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有人说若没游戏)

有个网友发出这样的感慨:

现在游戏盛行,各大网游让很多孩子沉迷其中。若是现在没有了任何游戏,孩子们就能学习和户外相结合,大人省心,孩子懂事,多好!

如果真的没有游戏,孩子们真的就不再让父母头疼了吗?

我今天刚好看到这样一个图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回答上面这个问题。

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有人说若没游戏)(1)

我们现在看着孩子玩游戏,因为游戏耽误了很多时间,荒废了很多时光,所以就觉得是游戏害了孩子。然后,我们堂而皇之地认为,如果没有了游戏,孩子就会放下手机,乖乖地学习,或者出去户外活动,锻炼身体。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你别忘了:

  • 没有游戏,还有电视;
  • 没有电视,还有小说……

游戏还未盛行的年代,也有育儿苦恼。哪一代人都有那个年代的育儿苦恼。游戏,确实比电视和小说更有吸引力,更容易上瘾,但是,也不能凭这一点,就把一些痛苦和悲剧全部甩锅给“游戏”。

即使我们一味地抵制游戏,也没多大意义,再怎么抵制,游戏依然在盛行。

当电视开始进入千家万户的时候,也有很多人抵制电视,说影响孩子视力,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影响孩子的成长甚至祖国的未来。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国家依然在稳步前进,孩子们都已经长大,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尤其这次疫情,很多80后90后,积极投身到战疫一线,为国家、为保卫更多人的健康奉献自己的一份力,有的人甚至舍了小家为“大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人敬佩,让人泪目。

一二十年前,那些说90后这一代毁了的人们,还记得你们曾经说过的话吗?

90后非但没毁,反而大部分人都已经投入建设祖国的洪流当中,在保卫和建设着我们的国家,守护着我们的平安。

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有人说若没游戏)(2)

(一)谈“游戏”色变,远不如正向面对

无论是电视,还是游戏,都是随着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产物。

很多人喜欢讲平衡和阴阳。我很喜欢这样的看待事物的方式。没有完美的性格,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没有完美的产品,每个产品都有它的优势和劣势。

比如手机。屏幕大,看着舒服,但是拿起来不方便;铃声大,不容易错过电话,但是环境太安静就会吓人一跳。

电视和游戏,也是如此,也有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

  • 能够快速获得新闻资讯;
  • 让人在繁忙的工作和学习之余,放松和娱乐,提高幸福指数;
  • 足不出户,了解外面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的人及他们的人生;
  • 通过游戏,还能锻炼管理能力和反应能力……

劣势:

  • 长期看电视/玩游戏,影响视力;
  • 长期陷入虚拟世界,影响表达和沟通能力;
  • 游戏中有暴力画面,刺激孩子情绪,影响孩子判断;
  • 长期玩游戏,影响学习、工作和身体,甚至还有因为游戏妻离子散的……

如果我们能正向认识游戏,懂得游戏对我们的帮助和害处,那么我们才能想到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游戏,面对游戏。

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有人说若没游戏)(3)

(二)游戏的害处,在“长期沉溺”这个条件下才会出现

我能想到的游戏的坏处,如上所示,只有第三个是可以即时影响的,除了这一点之外,另外的负面影响都需要在“长期沉溺/上瘾”这个条件下才会出现。

比如一个十岁的孩子,每两天玩一次游戏,每次半个小时,自己能做到适当的自律,家长也可以监管到位。这样玩游戏的方式,孩子很难沉迷,更不会影响学习及其他事情。

适当玩游戏,不但没有害处,反而会把好处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娱乐放松、锻炼反应能力。

如果我们有这个认知,就不会把所有的矛头都放到“游戏”本身上。

如何防止孩子长期沉溺?

不要等到孩子大了,已经玩上游戏了再去干预,而是要把问题前置,在孩子还没遇到游戏之前,就培养出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搭乐高、下棋、唱歌、弹琴、打球……

一个两岁的孩子,妈妈给他讲绘本故事(或专心陪孩子玩)这件事对孩子的吸引力,一定远远大于手机或电视对他的吸引力。如果,你在孩子小的时候,不去耐心地陪伴他,发掘孩子身上的长处,带着孩子找到更多的兴趣爱好,只是图轻松,把孩子交给电视和手机,那么孩子一旦有能力玩游戏的时候,他多半就会玩起来。

因为他实在太无聊了,实在没有其他感兴趣的事情。

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有人说若没游戏)(4)

(三)增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认知教育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一对兄妹从家中四楼楼顶跳下,两人全身均出现多处骨折。其中,9岁的妹妹已经醒来;11岁的哥哥伴有脑出血、脑水肿、右眼视网膜震荡视神经受损等症状。4月2日,孩子母亲傅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儿子近期经常在玩《迷你世界》和《和平精英》两款手游,女儿醒来后曾对她说,“哥哥告诉她游戏中从楼上跳下不会摔伤,便拉着她的手从楼上跳下。”

傅女士等人认为,孩子跳楼是受游戏误导所致。

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有人说若没游戏)(5)

游戏的确误导了,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因此把全部责任甩锅给游戏,游戏也有点冤。

毕竟,电视上也有很多仙侠剧,人们也在飞来飞去,变来变去。

11岁和9岁,不懂得从四楼跳下去会受伤甚至会死?不知道人死掉以后不会重生?

这是孩子们的认知局限。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表示,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确实存在对危险行为进行模仿的可能。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都要加强对孩子生活常识、安全常识、健康常识的教育,限制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

首先,我们无法让孩子与游戏隔绝。除非你给他带进深山老林。不然,他坐公交地铁,周围就有很多人玩游戏,即使他去逛商城,广告牌上也有游戏的宣传。

所以,我们的重点不是咒骂游戏,而是把问题想在前面,加强孩子的安全教育和认知教育。比如:和孩子讨论生和死,和孩子讨论游戏的好坏之处,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孩子筛选游戏,剔除不健康的,留下适合孩子玩的。

这些,才是我们父母最应该做的事情。

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有人说若没游戏)(6)

(四)在游戏上,千万不要指望小孩子自律!

从益智游戏开始玩起,我儿子从五岁一直玩到了现在。假期隔天一次,开学期间禁止玩游戏。这是我们的规则。

后来,他说需要计时器,用来提醒时间。可是,即使买了计时器,他“停下游戏”的动作,也经常需要我去人工提醒。因为游戏太好玩,玩完一局还想再开一局。

父母千万不要在这个方面太乐观,以为信任孩子,孩子就能自己养成自律的习惯。——太难了!

如果是其他事情还好,比如每天读书20分钟,坚持两周,就会形成一种习惯,不用提醒,很多孩子也能每天主动去做。

但是游戏不同,它有上瘾性。大脑发育完善、自控力具备的成年人,玩起游戏来也偶有难以停止的情况,何况孩子?

所以,如果你同意孩子玩游戏,就要做好长期陪伴提醒的心理准备,而且孩子越小,越需要。

等到孩子越来越大,适当玩游戏这个概念在心里根深蒂固了,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了,才有可能逐渐在这件事上形成自律和自控能力。

“孩子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父母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的能力是不如孩子的。”佟丽华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父母对孩子管理、监护难度实际上是增加了。

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有人说若没游戏)(7)

(五)结束语

现在孩子们处于网课教学期间,孩子们接触手机和平板的机会大大增加。那些游戏就像不停地向孩子招手一样,让他们心里痒痒。这是正常的。比如我们,手机放在眼前,很难能忍住不去看,不去刷。

我们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情,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考虑。

我这样对我儿子说:“淏仔,网课上完,不用平板的时候,把它给我,放在我的书桌上。这样,你看不到就不容易分心了。好吗?”

他很配合,经常主动送过来。偶尔受不了诱惑,在非游戏时间打开小游戏玩几分钟,我也不指责不批评,拿过平板,帮他收起来。

此外,真心建议政府主导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游戏平台,解决游戏实名认证和时间控制问题。尤其是时间控制问题,如果游戏运营端能够根据孩子年龄自动设定玩的时间,到时间就自动关闭程序,那肯定会让很多父母省心N倍。

最后,你若不想去限制、管理或监督孩子玩游戏,那么就不要轻易让孩子接触游戏,或者干脆禁止玩游戏。否则,你若完全放手,孩子一旦游戏成瘾,再去挽回,难上加难。

如果你觉得游戏可以玩一玩,让孩子放松一下也无妨,还可以多一些和同学聊天的谈资,那么就一定要做好限制和监督的心理准备,履行好父母的职责,引导孩子分清每件事的轻重缓急,孰轻孰重,陪着孩子一起健康成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