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

公元前276年,因为在秦国攻打韩国管邑时魏国出兵救援,穰侯魏冉率军东出,计划前往围攻魏都大梁。为报答魏国,韩国派暴鸢率大军前来救援,不想却遭遇溃败,被秦军斩首四万!之后,秦军继续进攻,又在华阳(今河南新密)大破魏军,斩首十万!

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1)

面对势如破竹的秦军,魏安釐王吓得面无人色,只能派大夫须贾前往穰侯营中求和。

战败后的求和,最为艰难。可见到穰侯后,须贾却主动谈起了这次大胜:“《周书》有云:‘天命无常’,这是说上天的宠幸不会屡次降临。这两年,您先战胜暴鸢而割得韩国八县土地,这不是因为秦军兵力精锐,也不是因为谋划精细,而是上天的宠幸太多了。如今又击败芒卯,进逼大梁,这是把上天的宠幸看作正常之事,聪明人从来都不会做。下臣听说,魏国召集了近百个县的所有精兵来驻守大梁;下臣估计,其兵力不下于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来驻守十仞高的城墙,下臣以为即便是商汤王、周武王复生,也难以攻下。轻率地背对赵、楚二国,越过十仞高城墙去攻打三十万的军队,而且还志在必得,下臣以为从古至今都不曾有过。进攻大梁又无法攻破,秦军一定会疲惫,那么陶邑就将被其他诸侯吞并。您的前功,也就尽弃了!”

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2)

分析完秦军进攻大梁的风险,须贾又给出了规避风险的方案:“现在魏国正处狐疑不定时刻,趁着楚、赵大军还没赶到,您可以让魏国少割土地来拉拢魏人。魏人狐疑之时,也一定希望能少割土地来求和,您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楚、赵二国恼怒魏国先于自己与秦讲和,必定会争相服侍秦国。待合纵态势完结后,您就可以从容在赵、楚、魏之间来选择盟友了。况且您不用军队就能让魏国献出上绛(今山西侯马市)和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能替陶邑开辟两条道路,秦国军队也不至于遭遇损失,您还想要什么呢?我希望您仔细考虑,不要再冒险了!”


魏冉,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兄弟。在秦武王死于意外后,魏冉力助自己外甥秦昭襄王登上了王位。相比于华阳君芈戎与向寿,同属外戚的魏冉虽然最早在秦国出仕,但在秦昭王早期却显得相对低调。秦昭王七年时,“智囊”樗里疾去世。几经波折后,秦王室任命赵人楼缓为相国。此时,山东诸国合纵势力大增。尤其是在秦国险遭不测的孟尝君,屡屡组织山东诸国合纵攻打函谷关,迫使秦国不得不数次割地求和。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环境,赵人楼缓镇不住场面,最终被魏冉取而代之。

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3)

魏冉成为相国后,打击山东合纵之事就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秦昭王十四年,魏冉推举白起取代向寿,率兵去攻打韩、魏二国。结果伊阙一战中,白起以弱胜强,一举击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此战之后,秦国彻底扭转了合纵连横的战略格局,让山东诸国的合纵势力遭受了重大挫折。

按理说,这次立大功后,魏冉应该得到秦王室进一步重用。可奇怪的是,次年魏冉就突然称病,主动辞去了相国。一年后,秦王室不得不再请魏冉出山,让他担任相国。为此,秦王室还给他分封了穰邑(今河南邓州势)。之后不久,又增封了陶邑(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

把陶邑封给魏冉,其实令人相当费解。为什么?

因为此时陶邑还是宋国领土;把宋国土地分封给自家大臣,秦王室不是在粗暴侵犯他国主权吗?

因为执政太过残暴,宋君偃早已大失人心;“桀宋”之名,早就传遍了整个东周。周边许多强国都对宋国垂涎三尺,齐国就是其中之一。为此,齐闵王四处联合诸侯,紧锣密鼓地筹划攻打宋国。秦王室把陶邑提前封给魏冉,说明秦人也想吞并宋国,所以才用这招来鼓励魏冉协助秦国东扩。

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4)

由秦王室分封魏冉分析,魏冉之所以会主动辞相,是感觉自己有功而得不到相应赏赐,委屈了。秦王室也知错就改,不但分封了穰地,还提前将陶邑预封给他。


复出后的魏冉也没有让秦王室失望,多次出兵东伐,迫使魏国主动献上了河东四百里地,还攻拔魏国河内大小城邑六十余座;他甚至策划了秦、齐共同称帝,可惜并未能成功。

可在秦昭王二十四年时,魏冉突然又被免去了相国。

这次被罢免是因为什么,无人得知。可两年后,秦王室又第三次请他出来当相国。复出后次年,魏冉就派白起伐楚,不但攻破了楚国郢都,还将楚顷襄王赶出了南阳盆地!

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5)

秦昭王即位三十多年以来,魏冉每次掌权都能建立大功;可秦昭王对这位舅舅,似乎忌惮心越来越重——要不然魏冉怎么会数起数落?如今魏冉率兵再攻大梁,已是成功在望,可到时秦王会怎样来对待自己?

须贾的说辞中,最为紧要的就是陶邑。此时,距离魏冉被封陶邑已过去许久;这段时期内,齐灭宋后又差点被燕灭国。趁五国伐齐时,秦国攻占了陶邑,并履行承诺,将它封给了魏冉。画了八、九年的大饼终于兑现,魏冉深感功成名就,内心确实不再想冒险了:这么多年来,魏冉确实过得太顺了,几乎没怎么经历过挫折;万一这次攻打大梁失败,后果将会怎样?想到这,魏冉豪气顿时就消失大半,马上就答应须贾与魏国议和。

后世韩非评价魏冉围攻大梁,就批评他不敢作为,坐失灭魏国良机。韩非认为,魏冉这是在“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利用秦军来为自己扩大封地,是有了私心。

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6)

到了公元前271年,秦国客卿灶又建议魏冉伐齐:“您被封陶邑,管理天下已有数年。讨伐齐国如能成功,陶将成为万乘之国,成为小国伯长,可率诸侯朝觐天子,天下都将跟从。讨伐如果不能成功,陶邑就在齐国卧榻之侧,恐怕就难以长久安定了。所以,攻打齐国就是陶邑存亡的关键。想要确保攻打齐国成功,不如去说服燕国一起伐齐。燕国与齐国势不两立,劝说燕国伐齐,必能成功。希望您能专心致志地讨伐齐国,不要再有其它顾虑。”


客卿灶劝魏冉伐齐,是劝他保住自己的封邑。至于客卿灶私下是否还有别的用意,不得而知。不过,客卿灶这番言词中却存在一个巨大漏洞:陶邑再大,也大不过宋国;宋国都不敢自称是万乘之国,他凭什么说陶是万乘之国呢?

这又得从魏冉另一次伐魏说起。

大约是在范雎入秦前后,魏冉再次率兵围攻魏都大梁。

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7)

此时的魏人早已成惊弓之鸟,一见秦国大军出现,就立马出城前来求和。为此,魏安釐王还派出了一位说客。

见到魏冉后,这位说客就说出了一番令魏冉惊心动魄的话来:“您攻打楚国,得到了宛(今河南南阳)、穰(今河南邓州市),得以扩大陶邑;攻打齐国,得到了刚(今山东宁阳)、寿(今山东郓城),也用来扩大陶邑;以前攻打魏国,又得到了许(今河南许昌市)、鄢陵(今河南鄢陵县)来扩大陶邑。秦王之所以对此不闻不问,是因为大梁还没被攻破。一旦大梁被攻破,那么您私占许、鄢陵之事就会遭到非议,到那时您就一定会陷入困境。所以,替您考虑,停止攻打大梁对您最有利!”

早年间,魏冉被封为穰侯;其后为激励他,秦王室又预封了陶邑给他。这些年来,为将陶邑这块大饼早日落到实处,魏冉不断从楚、魏、齐掠夺土地,竟然把穰和陶连成了一个大国!如此广阔的土地,足以与战国初期的韩、魏比肩,当然称得上是万乘之国了!

事态发展至此,秦昭王还看不出魏冉私心膨胀,就是真傻了。

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8)

恰恰这时,魏人范雎入秦,通过王稽引荐见到了秦昭王。在范雎劝说下,秦昭王终于下定决心,不但免去了魏冉相国之位,在宣太后死后,还把魏冉、泾阳君、高陵君等等权贵纷纷赶到了自己的封国。从此,魏冉一直生活在陶邑,直到老死。


太史公说:“穰侯,是秦昭王亲舅舅。秦国之所以向东扩张土地、削弱诸侯,一度称帝,天下人都向西低头称服,这都是魏冉的功劳。可当富贵到达极点时,小小范雎一开口,魏冉就身受挫折,权势被剥夺,以致忧愤而死,更何况是那些客居在秦国的大臣呢?”

太史公意思,是魏冉在富贵到极点时不知进退,才会被毫无背景的范雎给扳倒。

可更大的难题在于,在碰到魏冉这类优秀人才时,管理者究竟该如何激励他?

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提前八九年预封陶邑)(9)

秦王室预封陶邑给魏冉,是想鼓励他为秦国继续卖命。可魏冉却在推动秦国东扩的过程中,将自家封邑也扩张成了万乘大国,这当然是秦王室所不愿看到的。不给他应得的赏赐,秦国东扩进程就屡屡受挫;给予他赏赐,又陡然间多了一个对秦公室构成巨大威胁的万乘大国。

造成这种两难局面的关键,是当时体制下魏冉无论再怎么优秀,都不可能取代秦昭王;除非他胆敢造反。所以,优秀人才魏冉注定要遭遇仕途的天花板:到了一定程度,他立功再多都难得有丰厚的回报。仕途后期的魏冉私心膨胀,或许根源就在于此。

听了范雎劝谏后,秦昭王宁愿与母亲闹翻也要罢免魏冉,是要防止魏冉的私心迟滞了秦国的称霸天下。

这究竟是秦国激励不足,还是魏冉私欲太重?

在“家”国天下的时代,这一问题根本就是无解。因此,每当人臣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时,要么主动退出,要么被“狡兔死,走狗烹”,要么就被迫铤而走险、踏上取而代之的艰险道路。从这一角度来说,魏冉还算能得到善终,秦昭王对这位亲舅舅也还算不薄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