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的确良,花浪浪,擦油皮鞋好样样。收录机,四喇叭,唱歌说书笑哈哈。”

七十年代的一首“嫁妆”顺口溜,让大家都感受到旧时代结婚的“简约”。

且不说擦油的皮鞋,光是这四喇叭的收音机,现在都已经鲜有人在使用了,可在那个年代却是一件好嫁妆的典范,让人不免感到几分魔幻。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1)

不过,在这句话中,却有一件物品让无数“90”、“00”后感到陌生,那就是“的确良”。

不少新时代的年轻人,并不认识这个词,还以为这是“的确优良”的意思。

但其实,“的确良”是对一种衣服材料的称呼,虽然这个词有几分莫名,但它却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和发展。

至于它的发展,还要从建国时开始说起。

“的确良”的由来:棉花减产、化纤助力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战火之中迎来了新生,一场开国大典也宣示着人民革命的胜利。

不过,虽说新中国得以建立,但我们所在的华夏大地在历经百年战争后,已是满目疮痍。

这意味着建国初期,注定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

然而,一些霸权主义国家显然并不希望新中国能得到发展,这让我们在建国后又不得不进行“抗美援朝”。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2)

好在英勇的志愿军在战争中得胜,才让我国得以快速将精力重新放回到祖国建设上来。

然而1954年,由于赤道辐合带在西南太平洋上长久停滞,导致我国一直未能受到台风影响。

这对于沿海城市,虽然是一件好事,可对于正值雨季的长江中下游却不好。

没有台风的吹拂,这使得江淮地带的“梅雨”,足足多下了一月有余,进而就导致了一场洪水。

这也使得我国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就连一应生产作物也遭受到了灭顶打击,这其中就包括棉花。

据统计资料显示,这一场洪水导致我国棉花直接减产四百十四万担,须知在当时,一担棉花可以生产一百多件棉袄,若制成其他服饰,那这一数字还将增加。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3)

棉花的大面积减产,让全国人民的穿衣成了大问题,我国不得不开启了棉布的计划供应。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家庭人口来供应布票,以此限定一个家庭的棉布使用量,使全国人民共同分担了棉花减产的灾难,希望大家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可众所周知,棉布本身是很容易磨损的,尤其是在那个需要下地劳动的年代,服饰的消耗,变得异常巨大。

所以,当巨大的棉布消耗殆尽,到“限量供应”时,就出现了一种用布现象: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句顺口溜在如今听来,已经只剩下滑稽和上口,但在那个年代却是无奈的口号,因为实在无棉布可做衣服了。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4)

当时,全国人民都在如此缺棉乏布的背景下过日子,伟人深感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但被洪水毁坏的棉花田地,却又不是轻松就能重建的,这让中央只能通过别的办法,解决人民的穿衣问题。

这时伟人想起,先前国外用于做衣服的化纤,他向周总理提议,希望能够从国外买入一些化纤,迅速解决人民穿衣问题。

周总理对此也表示了赞同,当即联络国际诸国,进口了一大批化纤,并在六十年代时,于京津两地进行试点制衣。

而这种用化纤制成的衣服,便就是“的确良”,只是在当时它还不叫这个名字。

“的确良”的兴起:奢侈衣品、粤语音译

最初,人民群众对于这种用化工原料做出的衣服,都表现出了一种担忧。因为,大家都不知道除了棉布之外,还有什么材料,能够做出一件好衣裳。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5)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京津两地的工厂,就是把化纤的优势拿捏得刚刚好。

色彩艳丽、衣面平整、结实耐磨,这些棉衣所不具备的特性,都成为了化纤衣服的优势。

须知在当时那个时代,由于染料和棉布的缺乏,使得我国人民的服饰,大多都是深色棉布。

所以,五彩斑斓的化纤衣服,迅速成为了市场亮点。

不过,我国毕竟没有化纤自产能力,这意味着化纤衣服的原材料,将全部来源于进口。

这就使得,化纤衣服的价格十分昂贵,并不是普通家庭可以随便消费的。

但饶是如此,不少家庭还是会攒钱,为家人添置一件,并把它们留在重要场合来穿戴,与今日的奢侈服饰作用无二。

在这种“奢侈”的认知下,化纤衣服逐渐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热潮。

这种潮流促使衣服的销路,已不仅仅只限于京津两地,开始向着南方各大城市“移动”。在这些分销点中,就包括着羊城广州。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6)

面对当地老百姓,对这种新服饰的不信任,善于经商的广东人,想到使用新命名来销售。

因此,化纤衣服被命名成了“的确靓”,一来是因为化纤的英文名,用粤语说出就是“的确靓”的音译。

二来是广东话中的“靓”,是形容造型动人的词汇,这让“的确靓”的意味变得十分明确,就是一件靓仔、靓女的专用服饰。

而化纤衣服,也确实没有愧对“的确靓”的名号,直接在广东爆火。一时间,整个广东都掀起了一股“的确靓”的热潮。

在热潮之下,这种化纤制衣,开始向着“万能”的方向转变,它可当做定情信物,甚至是前文说到的订婚嫁妆等。

后来,广东人对于“的确靓”的崇拜,又重新传回到了北方。

北方人先前对这种衣服,本来是没有特定名称的,他们听闻广东人对其的称呼,误解成了“的确凉”。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7)

因此,不少“怕热”的北方人,也赶紧购买了这种新奇服饰。

但他们惊讶地发现,这种衣服其实并没有那么凉爽,倒是质量确实远超棉衣数倍,是真正意义上的“良品”。

所以,在北方人的修正下,这种化纤衣服,最终定名成为了“的确良”。

大家也终于有了对它的统一称谓,“的确良”的风潮也越刮越大,直至成为了当代的奢侈品。

春城昆明,甚至还用官渡方言,将其加入到人民小康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昆明人哪点不如人,‘的确良’呢衣衫层糯(叠)层.....”

想象一下,一层叠着一层的“的确良”衣服,就能体现出一个家庭的小康。

这让我们能够真实感知到,“的确良”在那个时代,甚至比今日的不少一线品牌服饰,还要“高贵”。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8)

随着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老百姓对于“的确良”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经过长久的比对,大家发现“的确良”虽然价格昂贵,但相比起需要“补巴”的棉衣,它已经相当实惠了。

不过,对于部分贫困家庭,它仍是家庭中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也使得不少人,仅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勉强穿一穿“的确良”。

这就导致“的确良”虽然火热,但其实还没有真正铺开。

“的确良”全民化:主席亲点、总理过问

而“的确良”正式全民化,则就要追溯到七十年代初了。

当时,毛主席南下视察,在深入大街小巷走访时,他意外地发现,南方人民都在抢购“的确良”。

其中不少群众,已经不满足“的确良”的衣服了,甚至已经开始抢购“的确良”布,回家缝制床单和被褥,布料店门口直接排起了长队。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9)

主席上前一一询问,群众都直接表示“的确良”布料确实好,但就是价格高了点、供货少了些,要是这两者能够解决那就好了。

人民群众的随口抱怨,却深深记在了主席的心中,他暗自打下了主意。

在回到北京时,主席就与周总理展开了讨论,希望能够调控一下“的确良”布料的价格和供应。

但周总理想了想,却表示有些为难。

须知,当时我国并没有自主生产化纤的能力。

全进口的生产原材料,让“的确良”的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都难以调控。进而,也就无法准确掌控“的确良”的价格和供应了。

毕竟,工厂也是需要利润生存的,而国际化纤材料,更是“一分钱一分货”。

毛主席闻言也是眉头紧皱,思索一阵后,他当即拍板表示:

那就去国外学习制作工艺,我们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化纤生产技术和工厂。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10)

周总理当即表示同意,随即又一次展开了国际上的化纤合作,并在辽宁省辽阳市,建成了我国当时最大的化纤化工厂。而这里,也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辽化公司。

辽化公司的出现,使得我国化纤得以自主生产,这就让“的确良”的价格和供应,完全纳入我国掌控之内。

于是,“的确良”不仅开始了一次大降价,就连供应也开始向着不限量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的确良”能够大量生产后,它还成为了我军新军装的支撑材料。

这主要是因为“的确良”耐磨、便于打理,同时还不会缩水,让它成为了军装的理想材料。

但也正因为在军中的铺开使用,使得“的确良”的缺点,开始大规模地暴露出来了。

的确良的“末路”:缺点众多、转为“配角”

在当时,“的确良”是由化纤制成,这使得“的确良”的衣服在夏日时,极容易产生静电。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11)

而军队的作训,又常常都是在太阳下。

“的确良”所产生的大量静电,让部队将士十分苦恼。尤其是在踢正步时,手掌免不了要与军装摩擦,这时候的静电那更是强烈无比。

同时,随着作训的深入,部队还发现“的确良”虽然质量很好,但是它的透气性极差,关键还不排汗。

这就导致穿着的战士很是难受,因为大量汗水并不会被“的确良”所吸收,反而会让它彻底“黏”在皮肤上,让人感到无比的闷燥。

而且,这一问题不仅让军队苦恼,就连穿着的群众也感觉很尴尬。这主要是因为不少女同志,都喜欢在夏日穿“的确良”上街,彰显自己的青春魅力。

然而,夏日终究是炎热的,大量的出汗不可避免。

但“的确良”本身并不吸汗,最终就会导致衣服像战士作训时一样,彻底黏在了女同志的身上。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12)

届时,就存在着极高的“走光”风险,让一众夏日出街的女同志是体验感极差。

除此之外,军队在身着“的确良”训练时,还发现“的确良”对于火焰十分敏感,火花、枪焰,甚至是烟灰的火星,都会让其立马燃烧起来。

毕竟化纤本身就是易燃物质,用它制成的“的确良”,又怎么可能会绕开这一属性呢!

而且,更为致命的是,“的确良”的化纤一旦燃烧,就会被直接烧“化”,即出现“熔融”的现象。

这时候,“的确良”就变成了一件火衣,它会牢牢地黏在人体上,让烧伤进一步增强,部队的不少战士都吃过“的确良”的亏。

值得一提的是,“的确良”本身极强的静电,也让它被一些紧密或是防火的区域“拒之门外”。它在军队中的运用,开始逐渐减少。

而随着“的确良”的这些弊端,逐渐积累,最终使它退出了军装的主材料序列。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13)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不少新型的制衣材料也开始进入国内,比如现代化工艺的裘皮。

这些新型的制衣材料不断涌入,也也代表着,将会重新定义了新时代的“酷”,完美地掩盖了“的确良”的“靓”。

毛型制衣,这种使用羊毛、兔毛,甚至骆驼毛为原料的衣服,显然比“的确良”,更能彰显高贵气质。

在接触了一系列的新型材料后,老百姓们对“的确良”的穿着弊端,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除去先前对化纤材料的弊端外,大家还发现“的确良”的顺滑,其实也是一大弊病。

这主要是因为在九十年代后,我国不仅迎来经济上的改革,就连思想上也开始走向“开放”。

相较于前些年的束缚,女孩子们开始学会了去展现身姿。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14)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裳马靠鞍”,衣服对于魅力的体现,还是起着很大作用。

可“的确良”的顺滑,往往是牺牲可塑性来达到的,这就意味着,“的确良”根本无法贴切地展现女性身材。

因此,先前热衷于购买“的确良”的“靓女”们,也开始褪去了从前的热情。这就导致“的确良”,失去了最后一批“粉丝”。

不过,这并不代表“的确良”就完全退出了市场,它从先前的“主角”,开始向着配角转换了。

简单来说,就是“的确良”不再单独成衣,但它会掺杂到各种材质的衣物中。

在新时代中,大家也赋予它一个更“正经”的名称——涤纶。

说到“涤纶”,显然大家都已不陌生,在很多衣物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通常都是以固定的占比出现。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15)

这主要是因为,涤纶加入到面料中后,能够发挥出属于它的优势。

比如,它能让面料总体更有弹性,或者是让衣物总体变得更加有质感,甚至连涤纶先前没有吸湿性的弱项,在此刻都会变成优点。

原来,涤纶加入到面料中后,能够让衣服的总体吸水性减弱,这就会让衣服摆脱“缩水”的困扰。

同时,便宜大量的涤纶,还能让衣服的成本得到控制,对于厂家而言简直是一举两得的买卖。

除此之外,涤纶虽然穿着不舒服,可它质量好、柔韧性好的优点,却是制作背包和行李箱,最需要的属性。

在制作成为箱包之后,涤纶的抗水性,也让这些产品天生具有着防水性质,简直就是高档背包的功能。

由此,淡出人们认知的“的确良”,以“涤纶”的新名称,完成了复活。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16)

“的确良”到涤纶:时代色彩、意义非凡

在称呼层面,“的确良”变成了“涤纶”,其实这背后映射出的是,时代的不断更迭。

从五十年代的引进,到六十年代的火遍大江南北,又到七十年代的自主生产,最终至八十年代的鼎盛时期。

可以说,“的确良”至少陪伴了三代人的成长。

这也让“的确良”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一种制衣材料,它更像是对一段回忆的统称,一段贫穷却仍有希望的记忆。

尽管有些夸张,但我们必须要承认,“的确良”确实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人民追求。

正如今日的香车豪宅一样,“的确良”让那一代人,树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同时,“的确良”也在那个年代,迸发出了相应的价值,能够成为嫁妆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直至棉花连年丰收,新型材料进入,它便又默默地转入“幕后”,进一步帮助新型布制品的发展。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17)

“的确良”的历程,让人总是不禁想到和它同时代的那批人,他们不也正和“的确良”一样吗?

在祖国最危难时,撑起中国半边天,而待新时代到来,他们便又回归人群,成为其中最普通的存在,默默见证着时代的发展。

因此“的确良”的意义,其实已不是单纯的材料和衣服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

除此之外,“的确良”的发展,也变相拉动了我国化工业的发展。

正如前文所述,我国所建设的辽化集团,在最初创立时,便有“的确良”的一份功劳在其中。

而且,“的确良”似乎还承载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因素,那就是不同时期的母爱。

因为大部分“70”后,对于“的确良”的认知,都是源于父母的影响。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18)

他们其中有很多人,都有偷穿父母“的确良”衣服的经历,又或是悄悄去衣柜中抚摸“的确良”的行为。

尽管这种行为,往往会遭到父母的训斥,但等这群人成年时,父母往往又会不惜代价地,为其添置一套“的确良”,让孩子得以在众人面前,狠狠扬眉吐气一番。

而待这群曾经的孩子,也为人父母后,基于他们对“的确良”弊端的清楚,他们又会叮嘱下一代:

“买衣服,记得要买全棉的。”

或许仔细问来,他们也不是很清楚全棉衣服为何会好,正如当年他们的父母不知道“的确良”好在哪一样。

但这丝毫不影响,亲情羁绊的传递。而“的确良”,就正好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了几代人莫名的纽带。

有的“90”后,可能会问道:

“我们都没有穿过‘的确良’,怎么会有我们的份?”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19)

其实纽带也是存在的,若是不相信的话,大可去问父母一句:

“您以前穿过‘的确良’吗?”

这一句话,足可以打开两代人近一天的交流,这便是“的确良”所链接的亲情桥梁。

尾声

随着世界对于化纤材料的不断研究,“新的确良”也开始重新投入到,一些特殊行业中。

比如在对化纤改造后,生产出来的阻燃涤纶,就被用于制成了阻燃防护服。

按照其性质来看,简直就是一件“防火的确良”。而且,这种“防火的确良”的需求还特别大。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20)

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冶金、林业、化工、石油、消防等部门,都要使用阻燃防护服,进行具体操作。

这也就意味着,我国需要穿“防火的确良”的操作人员,就有数百万人之多。

由此,也让我们看到了“的确良”新的崛起之势。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新式的“的确良”便会突然降临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又会重新带起一阵新型“的确良”热潮,进而也让我们体验到父母当年的“快乐”。当然,这一切仅仅只是假设而已。

对于,已经逝去的“的确良”,我们应该保持着一颗谦卑之心,不能因为它的没落,就大肆嘲笑。

正如前文所说,我们必须要清楚,如今众人看不上的“的确良”,其实是我国发展的缩影,也是人民生活的记忆,值得我们后辈深深铭记。

300多年前老物件(七八十年代的稀罕物件)(2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