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是什么样子(标点符号是怎么来的)
标点符号的存在让文字有了情绪,让句子有了起承转合,为诗词添了意境。
一句话,往往需要前后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语调,才能准确表达出完整的含义,否则就容易产生歧义。比如清代诗人赵恬养的一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就有足足七种解释说法,谁能明白他到底想表达什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标点符号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古代中国基本不用标点符号
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dòu)和语气的符号,被称为标点符号。其实我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了,这一点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因为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所以没有流传开来。
例如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一些看似裂缝的竖线、横线,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起到分辞的作用,也就是把不同段落的卜(bǔ )辞隔开,以方便理解。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籍,也是世界上早期的字典之一,许慎(shèn)早已把标点符号收入书中。因为辞书所收录的词目能够反映时代语言,无疑对当时用法混乱的状况起到了很好地规范化作用,也为后世所遵循和沿用。所以,我国古代并非没有标点符号,只是不全面而已。
我们如今在用的标点符号,起源于欧洲。西方文字在公元8世纪以前,只用句号。8世纪以后,慢慢出现了冒号、分号等,但使用都比较随意,没有严格的使用规则。直到15世纪末,威尼斯印刷师阿尔德·曼努齐在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又创建了部分新的标点符号,并规定了所有的标点符号的固定用法,西方文字的标点符号才得以实现系统化、规范化。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张德彝有一个习惯,无论到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景色、人物、风俗习惯记录下来,编成小册子。他有一本名为《欧美环游记》的书,其中有一段介绍了西洋的标点符号: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
虽然张德彝不是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符号,甚至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无心插柳的过程中推动了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
新式标点符号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我们如今能有稳定的标点符号系统,得益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了以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为主要内容的书面语革新运动。其中有不少文章、书信提到了使用标点的问题,并随之开展了使用新式标点的讨论,在社会上,尤其是知识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7年5月,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字改良观》,提出了在文章中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主张。《新青年》杂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喉舌”,自创刊之日起,一直坚持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作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对新式标点符号的创制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4—1916年,胡适曾在日记中多次记下自己对创制新式标点符号的设想,这些日记先在友人中传阅,后来收入《藏晖室札(zhá)记》。1915年8月,胡适应《科学》杂志之约,作《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凡三昼夜始成,约一万字”,全面阐述了他对句读及文字符号的理论思考,并进行了符号的实际创制。1918年胡适在写作《中国哲学史大纲》时,对这套符号进行增删改易,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颁行的标点符号方案的雏形。
1919年4月,北京大学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六名教授,联名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提交《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大会议决通过。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这一议案。议案的颁布,标志着新式标点由个人提倡走向国家推行,走向法治,这极大地推动了标点的使用和普及。上世纪20年代,除在白话文中继续推广使用新式标点外,还出版了一批古典名著的新式标点版本的书籍。标点古书迅速形成风气,新式标点一时成了时尚。
曾被守旧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标点符号
新文化运动倡导下的新式标点符号也并非一帆风顺。
新式标点符号诞生之后,就被当时的守旧派视作“洪水猛兽”,不断遭到谩骂和围攻。鲁迅先生在1934年写的《忆刘半农君》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群人‘若丧考妣(bǐ)’,恨不得‘食肉寝皮’。”
“五四”时期,复古派的代表林琴南一方面竭力反对白话文运动,一方面拒绝使用新式标点符号。在翻译外国小说时,他宁可用“此语未完”四个字,也不肯用一个简单、明了的省略号。
1927年12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举行“甄别考试”,索性恢复文言,禁止使用新式标点。这些倒退行径,理所当然地遭到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界人士的反对。鲁迅曾在一系列杂文中列举出中国古籍中的许多例子,证明文言文精炼虽精炼,简约虽简约,但是由于语法不精密,缺少标点符号,结果有时词不达意,歧义迭出,叫人容易发生误解。他大声疾呼“须用新式标点”。郭沫若则在一篇文章中说:“言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
在进步学者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1930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划一教育机关公文格式办法》,从句读、行款、用语几方面统一机关文牍;1933年,行政院和国民政府分别发出通令和训令,要求采用“简单标点办法”。这些文件都扩大了标点符号的影响,促进了标点符号的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原标点进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十四种,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20世纪60年代,汉字文稿的书写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为横行,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并且对原规定进行整理。1987年初,国家语委成立《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约请专家对原用法进行修订。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16种,增加了连接号、间隔号。此后,在听取各界意见后,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决定将《标点符号用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并于1995年12月正式发布。
至此,我国的标点符号才最终确立下如今的使用标准。可以说标点符号的发展史,也是我国文化知识分子的奋斗史。我们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肯定和支持。
出品人:xxl/非常狠的老杨
创意提供:xxl/某神秘的伙伴
首席编辑:x/L/路人小张/H
视觉总监:张哥
设计总监:龙爷/雪姐
本文章是编辑呕心沥血浪费了好多脑细胞写的,欢迎转载,但是……若要转载一定要告诉我一声哦~不然我可就——生气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