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显金刚怒目何谈菩萨慈悲(应无所住三轮体空)

佛学有一个名称,叫做“三轮体空”。轮者不是车子的轮子。轮是形容词,指三个部分,就是施者,受者,施事,这就是讲布施的重要。《金刚经》现在开始讲般若了,般若的第一个眷属,就是布施。刚才这一段已经开始要讲布施,先说明三轮体空的道理。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哪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必须做到施者无此念,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受者也空,施事也空。看到人家可怜应该同情,但是同情就是同情,布施了就没有事了,忘记了谁接受我的布施。做完了以后,“事如春梦了无痕”,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所以佛在这个世界上,以师道当人天的师表,教化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度完了,他老人家说:再见,不来了。只是吩咐四个弟子暂时不要死,要“留形住世”,活着等弥勒菩萨下来。佛的这个精神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

这里着重的是刚才提到的法布施,因为须菩提问到如何使心、妄想烦恼降伏下去!怎么样使自己的心宁静,能够永远安详停留地保持住。佛先答复他:就是这样。因为须菩提不懂,所以佛接着在下章就说了一段理由,说大乘菩萨道的修行方法,也包括精神的生命,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任何事情一做便休,无所住。应该无所住行于布施,这个叫修行。你心理的行为随时做到无所住,一切都布施,都丢开了,这是我们普通的话,都丢掉了。禅宗经常用一句话,放下,就是丢掉了。做了好事马上丢掉,这是菩萨道;相反的,有痛苦的事情,也是要丢掉。有些人说,好事我可以丢得,就是痛苦丢不掉啊!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候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儒家经常告诫人,不要得意忘形,这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发了财,有了地位,有了年龄,或者有了学问,自然气势就很高,得意就忘形了;所以,人做到得意不忘形很难。但是以我的经验还发现另一面,有许多人是失意忘形,这种人可以在功名富贵的时候,修养蛮好,一到了没得功名富贵玩的时候,就都完了,都变了,自己觉得自己都矮了,都小了,变成失意忘形。 所以得意忘形与失意忘形,同样都是没有修养,都是不够的;换句话说,是心有所住,有所住,就被一个东西困住了,你就不能学佛了。真正学佛法,并不是叫你崇拜偶像,并不是叫你迷信,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等于现在引磬一敲,下楼就是下楼,《金刚经》还是归《金刚经》,你还是你,如此应无所住。

不显金刚怒目何谈菩萨慈悲(应无所住三轮体空)(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