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是怎么写出来三国演义的(发现作者罗贯中原来也是个)
通观《三国演义》全书,其中所涉及到的军事谋略基本上都出自于《孙子兵法》、《吴子》、《六韬》、《三略》等《武经七书》中的思想,由此可见小说作者对古代的兵书很有研究,极具军事才华。
如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王允所使用的连环计就出自于孙子《三十六计》中的“败战记”。“败战记”类中有连环计“将多兵重,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演义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关云长挂印封金”,关羽斩颜良之后,文丑又引大军前来,曹操亲自领兵击之,却又解甲卸马,诱使文丑前来相攻,抢夺马匹。正在文丑军为夺马匹阵型大乱时,曹操令伏兵齐出,混战中又斩杀了文丑。用到了《孙子兵法》中的“卑而骄之”的战术。
诸如此种以古代兵法中的计策谋略融入演义之中,将战争描写得精彩纷呈的例子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这都体现出了作者非同寻常的军事学造诣。
一、《三国演义》中虚构的情节的加入,体现了作者对于古代兵书的思想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另外,《三国演义》虽然是依据《三国志》写成,可是却并不拘泥于《三国志》的简单记载,小说加入了不少虚构的情节,而这些虚构情节的加入则又体现了小说作者对于古代兵书的思想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例如在演义第九回中吕布杀董卓之后,李催、郭汇等人聚集十余万兵杀奔长安来,与吕布遭遇,李催等人本不是吕布的对手,可是却使用缠战之法使吕布欲战不得,欲止不得,最后弃却家小转投袁术。
作者在描写这一段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细节的描写,如:
“布忿怒冲杀过去,催退走上山。山上矢石如雨,布军不能进。忽报郭祀在阵后杀来,布急回战。只闻鼓声大震,汇军已退。布方欲收军,锣声响处,催军又来。未及对敌,背后郭祀又领军杀到。及至吕布来时,却又擂鼓收军去了。激得吕布怒气填胸。一连如此几日,欲战不得,欲止不得。”
将吕布被李催、郭祀的军队困住的战争场面写得如在眼前一般真实。关于李催、郭汇等人所使用的这种令吕布首尾不能相顾的缠战之法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可见是罗贯中虚构上去的,可是这种虚构却正显示了其不凡的军事眼光。
又如赤壁之战前周瑜痛打黄盖行苦肉计、诸葛亮在夺取汉中时,为夺荆州周瑜所行的“假途灭掳”之计,诸葛亮用激将法激老将黄忠……这些作者虚构上去的情节在后来都成为流传甚广的精彩故事,有一些还转化成为成语等,这些都可以看出小说作者在军事学上的非凡造诣。
《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总共七十余万字,所涉及的主、次人物共达千余人之多,主要人物四百多个。另外,全书的叙述分为魏、蜀、吴三条主要的线索,主线之外又有支线,叙事庞杂,战争场面宏大,可是在描写相类、相同的事物之间却又能不重复、不呆板,展现了作者巧妙脱俗的构思和非同一般的文学造诣。
二、总结《三国演义》中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叙事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的发展为纵线,看似没有一条固定的叙事主线,只是围绕着一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思想来展开叙述,依次写出各路诸侯之间的矛盾斗争,可是这不但不影响《三国演义》的总体艺术成就,相反还是一个吸引人的亮点。
正如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道“《三国》一书,总起总结之中,又有六起六结……凡此数段文字,联络交互于其间,或此方起而彼已结,或此未结而彼又起,读之不见其断续之迹,而按之则自有章法之可知也。”
另外,演义中用了十几次关键战役起到一个起承转合的作用,首先是官渡之战确定了曹操的地位和统治区域紧接着博望坡、长坂坡之战中,曹操将刘备迫入汉津,促使刘备与孙吴联合孙刘联合之后共同对抗曹操,即爆发了赤壁之战,在此次战役中曹操大败,三国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孙权三家又爆发了争夺南郡的战役,刘备得到南郡之后,巩固了三足鼎立的格局第六次战役即是汉中之战,刘备在这次战役中击败刘璋入蜀,后来进位为汉中王东吴用计夺回荆州,害死关羽,致使刘备率大军伐吴,在狭亭兵败,退入白帝城刘备死后,诸葛亮率军平定南蛮,为北伐做准备继平定孟获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北伐中原之际得到姜维,同时也促使魏国方面司马彭乘势揽权诸葛亮逝后,魏开始大举伐蜀,中间又穿插了姜维与邓艾、钟会之间的较量,最后邓艾偷渡阴平,蜀国投降。
《三国演义》全书虽然主线并不清晰,可是这几十次战役串联在一起,却给演义组成了一个清晰的叙事线索,可以说这正是作者的写作手法超乎常人之处。
2、虽然是写同一类事物,可是在小说作者笔下却各有特点,毫无雷同,如写人,有英雄孙权、奸雄曹操、袅雄刘备,以至刚腹自用的袁绍、徒有虚名的刘表、暗弱无能的刘璋武将有不仁不义的吕布,又有忠义之关羽,有勇猛善战的张飞,有志高胆雄之赵云。
至于文臣,同为运筹帷幄,诸葛亮与庞统、徐庶等人却有不同,另外贾诩与荀或,鲁肃与张昭,姜维与陆逊、邓艾、钟会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小说作者竟能够将这些所处地位、能力等都极为相近的人描绘得各具特色,可以说在人物的塑造上有着惊人的成就。
再如写战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狱亭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都各具特色,水攻有攻吕布时的水淹下邱,又有关羽水淹七军,火攻有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又有火烧赤壁,火烧葫芦谷等,一样的战争,一样的攻击方式,小说作者却始终能够做到同中有异,各具特点,为读者揭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
另外,《三国演义》全书的战争描写大多都体现了对于古代兵法的继承与发展,无论是精通兵法的诸葛亮、庞统、姜维、曹操、徐庶等人在战争中对于谋略的运用,还是粗通兵法的张飞、魏延、马傻等人的临阵发挥,都与古代兵法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是先有了《三国演义》作者对于古代兵法灵活的掌握,才有了演义中一场场精彩的战争描写。
参考文献:郑桂森《<三国演义>战争描写对古代兵法的继承与发展》
董哗《从三次战役看<孙子兵法>在<三国演义>中的体现》
齐裕馄《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张小龙《<孙子兵法>在<三国演义>战例中的运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