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支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作者:罗容海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2021—2022学年全国计划选派21036名教师。这意味着,从2013开始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得以延续,而且政策上不减力度,数量上不打折扣,可以说给了“三区”民众一个大大的定心丸。
资料图片
所谓“三区”,是指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这是我们国家最需要帮扶的欠发达地区。2011年,中央组织部等十部门共同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实施“三区”人才计划,提出从2011年起至2020年,每年引导10万名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三区”工作或提供服务。为此,201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从2013年起至2020年,每年选派3万名优秀教师到“三区”支教一年。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3-2020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共派出17万余名教师到1272个县支教,中央财政共支持24亿元,实现680个连片特困县、152个国贫县、418个省贫县、22个困难团场全覆盖。
按照201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方案,该计划只列到2020年。随着原定计划的到期,又加上脱贫攻坚战的胜利结束,该项计划能否接续,便打上了一个问号。从效果上来看,该项目将优质学校的教师选派到农村县乡学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有效缓解了“三区”师资紧缺、优秀教师不足的矛盾,有力推动了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好评。可以说,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在西部的一些边境、民族地区,如果撤走支教老师这样一支生力军,教育事业和教师队伍建设就要受到很大的影响,区域间的教育不均衡就会更加明显。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关键在教育。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专节提出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特别强调:“继续实施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和银龄讲学计划。”而《关于做好2021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有关实施工作的通知》的出台,就是对于《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精神的贯彻和落实。
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在去年接受记者提问时曾很坦诚地指出,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发挥两支队伍的作用。一个是有些本来就工作和生活在乡村教师,一个是去支援支教的教师。2018年以来,我们国家累计为中西部贫困地区选派近9万名支教教师。这9万名支教教师,毫无疑问是当前各式各路支教教师中最大规模、最稳定也最优质的一支队伍。其来源如“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还有包括中小学和高校的“银龄计划”,此外还有一些专项定向的支教计划,比如教师工作司在凉山州和怒江州等开展的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支教行动等等。
所有以上种类不同的国家支教行为,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典型体现,是教育优先战略的具体表现,是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成为可能的关键举措。当前,地区发展不均衡尤其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依然突出。当北上广深名校纷纷“囤兵”清北毕业生和名校博士时,鲜有人来关注在笔者支教的滇西某州,全州七千多教师,毕业于“985”大学的竟然一位也没有,毕业于“211”高校的也屈指可数。这当然不是说毕业于非“双一流”高校的就不是好老师,相反当前许许多多的精英教师都是老中师毕业。但是这种差距带来的负面效果将来会越来越显现和放大。如果任由下去不加干预,许多欠发达地区失去的不仅仅是公平,还有未来。有着高度情怀的支教老师已经成为许多农村学校短时间离不开的希望,尽管时间有限,但持续接力,也就绵延不绝,久久为功。如果现在还不能实现自主良性成长的时候把支教等外部支援的力量突然撤出,影响可能是巨大的。
所以国家今年开始实施“优师计划”,联合北师大、华东师大等一流师范院校,以“省来县去”的模式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一批教师。但是培养的周期长、数量有限,通过特岗计划、上述种种国家主导的支教计划,继续输送一批,在输送一批的基础上再提升一批。这样,通过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既治标又治本,轻重缓急相得益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