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美利坚的帝国摆脱英国殖民)

北美大陆的英属殖民地曾经广泛地认为自己就是英国的海外省份。所以他们争取必要的权益。但在当时的英国,传统贵族、地主和大资本的媾和,构成了统治阶层,拒绝松动对殖民地的管制政策。

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美利坚的帝国摆脱英国殖民)(1)

这其实跟18世纪后期的英国国王和政客是否开明无关。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英联邦史荣休教授、剑桥彭布罗克学院荣休研究员、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前沃尔特·普雷斯科特·韦伯历史学教授A.G.霍普金斯所指出的那样,如果英国当局当时在北美殖民地的诉求下让步,那么英国本土的郡县也会要求类似的进步,等级制度就会崩溃。

是的,无论是上溯到“大宪章”时代,还是往后推至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期间的英国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分权从来就只限于贵族、地主对于国王的限制。这种等级制度得以维持和谐,必然需要让统治秩序的中坚力量始终获益——20世纪后期至今,美国获得了全球霸权,有时也会遭遇程度严重的政治危机,但统治秩序的中坚力量因为始终能够从军备订单以及后来的金融红利、互联网红利中获益,所以哪怕中下阶层受困于所谓“铁锈地带”,也无所谓统治危机。

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美利坚的帝国摆脱英国殖民)(2)

独立战争以后的美国,与英国分道扬镳还是沆瀣一气?

英国虽然因此失去了一大块北美殖民地,却维系了全球殖民地体系尤其是其本土的政治稳定,更重要的是,延续了既有的军事-财政国家。相较于当时的其他大国,比如清代中国、沙皇俄国、法国以及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还有曾经一度强盛的西班牙,英国的政治集权和财政统一,根本没有出现20世纪以后频繁上演的反对党搅乱政局的状况,议会在那时就真的是橡皮图章;英国还有高产的资本主义农业,可观的制造业产出,与外国及殖民地的广泛商业关系,能够通过金融产业短期内融资获得发起战争和侵略的费用。

最为有趣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得益于法国的帮助:军事上、财政上以及思想上;但在独立后,美国不仅背弃了法国,加快与英国和解,在南北战争以前的几十年里继续稳定的扮演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且也背弃了欧洲启蒙革命的理想。“在法国大革命的例子面前,英美两国都采取了一种‘新保守主义’,捍卫财产权、新教,以及有秩序的自由。”孔多塞哀叹,“美国革命转向了他眼中的寡头统治、反民主的方向”,美国政治领袖也断绝了与托马斯·潘恩的关系,尽可能让美国独立的纪念日活动中民众参与的程度降低到最低。

早在18世纪40年代,孟德斯鸠就发现,在全球各地占领领土,公共支出代价非常高昂。如果要增强对殖民地的统治,就会强化专制的一面,并最终走向沙皇俄国的模式;如果适可为止,就无法遏制殖民地的分离倾向。英国政治家当时肯定没有读懂孟德斯鸠的警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扩张主义者也如此,他们鲸吞了波多黎各、古巴和菲律宾,造成了极其可耻的失败治理,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人道主义灾难,最终不得不允许这些殖民地脱离独立。

有意思的是,波多黎各、古巴和菲律宾在被美国吞并时,也曾提出过美国独立前曾向英国提出的要求,但无一获允。

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美利坚的帝国摆脱英国殖民)(3)

A.G.霍普金斯在其所著的《美利坚帝国:一部全球史》一书中指出,美国独立后,不断致力于构建国家叙事。英国有其版本的例外论,证明其国家模式的优越性。美国叙事是在英国基础上进行了超越。如前述,18世纪的英国仍是典型的军事-财政国家,有着很高的负债,对战争的投入常常会挤压其他方面的支出,这就使得新生的美国最初非常反感国家负债乃至统一货币和中央银行,但最终这些才能让国家稳步近代化,所以美国建立后的头几十年里,就是一个不断检验新观念,但最终服膺于英国治国思想的过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失去美国的同时,英国强化了对印度的控制。莫卧儿帝国的致命衰落,让英国花费了并不太多的控制力量就将辽阔的南亚次大陆纳入控制。

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的美国也在学习如何适应英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薄弱的西班牙显然不足以阻遏新兴的美国对其辽阔的北美西部和南部属地的觊觎。美国通过众所周知的一系列的名义上的自卫、实际上的侵略,极大地扩张了疆域。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政治结构仍然是不稳定的,南部与英国的贸易亲和性影响深远。

为了终结这样的不稳定性,美国的国家叙事将英国的同化政策几乎原封不动的引入,包括“国父崇拜、盎格鲁-撒克逊神话及福音派新教”三位一体的意识形态内容。书中指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等人将美国人主体说成是具有各种美德,自强不息,还与黑格尔提出的浪漫民族主义结合了起来。在美国,莎士比亚获得了比英国更高的文学地位,而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遗产成为了训导一代又一代美国政治精英的教程。当然,尽管美国的国家叙事竭力抵制印第安人、非洲裔黑人的文化内容,但相关的文化元素仍然在20世纪渗入。

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美利坚的帝国摆脱英国殖民)(4)

从“命定扩张论”到甩掉殖民负担

美国自我赋予的“命定扩张论”,是在1839年就提出的,其目的是为宣示独立、民主、自由的美国侵略墨西哥,以及鲸吞印第安人属地提供理论依据。同一时期,加拿大草原上、澳大利亚荒漠和草原上、新西兰的岛屿,都掀起了对于土著原住民的大肆屠戮,虽然这种屠戮的残酷,并没有超过俄国、日本、比利时、法国同期或此后实施侵略扩张时的暴行,但美国以及英属殖民地实施的类似罪恶自始至终都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所以,19世纪中期的美国,其实已经从过去的屠龙少年,彻底地变成了自己过去憎恶的恶龙,已经成为了帝国主义国家。只是因为这个国家是在南北战争之后,才得以彻底摆脱经济上对于英国的依附,开始仿效英国过去的模式——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资本主义农业,可观的制造业产出,与外国及殖民地的广泛商业关系,能够通过金融产业短期内融资获得发起战争和侵略的费用”。但毕竟为时已晚,所以在非洲和亚洲大陆,美国能够参与的空间和机会都几乎不存在。

但美国较好地实现了向工业国家转型。向西部扩张为美国贡献了相当丰沛的矿业、农业和工业增值,吸引饱受英国打压和饥饿威迫的爱尔兰等国的移民,则推动了美国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19世纪末,美国在金融领域已经获得了不亚于英国的影响力。

在国内,美国成功地实现了在白人至上主义基础上构建了多元种族融合的乌托邦幻影,“公立学校、外展服务项目及教会、工会、公共组织等非正式影响力量都鼓励移民把他们的姓名改成英式,学习英语,采用盎格鲁-撒克逊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1898年,美国侵略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吞并夏威夷。这个年头被公认为美帝国主义向世界亮出獠牙的日期。诸多英国的历史学家(比如尼尔·弗格森)长期宣扬英帝国的模式要比美国、苏联的帝国模式更优越。两者之间的区别其实并没有人们预设的那么明显,英美殖民地的共同点都在于产业的单调化,金融结构崩坏,低水平的公共治理。等到美国发现可以通过金融和贸易的跨国公司,远程控制这些殖民地,就迫不及待地甩掉了其负担。

所评图书:

书名:《美利坚帝国:一部全球史》

作者:(英)A.G.霍普金斯

译者:薛雍乐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后浪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美利坚的帝国摆脱英国殖民)(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