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太极的真实故事(52岁的皇太极为何)
爱新觉罗·皇太极,清朝开国皇帝,大清王朝真正意义上的奠基人。这位被后世学者评价为“心计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的少见英主,在戎马倥偬、战功卓著的一生后,还能被后世尊谥为“文皇帝”,就足以说明《清史稿》对其“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的至高评价,并无过度吹捧嫌疑。
正如一代清史研究大家——萧一山先生对皇太极的评价,“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他既有“秋霜烈日之威”,更有“春风和畅之情”。抛开种族偏见,皇太极的才干见识应不在刘邦、李世民、朱元璋这等英武帝王之下。从征服朝鲜王朝到“松锦之战”,皇太极彻底肃清了关外的敌对势力,为清军入关、为清朝发展成为全国性政权打下了决定性基础。
可就这样一位历史上少见的英主,竟然拥有一个极其模糊的落幕方式。《清史稿·太宗本纪》对皇太极的崩逝原因,只有短短一句话的记载:“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时,无疾崩,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
皇太极剧照
52岁,虽不能说是风华正茂、正值壮年,也绝非当晚还在崇德殿理政,两小时后就无缘无故崩逝于清宁宫的年龄。而且,清朝官方文献对其“无疾崩”的说法,又太过欲盖弥彰,这就不免让后世对其崩逝之谜产生浓厚的兴趣。
那么,皇太极崩逝的真正原因,到底为何?
清代著名历史学家、乾隆十六年进士——蒋良骐在其所著《东华录》中,给我们大致揭开了这个谜团。
海兰珠薨逝对皇太极的致命打击
对于皇太极的崩逝谜团,后世争论不休;但对于其身体状况的急转直下,后世学者几乎已经形成定论,那就是发生于其专宠爱妃——海兰珠薨逝以后。崇德八年九月,正于“松锦之战”前线指挥作战的皇太极,接到“关雎宫宸妃有疾”的奏报后,立即抛下前线将士于次日返回盛京。
海兰珠的薨逝,再加上临终一面未能相见,让皇太极悲痛欲绝,以至于一向健壮的身体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清朝官方文献自然不会记载皇太极因为海兰珠崩逝而表现出来的痛不欲生、哭天怆地,只是皇太极用以自责的一句“太祖崩时,未尝有此,天之生朕,岂为一妇人哉”也足以说明皇太极此时的“英雄心碎”。
皇太极和海兰珠(浮雕)
《清实录·太宗实录》记载了崇德六年十月,皇太极自感身体状况急转直下的担忧:
山峻则崩,木高则折,年富则衰,此乃天特贻朕以忧也。
也就是说,因为海兰珠崩逝带给皇太极心内悲痛,以致对身体状况造成的巨大影响,皇太极心中是非常清楚的!在此以后,皇太极甚至还颁布大赦令、向天祈祷甚至大幅度减少政务负担来应对身体状况的急剧变化。
行军中的皇太极
《东华录》对皇太极悲痛表现的详细记载
从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来看,已经能够明确皇太极的猝然崩逝,和海兰珠薨逝带给他的巨大悲痛有着直接关系。那么,当时的皇太极究竟有何等悲伤表现,以至于达到了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程度呢?
《东华录》对于这段时期内皇太极的具体表现,有着较为细致的记载:
闻听噩耗,返京途中的表现:于返回盛京途中接到海兰珠病逝消息的皇太极“恸哭。卯时抵达盛京,入关雎宫,至宸妃柩前恸哭之”。
返回盛京以后,皇太极的悲痛表现:于海兰珠灵柩前,连续六天不吃不喝、不寝不眠,“朝夕悲痛”;以至于出现了“忽昏迷,言语无绪”的状态。
海兰珠丧礼后,皇太极的具体表现:初祭,悲痛过度而几欲昏迷;月祭、大祭、冬至祭、去世周年祭,皆是如此。甚至,在皇太极围猎途中,路过宸妃墓也是“悲痛异常、痛苦不已”。
自崇德六年九月,海兰珠薨逝到崇德八年八月的两年时间里,皇太极始终沉浸于哀悼亡妻的悲痛之中。甚至在“松锦大战”的庆功宴上,皇太极也以“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为由,拒绝出席盛宴。将近两年的极度哀痛严重损伤了皇太极的身体健康,以至于其在崇德八年八月八日,“夜坐清宁宫南榻,无疾而卒”。堂堂一代枭雄、煌煌开国帝王,竟用情专一,以至于此!
只是这崩逝理由,对于一位开国皇帝而言,着实有些拿不出手,清朝官方文献也只能以“无疾崩”三个字予以掩盖了。
参考文献:《清实录·太宗实录》、《清史稿·太宗本纪》、《东华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