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去世该如何告诉孩子(老人去世留下6岁孙子)
文|小淘气鬼日记(文章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在我们的教育中一直缺少“生死教育”这一课。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死亡相关话题总是忌讳和回避,家长和老师不愿意和孩子讨论死亡话题。这也是很多孩子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明所以的原因。
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这句话倒出来我们成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是多么的“无知”,更别提给孩子谈“死亡”教育了。
近日,一位71岁的老人在家中去世,留下一个6岁的孩子在家。爷爷生前告诉孙子不能外出,因为外面有病毒,而孩子很听话,爷爷去世后孩子一直自己一个人在家吃饼干度过。
先不说孩子为什么没有打求助电话?我们就来谈一下,6岁的孩子在面对死亡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6岁的孩子对生死又能理解多少?
不懂“生死”教育的家长,注定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人
还记得去年回娘家,村上的一位老人去世,这家的孙子大概7、8岁的样子,在全家人都悲痛欲绝的情况下,竟然给自己的小伙伴说说笑笑。全然不知是自己的爷爷永远的离开了,更谈不上伤心了。有邻居说真的是白养了他这么大。
家长对孩子的“生死”教育少之又少,才导致了孩子的爷爷去世后自己却浑然不觉。
孩子的教育中缺少“生死”教育,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分离的痛苦,当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都没有感觉,你能指望他对你能有多少感情。
“生死”教育的本身是关乎孩子的本性和价值近几年,很多青少年自杀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些孩子不管是被学习压力所致,还是被来自父母的压力逼迫导致,亦或者是因为家庭琐事导致。但是,他们最终选择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反抗。可见他们对生命的“轻视”。
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这些孩子之所以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死亡”。一个人连“死亡”都不懂,怎么会知道生命的价值呢?又怎么会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呢?
疫情之前带孩子下楼玩,忽然听到一个大概5、6岁的孩子因为爷爷打了孩子一下,结果就对着自己的爷爷大声的吼道:“你再打我,我就杀了你”。当时,有好几位家长都在楼下带着孩子玩耍,听到后都很震惊。其中一位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对孩子说:“你知道杀人是犯法的吗?你知道杀人是什么意思不?这么小一点戾气这么重干什么?”孩子的爷爷笑了笑说:“孩子小不懂事,胡说的。”
多么可怕的一句话。也许孩子是因为对爷爷的不满才口无遮拦,也许就是再电视上学到的一句话被自己无心的说出来了。从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对孩子教育缺乏,会使一个孩子的本性发生很大的变化。
孩子本性都是善良的,为什么有些孩子却走向了犯罪?一些原因就是家庭的教育,另外一部分原因就是孩子对“生死”不理解,对生命的轻视。
怎样对孩子进行生死教育?
1、请为孩子解释“什么是死亡
告诉孩子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告诉孩子死亡是很正常的生命过程。告诉孩子死亡可以在任何间、任何地点发生,我们无法确定是在哪一刻。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要用平常心面对。告诉孩子要珍惜身边的一切。
2、结合情景,选择合适的机会
以前带孩子外出的时候,孩子总喜欢去伸手摘路边的花花草草,我总是不允许孩子去摘,有一次女儿生气的问我:“为什么不让我摘”?我就告诉她:“花和人一样都有生命,你摘了这些花,这些花就死了,她们的妈妈会伤心的。”说完之后女儿没有再摘,玩耍间她看到旁边的一多桃花枯萎了,说:“妈妈,我摘这多死的可以吗”?我说:“这朵花虽然死了,但是里面有她的小宝宝,如果你摘了,就会把她的宝宝也弄死了,她们还要保护她们的宝宝。”女儿似懂非懂的点点头不在摘了。
3、与孩子谈论“生死”做到“三不”
① 不回避谈论“死亡”话题
当孩子越是想要寻求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如果避而不答,或者是转移话题,那么孩子的好奇心将会越重,就会反复的去问。所以,当孩子和我们谈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随便搪塞孩子,可以告诉孩子有生必有死,就像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都会面临生死。
② 不让孩子产生美好的错觉
当孩子看到死亡的时候,我们不要给孩子编一些美好传奇的故事让孩子误认为死亡是为了去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这样容易误导孩子,让孩子产生错觉。或者对孩子说他们只是睡着了,这样就会像开头的那位孩子一样以为爷爷睡着了,孩子却一直在等的爷爷想醒来。
③ 不让孩子产生恐惧
当孩子看到一些画面,比如电视里有很多过马路出车祸的场景,如果看到会不会产生恐惧心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过马路的时候要看红绿灯。当孩子面对一些危险的时候,我们更不要拿死亡吓唬孩子,以此达到我们让孩子长记性的目的。
给孩子谈“死亡”是他们明白“活着”的意义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中间要经历很多,当我们还在从容地经历这个人生过程的时候,我想我们更应该让孩子逐渐明白“活着”的意义。
当孩子感受到一个动物、一株花草、一个人的离去再也无法拥有的时候,告诉孩子“死亡”,让孩子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死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让孩子明白生命是如何的宝贵,活着是多么的美好,只有活着才能让我们体验、创造更多美好的生活,欣赏这五彩斑斓的世界。
之前因为家里的狗狗死了孩子问我:“妈妈,小A死了去哪了?”我给孩子买了一本关于生死教育的绘本。
绘本《一片树叶落下来》是巴斯卡利亚写的,讲述的是:一片树叶经历四季的变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就是一个快乐而美好的体验。当我给女儿读完这本书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带孩子出去玩,孩子捡了一些树叶,嘴里还说着这片叶子是弗雷迪、这片叶子是丹尼尔、这片叶子是艾尔弗雷德,然后把这些叶子轻轻的放到自己的推车后座里。
一片叶子最后会回归大自然,他们生前享受阳光的沐浴,给他人带来欢乐,然后选择用另一种方式来迎接新的开始。世间万物变化很奇妙,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死亡不代表一切都结束。
每个阶段的孩子认知不同,我们要有差异的与孩子谈论“死亡”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张淑美在《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 4 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第一个阶段:(0-4岁)孩子对死亡和分离无法分辨
女儿两岁半的时候,家里的一条博美犬死了,我老公怕女儿伤心,就告诉女儿“狗狗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了找她的妈妈去了”。
孩子在0-4岁这个阶段对“死亡”并没有什么概念,她们只知道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身边消失了,而产生了“分离焦虑”。她们面对分离更多的是因此产生的一些情绪上的反应,却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必跟孩子聊起“死亡”的话题。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给孩子建立安全感。
第二个阶段:( 5-9岁)知道死亡却不知其真正含义
这个阶段的孩子知道死亡,却不能够理解真正死亡的含义是什么,可能更多的是对于“死亡”的好奇,在这个阶段如果孩子提及关于死亡的话题,家长可以坦然的告诉孩子,不要恐吓孩子,更不要只字不提,躲躲闪闪的,如果家长非常忌讳在孩子面前谈及死亡话题,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死亡非常可怕,因此产生恐惧心理。
第三个阶段: (9-18岁)理解死亡却不能重视生命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死亡有了很成熟的认识,知道死去就不会再回来,永不相见。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经历一个叛逆期,叛逆期的孩子做什么事情容易冲动,所以,当孩子在这个阶段时,我们更应该告诉孩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孩子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死亡,是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给从未经过世事,未经历过生死离别的孩子们讲解关于死亡或者去世是很困难的,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给孩子谈谈“死亡”话题,让孩子明白生死从来都是不可以选择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