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有什么诗最出名(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

01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明代胡应麟在他的《诗薮·内编》中,盛赞其为中唐七绝之冠。据《旧唐书·李益传》记载,这首诗在当时就影响很大,“天下以为歌辞”,被谱成歌曲,传唱天下,成为中唐最出色的绝句名篇之一。

李益有什么诗最出名(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1)

02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李益在德宗贞元入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军幕,因此这里的受降城应该指的是灵州受降城。

李益有什么诗最出名(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2)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这两句就是互文见义,没有月色相照,沙不可能像雪一样白,所以两句要连在一起解释。

受降城外,月色凄冷如霜,笼照着回乐峰前的黄沙,黄沙在月色的照耀下,发出如雪般清冷的光辉。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芦管:笛子,一作“芦笛”,声悲凉。征人:戍边的将士。

不知是何处吹起了凄凉的芦管,一夜间戍边的将士人人都在回望故乡。

李益有什么诗最出名(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3)

03

李益的这首诗,将景色、声音、情感融为一体,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含蕴不尽的艺术特点,因而成为中唐最经典的七言绝句之一。

诗的前两句写景色,第一句“回乐峰沙似雪”是俯瞰之景,诗人从受降城往下看,看到回乐峰的平沙,反射着如雪般的清辉。第二句“受降城外月如霜”是仰视之景,城外的夜空之中,冷月如霜。

“沙似雪”、“月如霜”,明写边关的凄冷夜景,暗喻征人凄凉的内心。“回乐峰”的地名,充满了讽刺意味,对于戍边将士来说,有家不能回,如何能乐?

第三句写声音,“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凄凉的边关夜色之中,传来了一曲芦笛,这芦笛之声,本就悲凉之极,却又不知何人吹起,不知何处传来,更有一种难以言状的飘渺怅惘之感。

前三句,先以凄凉的视觉景象引动绵绵的思乡的之情,再以怅惘的听觉形象将思乡的暗流疏引成情感的洪流,通过前三句的烘托铺垫,诗的情感已到了不得不发的境地。

但是,李益却在这里独辟蹊径,让不得不发的情感在结尾处打了个回旋,用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个征人尽望乡的场景,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而余韵不绝。

在这凄凉的边关夜色之中,一曲悲凉的芦笛之曲,引得边关士卒彻夜难眠,纷纷起坐望乡。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思乡之情,但是征人尽望乡的行为,虽肃穆无言,其思乡之情却充塞天地。

《增订唐诗摘钞》评:沙飞月皎,举目凄其,下此而闻笳声,安有不思乡念切者。

李益有什么诗最出名(被评为中唐七绝之冠)(4)

04

前人曾评,李益诗最得“七绝圣手”王昌龄的神韵,王昌龄是盛唐七绝的代表诗人,而李益,则是中唐七绝的代表诗人。盛唐中唐,中间只隔一个安史之乱,但诗的气象与韵味,已经不同了。

王昌龄有一首《从军行》,写的都是征人思乡之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两诗对比,论意境的浑成悠远,两诗可说是前后辉映,但是其中的气象与韵味,已经有了不同的况味。

盛唐王昌龄的《从军行》,虽然写的也是思乡的悲凉之感,但“高高明月照长城”,自有一中雄阔的气象。而李益之诗,“沙似雪”、“月如霜”,则悲凉中含着一种衰飒的况味。

安史之乱,使得唐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那种盛世之中壮阔雄浑的气象渐渐消失了,内心的情感变得更加复杂。

当然,这里说的是诗的气象之别,而不是诗的高下之分,王诗与李诗,无疑都是唐诗中的精品。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4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