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诗歌著名作者及情感(思念感恩寄清明)
思念感恩寄清明(诗词四首)
(原创作者:田军亭)
壬寅清明,思情绵绵,天地悠悠,铭心岁月,他们虽来去匆匆,不曾品味今日之福之美,却用一生的传奇经历,留给我们一座富足的精神宝藏。数十载春秋,数十度清明,唯以同心创造,思之报之于无限……
2022年4月4日壬寅清明前夕题记
浪淘沙·清明赋
寒去暖复归,
春光明媚,
群英悄放鸟啼飞。
重度清明敬花卉,
思情寄谁?
当忆峥嵘岁,
旗卷风雷,
先辈碧血结芳蕊。
革命尤颂报春梅,
永怀丰碑。
(1975年4月5日)
八宝祭
烽火踏征程,
赤心两袖清。
志报国祥瑞,
秋芳惠英灵。
(1990年7月~2022年4月4日)
满江红·风云行
一一2020年是他诞辰百年之年一一他从苦难中走来,从抗日、解放、抗美援朝战争那一个个枪林弹雨、赴汤蹈火、九死一生的战场走来,从黄土岭、雁宿崖、正太路、三甲村、刘库池、清虚山、齐家佐、古北口、定州城、清风店、石家庄、西桑园、新保安、太原城、西渡黄河陇东八百里追击、任山河、贺兰山走来,从百色劲旅572的漫漫征途走来,从战火中的《子弟兵报》走来,从铁血中重建的563走来,从鸭绿江南岸的山山水水和赢得胜利的开城走来,从新中国困难时期粮食战线肩负运输调拨重任的岗位走来,这一串自幼便耳熟能详的地名汇聚成中华民族一段气壮山河的历史……虽然他的严教和他带来的幸福快乐时光只有短短十六载,但他的生前身后恰似一部厚厚的史书,让我整整读了一甲子有余仍未穷尽……题记
初战太行,
黄土岭、倭酋命断。
齐家佐、驱围帷幄,
困守崖巅。
清风百里俘敌首,
月夜孤军御桑园。
任山河、雷雨助忠魂,
天公喊。
麾下团,
自强悍。
手中笔,
书史篇。
智擒王扫匪,
秋风贺兰。
燕赵劲旅出百色,
血火威名镇铁原。
马尾沟、运粮挥千乘,
克时艰。
释义:
1.“倭酋”指侵华日军号称“山地战专家”、“名将之花”的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阿布规秀中将,1939年初冬在黄土岭大战中被我军炮火击毙;
2.“齐家佐”二句指抗战时期率部解围我军指挥机关并引敌至齐家佐一带绝壁崖顶激战整日,以手榴弹自制滚雷杀伤日军,并备绳索悬后崖绝壁拟弹尽突围,岂料黄昏时分日军竟莫名退去;
3.“清风”句指1947年秋清风店战役中我军一昼夜奔行240里围歼国民党第3军军部及所辖第7师并第66团,生俘中将军长罗历戎;
4.“月夜”句指1948年秋平张战役期间平西康庄西桑园夜间阻援一战中百色劲旅32团成功阻击国民党第16军4个团猛烈进攻,确保我纵队主力全歼郭家堡之敌;
5.“任山河”二句指1949年9月解放宁夏首战任山河一役中百色劲旅572团欲血强攻罗家山,雷电暴雨突降敌阵助我军攻山得胜的神奇传说至今仍流传于当地百姓中;
6.“手中笔”二句指戎马倥偬间曾写下《一场光辉的夜间防御战》、《走》、《智擒贺兰王》等纪实文章刊于《子弟兵报》,后由野战部队转入第1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人称“军中武秀才”;
7.“智擒王扫匪”二句指1950年秋我军百色劲旅572团生擒国民党马鸿逵“西北反苏讨共救国军宁夏军区司令”、匪首“贺兰王”郭栓子;
8.“燕赵”句指抗战时期在华北特别是冀中地区发展壮大起来的晋察冀军区后为华北军区第4纵队11旅32团及整编后的第19兵团64军191师572团,前身是百色起义中诞生的红7军序列建制,1935年缩编为红3军团5师13团、后改为红1军团1师13团,今统称为“红13团”,彭雪枫、陈赓、张爱萍等曾先后指挥该团。
9.“血火”句指1951年6月上旬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后期我军第563团于朝鲜中部三八线以南铁原顽强阻击美军王牌骑1师疯狂进攻7昼夜未越雷池半步之战,该团1600余人仅剩247人,后带领这支重建的英雄部队转入和平建设时期;
10.“马尾沟”二句指三年困难时期临时组建的运粮总队驻地,当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外贸部进口1200辆汽车配属总队,昼夜运粮驰援灾区。
(2019年7月26日15:10~8月1日7:00)
长相思令(变体)·香炉忆
儿时随母赏香炉红叶,自家三兄弟与马家兄妹结队攀陡坡而上,长姊陪两家母于山下亭阁畅叙,五人攀至半山途中朝山下母亲方向齐声高喊:“妈妈一一!”希图母亲能听到山谷回声……前年曾有“赏叶岂须行远路,藤红一瀑泻窗棂”句,去年亦有“今岁登楼览湖碧,皖都日暖忽立冬”句,而今重游香炉红叶故地,念天地悠悠,窗前碧空晚霞藤红依旧,然已物是人非,感怀而咏之,以寄情思……
丹香炉,
赭香炉。
儿时喚母半山途,
童心荡翠湖。
赤藤窗,
空藤窗。
枫林秋晚忆徜徉,
红叶诉衷肠。
(2018年11月10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