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谁人不识君指的什么地方(君从何处来寻根问祖)

寻根问祖四个“当知晓”,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天下谁人不识君指的什么地方?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天下谁人不识君指的什么地方(君从何处来寻根问祖)

天下谁人不识君指的什么地方

寻根问祖四个“当知晓”

自6月4日《重庆日报》与《重庆晨报》刊登《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以来,作为有着连续十余年寻根经历,已三赴麻城寻访的亲历者,我每天必读。深感受益匪深。深为周芹主任等一行记者“特遗队”以寻访“湖广填四川”这一特定历史事件为己任,满怀深情,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从而为众多的川渝寻根问祖者解疑释惑而敬意倍增。他们一行人真是劳苦功高和功德无量的探访者。

集读报和寻访之感,也想借势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以给热心勃勃或蠢蠢欲动的寻根问祖者们一点点的告之,一点点的方便。

当知晓:不能仅仅局限于麻城县孝感乡。很多族谱碑记口传都说,“吾祖迁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坎埝(高杆堰)洗脚河”,“先祖迁于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本支迁自湖楚”等等。对此,《重庆日报》专访组已经在《君自“孝感”来,“孝感”在何方?》中介绍清楚。

即:据康熙九年《麻城县志》记载,麻城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麻城。明成化八年,以户口消耗复并孝感乡一乡入仙居,为三乡。嘉靖四十二年建置黄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二乡二十里入黄安。麻城市政协委员、麻城市湖广填四川接待办主任刘明西在《〈都碑记〉》与古孝感乡的文化史》一文中又进一步介绍了“孝感乡何为‘四乡之宗正’”、孝感乡的“废乡”,孝感乡的“复乡”。其在孝感乡复乡中写道,张献忠占领麻城后,复置“常顺州孝感乡”。

从这一记述里,可以感受到这么几个信息:一是在麻城,目前已经没有“孝感乡”这一行政名称;二是,成化八年并入仙居乡的孝感乡,又有一部分划入黄(红)安县。从《麻城梅氏族谱》中记述中的“麻城县孝感乡青龙区”“青邱村打石河”和《红安梅氏宗谱》等对应看,孝感乡的一部分亦分布在现在的新洲区境内、黄冈及红安县境内,有的地区甚至在河南省境内。因此,在当今盛行的川渝各地修谱续谱中,有的写“孝感乡即现在的孝感市”等记述是不准确的。

如果不参见上述情况去寻根问祖,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另外,孝感乡高坎埝(高杆埝)洗脚河系移民集结地而非入川先祖住地。他不仅包括了举水河(高岸河)古码头、江家堰古码头、歧亭古码头、细角河等地,还包括着新洲、黄冈、团风、黄梅等地区。三是,由于川渝地区人口锐减,需要大量的外迁人员。

而麻城本地本籍人丁已不能满足这个需要,这便出现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从江西过籍麻城,再从麻城迁至川渝黔等省市。因此,有的家谱中就有“祖籍江西吉安府麻城县孝感乡”等猛然间叫人摸不着边际的记载。而且,当时的湖广行省不仅仅是指湖北省一个省,还包括当今的湖南省。在我发现的家谱中,有来自湖南安化的谱,有来自湖南宁乡的谱,也有来自湖南宜章的谱和泸溪的谱等,他们都记为迁自湖广。就算迁自湖北省的先祖,也有迁自麻城之外的县市。如:新州、黄冈、团风、黄梅、蕲春、松滋、阳新、通山、大冶、洪湖、赤壁、仙桃、孝感市、武汉江夏等地。四是,有的从其他地区入川的先祖由于人单数少,为融入“同乡群”,便也称自己为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入川。

当知晓:奉旨入川以外还有其他形式入川。在参观重庆市的“湖广会馆”、阅读入川的相关移民历史资料和川渝等地的家谱中发现,“湖广填四川”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奉旨入川,这在《重庆日报》及《重庆晨报》本次寻访组的记述中已经讲得非常详尽,不再赘述。

二是贸易入川。如麻城梅氏家谱在第10世玉龙公名下记,“成化年间随姐夫毛海往荆州买卖未回,后查流四川内江县,生子奎刚”;“怀义,21世,往四川中白沙贸易”等。

三是为官入川。麻城梅氏族谱记,本光,23世,任四川仪龙县审判,复任雅安县新桥关检查烟土局长,葬雅安县禹五公所,生二子,均居川。

四是避难入川,由于“天灾人祸”,一些先人逃离家园,避入边远的川渝地区或黔滇地区。如秀山梅氏谱记,其先祖系避“靖难”入黔,后入川渝。

五是随军入川。重庆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是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明玉珍和数度率军进入川渝的张献忠。明玉珍是湖北随州人,元至正十三年冬(一说为至正十二年),参加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攻下重庆,遂以重庆为据点,被授为陇蜀右丞。次年,克嘉定(今四川乐山),逐渐占有川蜀全境。

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大夏国覆灭后,随军入川的湖北籍弟子遂就地入籍。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吾,号敬轩,明末义军首领之一,1640年再次率部进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号大顺。1646年,清军南下,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中箭而死。其属下各部在其“义子”等率领下,先后在贵州和川渝地区游窜十余年,之后,一大批军士在贵州及川渝地区就地入籍。麻城市湖广填四川寻根问祖接待办主任刘明西在《〈都碑记〉》与古孝感乡的文化史》中说,“梅之焕的(为防御清军而组建的蕲黄四十八寨)‘梅家军’与张献忠的57000个兵士,这些人在沈家庄休整过一段时间,带着‘梅家军’的一百余门红衣大炮,一起开拔到了四川,成就了57000个入川始祖”。

当知晓:序记口传不能作为唯一的寻访依据。寻根问祖最重要的资料,除志、史等公共资源外,一般而言,最主要的依据应该就是族谱、经单薄、祖坟碑上的碑文和世代口口相传的资料。但由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长河已经流经了几百上千年,在这些年代里,由于朝代变换、兵火战乱、逃灾避难、疾病瘟疫及口传变异等纵多原因,无论是原住地的麻城还是外迁地的川渝,其变数都相当大。因而,所记录的源流也就不一定完全准确了。

一是没有标记外迁的准确地址。在麻城梅氏族谱、新洲梅氏族谱、红安梅氏族谱等老麻城地区的家谱中,记有“迁川”,“迁四川太平场”,“迁大宁厂”等记录的不少,标为“出外无归”“被贼掳去”的亦不少见。如果按照这样的谱记查找,还真是无从下手。2000年3月,湖南省石门县为梅氏五修族谱所需,派员调研外迁支系,当调研团队按照老谱记录的大体地址,费尽千辛万苦找到谱里记载外迁人数最多重庆市秀山县和酉阳县时,怎么也找不到一个分迁支系。不得不无功而返。其实,就在秀山县和酉阳县邻近的彭水县,就住着他们的一个分支。由于错过了调研的最佳时机,当我2009年带着彭水县的族人代表找到湖南石门并成功接续时,他们的五修谱早已大功告成。

二是因离乱分迁与所记不完整时,不能在原住地谱系中直接查找。涪陵区堡子梅氏碑文记为“我梅氏始祖启福公由楚入川”。后在重庆梅氏查访中,先后在壁山、江津的老谱中得到了其系内江梅氏分支的准确记载及世系名录。如果按照碑记找寻,在麻城的谱里是找不到其始迁祖地记录的。此外,在记住始迁祖名字号的同时间,如果能多记几代先祖的名字会更好。重庆市彭水县梅氏的碑记里只记录了其一世祖为士高公,然而,在去湖南石门祖籍地查对老谱中发现,同名的士高公有五个之多,正在疑惑时,同行者中有一人还依稀记得其爷爷曾告诉过他,士高公的父亲名叫梅灯,这才准确地接上了房系。

三是因种种原因变换了名、字、号,甚至改换了姓氏,需要相关资料作支撑。麻城梅氏族谱记,尚富公生四子:玉润(四川)、觅狗(四川)、中元(四川)、四儿(四川)。除老大玉润公是本名,其余的都是小名或他名,如果不是在重庆市垫江县、四川省邻水县找到玉润公、玉川公入川后的相关记述,并由此得知其余人员的本名及分迁地址,是无法用他们的大名在麻城的族谱中查到的。湖北省武汉市一支吴姓人氏是明时天启年间任朝廷通政参议,迁太常少卿,升为右佥都御史的梅之焕的后裔。由于梅之焕曾遭魏忠贤诬陷被削职、遣戍,尽管之后复官,但其深知官场险恶,就把麻城梅氏分列为“上四户”与“下四户”,让自成一系,各祭其祖。其子嗣亦有迁河南及湖北各地。也把其中一支改为吴姓。近年,这一支已发文,要求其支系的子孙逐渐还姓归宗。

四是面对改编资料,应仔细研读相关信息。如明玉珍与张献忠的部属,在主帅战死之后,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匪寇之名等原因不得不就地入籍。但这些人的入籍与其他入籍者不同的是,他们在政府眼里是“匪”或“贼寇”,是需要剪除的对象。

因此,他们在被征巢打散之后,不得不销声匿迹。但他们为了取得合法的身份以便地就入籍,只好自编合法的入川经历与家世,另立字辈。也有一些支系,由于战乱数迁,字辈等信息失传,只好以所知先祖为始,另立字辈。重庆市梁平区有一支姓氏。在湖北黄梅谱里明确记载其迁入“重庆府梁山县(即现在的梁平区),但在梁平的老谱里的记录为,先祖自楚入川,人丁兴旺,由于避张献忠之祸而躲入山洞,被烟燻尽灭,只幸存一孕妇。自然,其来源和字辈就无从查到了。

当然,在入川先祖中,也有一些人为给后人寻根提供方便,也挖空心思作了一些暗示,或留下一段口诀。其后裔在查找中,就要去伪存真,根据其留下的暗示与标记等信息去仔细分析研判。比如,在麻城梅氏谱中有“应时春”“应世春”等字辈,而在重庆的一支梅氏中有“应时天春”等前四辈,这几个字辈里,是否“世”与“时”同音或就是先祖的真名叫“应时”?“天”是否就是“添”了一个“天”字辈?

当知晓:身体力行与激情寻根不是最佳选项。“君从何来”,“根系何方”?这是川渝移民后裔们越来越多的共同问寻话题。麻城市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寻根者们的情愫与需求,建立了湖广填四川博物馆,设立了“湖广填四川寻根问祖接待处”。给广大寻访者以老家即亲人的亲情感和归宿感。我在2007年首次踏上麻城这方热土时,就得到了时任麻城市政协主席的凌礼朝及市志办领导的高规格亲自接待。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我到达之前,就为我联系上了麻城市梅氏宗亲会,给我的寻访之旅提供了诸多方便。麻城市湖广填四川寻根问祖接待处的刘明西主任,不仅满腔热情地接待我们,还为我们仔细解读周知新的《都碑记》,陪同我们一同查访历史资料和梅氏老谱,指导我们拓展了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然而,基于我如前所述的诸多原因,好多人都没有我这般幸运。他们中的一些人或者大多数人所遇到的情况都是“乘兴而至,失望而归”。就连我这等有联系人,有对接的谱序,有新时代应用工具,也是三访麻城还在不断完善相关信息。

综上所述,诚告热心地寻根者们:最好是有“备”而去。一是充分应用网站或其他及时载体发布相关找寻信息。据悉,现居于重庆市江北区的一位宗亲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与老家取得了联系之后,他的父亲再从现住地出发,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是像我这样,事先与当地部门或机构联系联系,把你的信息和需求告诉他们,由他们确定熟悉情况的合适的人帮助你查到初期资料,这样才可以事半功倍。三是多向重庆市内湖广会馆、重庆市百家姓历史文化专业委员会等公共研究场所、信息群体(QQ群、微信群等)、宗亲社团、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请教或与之研讨,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后,说不定不用去麻城本地,也能找到所需成果资料。四是熟读族谱史料,尽力与远在麻城的宗亲建立广泛的联系与沟通,待条件成熟后再访麻城不迟。需要特别告知的是,麻城市“湖广填四川寻根问祖招待处”刘明西主任是一位诚心诚意帮助大家寻根问祖的务实派专家之一。可信赖,可托付!

重庆市梅氏文化中心 梅邦华

2014年6月16日首作于陋室

2021年7月5日充修于涪陵

2022年4月8日再修于涪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