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的角度去看老舍(多维视野看老舍的精神世界)
作者:刘英团研究过老舍的人,都觉得其与同代人有许多不同,其作品的生动和丰富,让读者为之着迷在《老舍评传:增补本》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学术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关纪新以全新的、宽泛的文化视野诠释了“老舍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构建”,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增进了迄今为止的“老舍研究”,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从文学的角度去看老舍?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从文学的角度去看老舍
作者:刘英团
研究过老舍的人,都觉得其与同代人有许多不同,其作品的生动和丰富,让读者为之着迷。在《老舍评传:增补本》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学术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关纪新以全新的、宽泛的文化视野诠释了“老舍与中华民族精神文化构建”,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增进了迄今为止的“老舍研究”。
老舍先生已渐行渐远。先生用他一管如椽之笔,由前而后,由表而里,由浅而深,由社会、民生而文化,由大众的日常行止而精神样态,连带出无数朴素而美的灵光,成为中国人精神印记的一部分。正如有读者所评价的,“几乎所有想要了解20世纪中国国民精神文化真相真谛以及此文化来龙去脉的愿望,读罢老舍作品,都会得到某些满足。”作家应当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在《老舍评传:增补本》中,老舍研究专家关纪新教授不但全面梳理、总结和描述了老舍先生整个文学生涯,并着重分析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一系列代表性作品,细致地观察了老舍先生与众不同的创作实践,还以多维视野深度地检视了老舍的精神世界、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情怀。
忧患情怀与批判精神在根本上是相通的,历来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无不充满这样的忧患情怀和批判精神。2月3日是老舍诞辰120周年的日子,追寻老舍毕生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寻觅足痕,既能看到他对中华民族道德情状极度上心,也能读出他个人的伦理选择与道德站位。
对老舍这样一个把民族复兴视为生命的作家来说,在作品中探讨家国、民族命运大概正是他写作的初衷吧。在《老张的哲学》中,他就暗示过“文化”和国家前途的关系。在《四世同堂》里,他又批判旗人“整天整年的都消磨在生活的艺术中。上自王侯,下至旗兵,他们都会唱二簧、单弦、大鼓与时调。他们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他们之中,甚至也有的写一笔顶好的字,或画点山水,或作些诗——至不济还会诌几套相当幽默悦耳的鼓词儿。他们的消遣变成了生活的艺术”。需要强调,老舍对旗人的批判,实质是对现实的担忧:“当一个文化熟到了稀烂的时候,人们会麻木不仁地把惊心夺魄的事情与刺激放在一边,而专注到吃喝拉撒中的小节目上去”,甚至在玩乐中忘掉一切,忽略一切,把人变成优雅的废物。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活和历史的结晶,是国民精神的培养基础和表现形式。老舍“生在京城旗族之家”,而“正是生存环境对人的精神养成所具有的潜在规定性。满族出身及其精神文化养成,对于作家老舍……并非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老舍评传:增补本》特别强调了老舍作为一个满族人、一个北京人、一个出身于下层穷苦市民阶层的特质,并以此作为老舍先生的艺术创作的社会人文支撑点。在《老舍评传:增补本》中,关纪新教授特别提及,老舍从纷繁杂乱的生活里面,撷取最能体现国民性格的人物、事件加以剖视,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真正体会老舍,其实并不容易。”关纪新教授很是谦虚。他说:“虽然自己已70岁了,但对老舍的研究还是感觉从头开始。”他认为,老舍是很特殊的文学人物,和通常我们所注意到的文学人物不同,阅读老舍、体会老舍,需要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土壤的给予来体会。《老舍评传:增补本》新增加了5万多字,吸收了近20年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一是突破了从书本到书本的书斋式治学方法,摆脱了某些专家文化视野上的局限或偏囿。二是既对作家老舍的身世和文化背景有独到认识,又澄清了一些“传闻”,使得社会对老舍先生的看法更加准确、恰当。三是从特定的历史时代及满族文化背景去解读老舍及其作品,挖掘老舍自身所处的时代及民族文化内涵,全景式立体呈现“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骨髓里的民族精神。应当说,老舍给我们留下重要遗产,还在于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使文学有了另一种可能性”,“因为根留在民众之中,阅世深而不世故,读人多而非木然,且以智慧的目光观万物之化,便获得一种独特品质。”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孙郁所言,想到老舍先生一生的非凡劳作,我们对于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刘英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