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

清王朝曾专设皇室珐琅烧制机构“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以其制作奢华、颜色艳丽和器型别致,代表了当时皇室的审美眼光以及宫廷珐琅器制作的流行趋势。

烁金繁花: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

∨撰文、供图 /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1)

↑ 铜掐丝珐琅,盖盒。

从波斯到蒙元中国,从宫廷御用之物到民间作坊生产继而打入国际市场,从传统工艺的魅力到中外艺术交融的价值,珐琅器的历史和工艺发展的每一步,都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时光逝去,但珐琅器烁金繁花间的美,却不曾磨灭。

一个时代的皇室的审美眼光:珐琅的名称和传入

珐琅工艺源自西方,早在公元12世纪,希腊就已经能够制作简单的珐琅器。传入我国的主要方式有两条: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蒙元时期传至中国,发展至明代景泰年间达到高峰;二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清康熙年间经广州传入中国后,先在广州制造及发展,后大盛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由于制造工艺复杂、釉料配置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因而最初很长时期内,这种珍贵的珐琅制品主要都是供皇室享用,民间很少流传。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2)

↑ 掐丝珐琅,勾莲八卦朝冠耳三足熏炉。

清王朝曾专设皇室珐琅烧制机构“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以其制作奢华、颜色艳丽和器型别致,代表了当时皇室的审美眼光以及宫廷珐琅器制作的流行趋势。

清末,因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造成宫廷器物大量外流,宫廷御用之物珐琅器才得以在民间露面。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3)

画珐琅,黄地花卉三足碗,广州,民国初。碗内壁粉红色;外壁黄地画缠枝花卉。口沿一周如意纹;近底部一圈莲纹;三足粉蓝地绘折枝菊。底白地书“粤省濠畔义和祥制”无框双行仿宋体八字款。“濠畔”即“濠畔街”,是清代广州著名的手工业中心。此碗是了解当时广州金属胎珐琅器生产情况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4)

↑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盖盅。

黄金般的华丽和宝石般的绚丽珐琅工艺的种类

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是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像釉子一样的物质,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因而是一种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含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既具备金属贵重、坚固的特点,又具备珐琅釉料晶莹剔透、颜色多彩的特色,有着黄金般的华贵和宝石般的绚丽,历来是宫廷贵族御用爱赏之物。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5)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6)

长石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7)

石英

依据金属加工工艺和珐琅釉料具体处理方法的不同,珐琅器一般可分为掐丝珐琅器、画珐琅器、錾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透明珐琅器等品种,其中以前两类为主。在我国,珐琅工艺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北京擅长掐丝珐琅,广东擅长画珐琅。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8)

↑ 珐琅花卉纹瓶制作工序。此瓶运用了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两种工艺复合而成。左图为第一步:制花瓶铜胎,以红铜作瓶胎;右图为第二步:焊掐丝图案,把掐成的各种花纹焊上瓶身。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9)

左图为第三步:填料焙烧,按图案填入所需珐琅料,入炉焙烧;右图为第四步:打磨、绘画、焙烧,打磨表面,如发现填彩不满,需复填、复烧,再打磨。在开光的白地上绘山水图案后再焙烧,始成掐丝画珐琅花瓶。

14世纪时,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传至时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中国。对此渊源,我国古籍中多有相关记载,其中广为人知的,是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格古要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曹昭撰)中记载的“大食窑”:“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10)

↑ 掐丝珐琅,八方盖盒(左图)。掐丝珐琅,圆盘(右图)。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11)

↑ 画珐琅,绘花卉瓣口小圆碟(左图)。画珐琅,绘双凤花口碟(右图)。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12)

↑ 画珐琅,缠枝花卉香盒(左图)。画珐琅,绘花卉蝶糖果盒(右图)。

及至明景泰年间(1450年~1456年),掐丝珐琅工艺发展达到高峰,生产量非常大,晚清古董行遂以其所在朝代年号称之为“景泰珐琅”、“景泰琅”,再往后,因其所用搪瓷釉料多为蓝色,而且汉语中“琅”“蓝”发音相近,故改称“景泰蓝”,成为盛名在外的国宝“京”粹,沿用至今。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13)

画珐琅,绘花卉酒壶,清中叶。撇口盘沿有盖,细长的颈部中起弦纹,扁圆腹,底足外撇,有弯曲细小的长流和圆形高执柄,流和颈间以云带状饰条连接,既稳定了细长的壶嘴,又增加了装饰的美,窈窕而灵巧。壶盖有钮如摇铃状,上绘花瓣;口沿及近底部黄地饰一周回纹。壶身浅粉蓝色地,部颈粉红色弦纹上下绘蕉叶纹。壶腹绘缠枝花卉,开光粉红地绘双夔龙;长流、执柄浅黄地点缀碎花;圈足粉红地饰接圆式二方连续花卉纹。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14)

画珐琅,绘山水纹钟,广州,民国初。外形华丽,色彩丰富,造型上为两层平台四柱亭型,部分饰面采用了画珐琅和掐丝珐琅巧妙搭配,整体稳重大方。

宫廷御用华丽风清代珐琅

清代珐琅器在继承明代的工艺和风格传统上,结合西洋画珐琅制作工艺,融入金属工艺、陶瓷装饰工艺及雕刻镶嵌工艺中的多种技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富丽豪华的艺术风格。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15)

↑ 铜胎珐琅,龙纹笔山。掐丝珐琅,勾莲墨床,乾隆。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16)

↑ 铜掐丝珐琅,提梁卣。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珐琅工艺,尤其是广州画珐琅工艺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期间,清政府分别在广州和北京宫廷专门设立了珐琅器制造作坊,借鉴掐丝珐琅器、瓷器和料器(玻璃器)的生产,吸收欧洲画珐琅工艺制作方法,成功烧制出了在图案题材、器物造型、珐琅色彩以及使用功能等各方面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画珐琅器,并且一直影响至今。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17)

掐丝珐琅,八方盖盒,“乾隆己末年造”款。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八方形扁盒,全器以粉红色为地,掐丝图案按需填彩,轮廓线起棱露胎。器盖为石山花卉图;正中隐起一圆心露胎;圆心边饰一圈“卍”形锦纹;盖的八面口沿饰连续花头纹。盒身八面有折枝花卉图案。底为黑地,对称饰四花头,中有红色“乾隆己未年造”单方框篆字款。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18)

掐丝珐琅,蓝地双龙夺珠盖盅,清。器体扁圆形,带宝珠钮盖,器身与盖以子母口接合,鼓腹,圈足。整器经典沉稳。器表以宝蓝饰如意云纹为地;盖顶中心环一圈如意云纹,盖身饰有火珠。器身近口沿处有一周如意云纹,腹饰双龙夺珠,龙为五爪龙。按需填以白、红、绿、黄、浅蓝等色。

五羊城洋瓷风广州珐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画珐琅制品由来华的欧洲商人及传教士带入广州。广州艺人最先接触到西方盛行的画珐琅工艺,并就地设厂研制。广州成了中国最早烧制画珐琅器的地方。因此,画珐琅又有“洋瓷”、“广珐琅”之称。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19)

↑ 掐丝珐琅,勾莲海棠式手炉。

康熙以来,广州画珐琅工艺经历了清、民国、新中国三次繁荣与衰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广东珐琅艺人在“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内始终都是主力,留有名字的工匠不下35位。圆明园落成后,曾以大量广州錾胎珐琅装饰室内,遗憾的是,都毁于1860年英法侵华劫掠点燃的那场大火;20世纪初,广州珐琅工艺曾出现过短暂兴旺,有200多人从业,产品多为薄胎,有瓶、壶、盘、碗、盆等;抗战爆发后,广州珐琅业也逐渐式微。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20)

↑ 掐丝珐琅,黑地双龙夺珠园洗。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21)

↑ 錾胎珐琅,寿字碗。

1958年9月,从广州回乡的花县(现广州市花都区)籍老艺人许锐洪、许锐光、张煊尤等,组织炭步特种工艺烧青社,恢复珐琅工艺的生产,产品均出口。后由县接收,更名为花县珐琅厂,其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文革”时期受到冲击,1968年被迫停产,1971年再度恢复生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需求急剧减少,原花县珐琅厂已经倒闭。现今全广州只有个别厂家在继续生产。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22)

画珐琅,绘西洋人物风景双耳瓶,清乾隆。瓶身呈枣红色,描绘有各色缠枝花卉。其中口沿、肩和近底部均饰有一圈粉红色如意云纹,颈肩处绘一周蕉叶纹。背面开光处绘有西洋人物风景,细致逼真。瓶底印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楷书款。

>> End <<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23)

精彩版式呈现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24)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25)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26)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27)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28)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29)

本文节选自《文明》2014.04月刊

扫描封面右下方二维码,关注《文明》杂志公众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文明》杂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图片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版权作品,未经《文明》杂志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客服邮箱:ylrnewlife2020@163.com 电话:010-67135553/67112221。

珐琅器的特点(珐琅器的历史与工艺)(3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