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出土的秤砣(汉代古墓中曾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用到称重的量具,而重量的准确,也是衡量器具是否精确的重要凭据。古代没有电子秤,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杆秤,可是您知道杆秤是如何制作的吗?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东汉出土的秤砣(汉代古墓中曾发现)(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84年10月,陕西眉县常兴镇尧上村村民老李,准备在入冬之时清理一下窑洞,以便做好保暖措施度过寒冬。偶然之间,他发现在窑洞的下方,居然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黑洞,里面光线昏暗深不见底。老李不敢再挖下去,只能立马通知当地派出所。

派出所收到通知后,迅速派来民警前来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民警推测该黑洞之下很有可能是一座古墓。当民警联系了考古部门后,一切谜底才被揭晓,原来它真的是一座古墓,而且是一座汉代的长方形竖穴墓道砖室墓。

东汉出土的秤砣(汉代古墓中曾发现)(2)

专家在清理时,在墓中发现了陶罐7件,釉陶奁盒1件,釉陶壶2件,釉陶灶1件,铜镜1面,五铢钱20枚,铜斧1件,铜饰1件,铁剑1柄,铁钗1个,玉带钩1个。除此之外,专家们还在墓室西南角处发现一段长35—45厘米、宽1.5—25厘米的腐朽木杆,其两端各置铁钗和铁钩。考古专家们确定,该腐朽木杆很可能就是汉代时期的杆秤,此发现瞬间震惊全国,并将我国木杆秤使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多年。

杆秤的制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木杆秤是鲁班发明的,而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对度量衡进行了统一,这才促进了杆秤的发展。不过传说终归是传说,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历史。我国杆秤的制作工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而且一直都没有失传,相反还在19世纪30-40年代得到了繁荣发展。

东汉出土的秤砣(汉代古墓中曾发现)(3)

最正宗的杆秤,还是要属汉中等地杆秤制作流派,由于当时战乱的关系,大批北方制秤工匠逃到陕西,让该地的制秤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

想要制作一杆上好的杆秤,不仅需要手艺绝佳的工匠,同时也需要上好的材料。杆秤秤杆的材料,一般选择阴干一年以上的楠木或红栒子木。在准备好材料之后,制秤匠人首先会将秤杆刨圆,反复打磨掉毛刺与毛边,算是为秤杆初步制作完成了。

东汉出土的秤砣(汉代古墓中曾发现)(4)

在此之后,工匠们还要在杆秤上安装“叨口”,以墨斗与刀进行定位与穿插,使之出现垂直穿孔,再安装合适的提梁。就这样耐用、美观的称杆就被制成了。

一旦秤杆制作完成,就可以进入到校准阶段了,即安装秤盘与秤砣,然后称量不同的砝码,以砝码的重量在秤杆上寻找平衡点,将其标记后钉入星花,之后再经过仔细的打磨与抛光,一杆杆秤才算彻底制作完毕。

在杆秤制作完毕后,仍然需要进行一步重要的处理,这一步便是防潮。我们都知道,木杆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一旦木杆吸入水分过多,就可能会造成自身膨胀,不仅影响杆秤的精确度,而且还会缩短称杆的使用寿命,故此杆秤防潮工艺显得十分必要。

东汉出土的秤砣(汉代古墓中曾发现)(5)

该如何防止潮气入侵杆秤木杆呢?办法有很多,首先用石灰水进行冲洗,去掉杆秤上的油污,再进行自然风干,防止水分凝结于秤杆。接下来,还要涂上事先调制好的五倍子液,再度进行12个小时的风干。

当以上步骤完成后,便可以对秤杆进行整体的涂漆工作,在漆面的包裹之下,秤杆与空气完全隔绝,如此一来就能让杆秤一直保持干爽状态。

到了现代,随着冶铁工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杆秤的秤杆也开始有所革新,空心铜秤杆取代了原有的木质秤杆,既精确又防潮,甚至还可以批量生产,称得上是杆秤领域的一次大变革。如今我们已经很少能使用杆秤了,取而代之的是立刻显示重量读数的电子秤,既方便又快捷,其替代杆秤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东汉出土的秤砣(汉代古墓中曾发现)(6)

不得不说,人类的科技生产力正在进步,可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与抛却古人的智慧结晶。小编想说的是,杆秤虽古老且被淘汰,可我们还是要将它继续传承下去,这不仅是我们对手艺的尊重,也是对华夏几千年文明的尊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