专访了纪录片《众神之地》导演曾海若,请他谈谈创作这部佳作背后的心路历程。

电影上佳之作解说(每周荐片众神之地)(2)

△纪录片《众神之地》导演曾海若

何为众神?

推开《众神之地》的“大门”,你或许会被极具神话韵味和飘逸美感的海报所吸引,被片中随手截图就能做电脑桌面的奇观画面所震撼。四集故事,从神山守护者野牦牛、海中精灵白海豚,到雨林巨无霸亚洲象、百兽之王东北虎;从冈仁波齐、西双版纳,到粤港渔村和长白山腹地;从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到神性与人性、人与自然。曾海若导演回忆促使自己萌生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的肇始,或许真是冥冥之中的“众神”。“做这部片子源于我一直以来的兴趣。我一直很想拍人与自然的纪录片,这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主题。我在《众神之地》之前拍过几次动物,但拍得比较短,总觉得其实拍人跟动物的关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直想找个机会专门聚焦拍摄人跟动物之间的关系,当然背后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大概在4年前,就有了《众神之地》最初的、模模糊糊的想法。”

《众神之地》每一集都以古老的神话传说展开。每集的动物形象也通过传说,与当地建立起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电影上佳之作解说(每周荐片众神之地)(3)

△纪录片《众神之地》第一集剧照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

——《山海经·北山经》

第一集《荒野上的轮回》由《山海经》中的记载,引出高原之舟——野牦牛的出场。白雪皑皑的冈仁波齐,山脊线交错绵延向远方。在藏族传说里,当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冈仁波齐时,便有了第一头牦牛。

基于前作的积累,曾海若导演对故事的把控驾轻就熟,但时至今日回想起来,野牦牛“昆仑”的出现依旧是分外打动他的瞬间之一。

电影上佳之作解说(每周荐片众神之地)(4)

△纪录片《众神之地》第一集剧照

片中,雄壮威武的野牦牛“昆仑”在高原的夏季出现,即将开始它的求偶冒险之旅。它的脊背健壮厚实,四肢矫健有力,翻过雪山、跨过荒原、趟过草地、跃过河流,来到人类生活的地域。夏季的高原草甸绿意盎然,身形比家养牦牛大上一倍的“昆仑”,虎视眈眈地俯瞰着牧民智达家等待交易的牛群。耐心打量和观察后,它气势汹汹地冲入牛群,轻而易举取得了绝对统治地位。

野牦牛在求偶季或是在族群头领的竞争中败下阵后,会选择征服家养牦牛,牧民会因此有一段时间无法再去挤奶。但野牦牛和家牦牛混血产下的后代,能继承更优秀的体质。对此,人和牛达成了某种微妙的默契。智达知道,夏季过去,“昆仑”就会离去。他们的对峙与共存,折射出野牦牛与家牦牛、与牧民们平衡而和谐的共处生态。

电影上佳之作解说(每周荐片众神之地)(5)

△纪录片《众神之地》第四集剧照

而在第四集《山神归来》中,另一位山神的化身——百兽之王东北虎带领家族重回繁荣的故事,让人更深刻地领悟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对每一种生物的尊重,其实也是在尊重我们自己。

2021年,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位列其中。2022年,农历壬寅年,回溯到12年前的虎年,东北虎“十月”首次出现在科学家的镜头中,它的出现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学界“中国境内已无繁殖或可持续发展的东北虎种群”的论断带来曙光。它在中国东北的林海雪原中繁衍生息,使“诸山皆有虎”的旧时风貌得以重现。以冯利民、李冬伟为代表的中国东北虎研究专家们,跨越二十多年对东北虎的不懈关注和追寻,也为东北虎在中国境内的种群修复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这集节目最后,当一幅幅监测镜头中的东北虎影像汇聚成阵列,倏忽间,我们似乎见证了一个种群如有神助般的归来。

电影上佳之作解说(每周荐片众神之地)(6)

△纪录片《众神之地》第四集剧照

人与这些生灵们和谐共处的故事,正是曾海若导演希望展现给观众的主题。“你可以从这个过程中观察到,这些动物其实都深受人类的影响,你通过人与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人跟野牦牛你进我退的这种关系,东北虎一度销声匿迹却能够重新出现的过程,大概能知道人跟自然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其实这还是回到我们最初拍摄动物的目的,拍摄动物是我们认识自然的一个渠道,动物其实相当于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来观察我们跟自然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是正常还是不正常、是合适还是不合适。”

学会理解,进而去保护

相比传统西方叙事风格的自然类纪录片,《众神之地》采取了更为平视的态度,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辩证的观察和诚实的记录,唤起观众对野生动物的共情,从了解和理解开始,进而产生思考,最终促使人们去行动、去保护。

对此,曾海若导演表示,“实际上我们在讲一个动物的时候,有一点关键的是,你需要深入到它的内部。当你真的去观察它们的行为本身,把每次观察到的行为拼起来,去看这些行为之间的逻辑,你才能真正了解这些动物。而当你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你就已经没有办法忽视它们,或者说没有办法去用一个人的角度,用一种很傲慢的角度去看待它们了,你就会产生一种平视,甚至于有一些尊敬的感觉。”

电影上佳之作解说(每周荐片众神之地)(7)

△纪录片《众神之地》第二集剧照

节目第二集《粉红色的回忆》就讲了这样一个“从理解到保护”的故事。白海豚,或许英文名更能代表它最为“出圈”的特征——Pink Dolphin(直译“粉海豚”)。幼年期的白海豚是深灰色的,随着年龄增长,皮肤颜色逐渐变浅,直至老年,皮肤才会完全变为白色。当它们的皮下血管因为运动而充血时,便会将剔透的白色皮肤染成粉红色。

香港大澳的老虎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民。在当地,有渔船出没的海域,时常也会迎来白海豚的光顾,渔民的收获常常会被这些聪明的小家伙“截胡”。面对不断减少的渔获和被咬烂的渔网,老虎哥曾经一度对白海豚没有好感。但十几岁时,一次出海看到的画面,却一直留在老虎哥的心里——一条白海豚幼崽夭折在海水中,另一条白海豚围着它不肯离去。那一刻它们与人类并无二致的母性,深深击中了他。

近些年,随着人类与白海豚生存区域不断重叠,白海豚的食源空间逐渐被挤占,为了生存,它们不得不冒险靠近人类活动区域,有时会被渔网绞住受伤,或被渔船的螺旋桨割伤。人们设立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建立专门的巡护团队,救助这些受伤或被困的白海豚。但是对于老年白海豚游入淡水内河、徘徊直至死亡的行为,人们至今束手无策。江门白海豚保护区内的标本馆里,每一副白海豚骨架和标本可能都承载着一段心痛回忆,也意味着保护的紧迫性。

多年后,对白海豚习性早已十分熟悉的老虎哥,已经跟这种生灵“和解”,成为白海豚的民间保护者。片中出现的科学家、保护者、当地百姓,都在坚持不懈地寻找白海豚与人类之间的平衡点,守护这个被海洋之神护佑的神奇物种。

好的故事,一定没有“阅读障碍”

除去景别的丰富性,《众神之地》中动物与环境在画面中的关系始终在相互成就。谈到本片的镜头语言设计,曾海若导演说:“环境——这片土地或这片森林、这片草原,它的意志其实是体现在这些动物身上的,所以我们会在野牦牛、亚洲象(的分集)里面追求很多这些物种在环境中的画面,那种美感一定是它们跟环境放在一块的。”

此外,对动物眼神的强调也是本片在艺术设计上的一个巧思。“这些动物都是我们称为‘众神’的动物,也就是说它们是有灵性的。而这些灵性除了体现在它们的行为本身之外,也体现在它们的表情上。它们的表情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在这个片子中其实可以看到很多动物在不同情况下的眼神。就像你拍人的时候,你想把一个人拍得有精神,最重要的就是眼神,我们拍动物其实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野牦牛“昆仑”面对挣扎而死的小牛时悲悯的眼神、白海豚“老白”陷入泥潭时被泥糊住了的眼睛、东北虎充满力量的注视,都成为了节目的点睛之笔。

节目第三集《寻找故土》中,身躯庞大的亚洲象那扑闪的大眼睛,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影上佳之作解说(每周荐片众神之地)(8)

△纪录片《众神之地》第三集剧照

曾海若导演提到,片名中“众神”这一意象的来源就是亚洲象的故事。亚洲象一集,是摄制组跟拍时间最久的故事。“关于亚洲象一集,我们最初的设想是人象冲突,因为过去我最早接触这群象的时候,象会去占人的地盘,人就会想各种办法驱赶象,甚至于把象都抓起来等等。但当我们真正深入地开始拍摄后发现,如果想对人象冲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群象到底在想什么?它们的组织结构到底是什么?它们的家族面临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这些象群的首领还有孩子们,它们是怎样的性格?亚洲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它们有没有情感?它们的情感如何宣泄等等。只有真正深入地去展现它们身上这种连贯性的情感和内容,你才能真的了解它。”

电影上佳之作解说(每周荐片众神之地)(9)

△纪录片《众神之地》第三集剧照

正是这份深入其中的了解和共情,让勐海亚洲象家族的故事分外引人动容。本集,亚洲象“老大”与三兄弟和儿子“老四”之间的故事,以及象群努力寻找“出路”,却始终未曾回到“故土”的悲情底色,富有人性情感的家族群像塑造,给了这个故事天然的戏剧性和情感共鸣。“对我来说,从最初设计这个片子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基本的原则,这个故事一定不能有‘阅读障碍’‘观看障碍’。即使你不去讲太多背景性的东西,一个外国人、老人、孩子也都能看懂,这是我们讲故事的一个前提。最终吸引人的一定是这个故事,以及这个故事塑造出来的角色,和角色流露出来的情感。”

电影上佳之作解说(每周荐片众神之地)(10)

△纪录片《众神之地》第一集剧照

《众神之地》中除了动物与自然,少不了人类参与其中的段落,拍摄和呈现的角度有何不同?曾海若导演表示:“我们之前拍人的时候都很讲究效率,但是拍摄动物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效率感毫无意义,而且效率感只会让你焦躁不安,对动物来说没有任何影响,换句话说,你必须得把自己调到跟动物一个作息的频率中,然后等待,逐渐才能跟它们在同一块天地共呼吸。实际上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能传递这种感觉,每个看这个片子的人,其实和自然本身是可以有一种连接的。如果你在看完之后,除了感动之余还能有一点点平静,能从一种焦虑中抽离一下,回到一个跟动物一样的心理节奏中,获得片刻宁静,对我们来讲就是有意义的。”

作者:解读中国工作室专题部制片人

吴晓洋

本文来自【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