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洒脱生活(在不一样的诗文里发现不一样的陶渊明)

印象中的庐山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名山的地方,单就这个山名,似乎就已让人觉得雄诡奇峭、绝壁垂崖、连峰蔽天这些词语跟它不甚相干,总要用温和秀美、云雾迷离来名状才觉匹配,但是那些特点它全都有,且样样妙极。像这样的一座山,慕名而来的文人墨客自是少不了,既然领略了此山的秀美,腹中的奇文佳句自然不能有一丝悭吝,尽数喷薄而出,千百年来化作庐山的云雾,风吹散了还聚,日照化了更生。

文人们来得快去得也快,纵然魂牵梦绕,一生又去得几次?活着时匆匆留下几行足迹,雨水一洗也就渐渐湮灭。反倒是山脚下的一名农夫,在耕耘闲暇之余,抬头望一望每日都能见到的远山,又低头采一丛篱笆边的黄菊,取下腰间的酒壶摇晃几下,轻轻抿上一口,淡然吟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千余年来,不知羡煞了多少凡夫俗子。

陶渊明的洒脱生活(在不一样的诗文里发现不一样的陶渊明)(1)

庐山

很早之前就想写篇文章表达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因为这是最质朴的诗人、最可爱的农夫,但是陶渊明不好写。跟他战功赫赫、彪炳史册的曾祖父陶侃比起来,他的一生显得实在是平淡无奇。他从29岁出仕至41岁辞官这段期间,常说自己出仕就是为了谋个生计而已,一言不合就想要回乡种地,最终只断断续续担任过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官职。就连史书给他写传,也只是寥寥数百字。

所幸的是,五柳先生留下了不算少的诗文。仔细读下来,从中竟可以发现一个与寻常认知不大相同的陶渊明。

还是按照最寻常的套路,先说一说陶渊明的家世。

他的曾祖父陶侃幼年孤贫,却能成为有晋一代名将,生封郡公、死获谥“桓”。陶侃生下过十七个儿子,名声显示世者有九人。陶渊明的祖父乃名声不显的八子之一,他父亲的事迹有记载的就更是少见。陶渊明出生后,家境跟他曾祖父当年十分相似,但两人的命运却是天差地别。

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陶渊明的外祖父娶了他曾祖父的女儿,他的父母是骨肉至亲的表兄妹,搁现在是领不到结婚证的。

陶渊明能成为一代大诗人,也是祖上眷顾。

陶渊明的洒脱生活(在不一样的诗文里发现不一样的陶渊明)(2)

仗剑远游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这是陶渊明晚年写下的诗。

那一年他五十七岁,独个儿拿着酒壶坐在大门槛上,醉眼朦胧地看着天上的白云时隐时现,一边想着世事无常、感慨万千,一边又想起了许多往事,尤其是少年郎的意气风发,布满皱纹的老脸仿若笑出了花。

他摇摇晃晃踱步到院中,左手提着酒壶一口接一口,右手拄着拐杖一剑追一剑,口中念道: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他的儿子们听着他激昂亢奋的吟诵声,吓得身躯一抖。阿舒将妻子两耳堵上,带回房中,不忍父亲在妻子心里留下疯癫的模样;阿宣默默转过头,但老头子念得好听,他又转过了头,脑中浮现出老头子前几年念过的诗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然而空有雄心壮志,到了埋土之年仍未实现,眼角竟有些湿润了;阿雍、阿端虽已及冠,但还算不明白老父今年有多大岁数了,两个人四只手掌拨来拨去怎么也不听使唤;小儿子略显青涩的脸庞上忽红忽白,到今日才晓得,在眼前这个普通的老父的心里居然还住着一位几百年前大名鼎鼎的剑修,我们家这么穷肯定是父亲故意为之,想通此节,他望向父亲的眼神里便多了一份难得的坚毅。

陶渊明不躲闪儿子们奇怪的眼神,望着他们还未见岁月侵蚀的白净面庞,心里想着谁曾经不是少年?老夫的人生,比起你们这些小娃儿精彩多了。

回首往昔岁月,除了仗剑远游,还有美人如花,笑起来就如一坛陈酿,还未尝就已然醉了三分,时隔三十年,光是想起还是能让他醉倒了下去。

亚圣说:“知好色而慕少艾。”陶渊明自然不例外,但也算是另类。许是年轻的时候太过羞敛,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敢吐露真心: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

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这篇文章,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白璧微瑕,有人认为好色不淫、合乎风骚之旨,只有到了近现代,才有人认为这符合人性。

谁说田园诗人就一定得超凡脱俗、寄情山水?谁规定隐居之人就得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垂拂尘、食丹药,整日手捧黄老、清谈避世,那是矫揉造作的傻子们才做得出的事。

秀色可餐的道理是圣贤们说的,陶渊明又不傻,还不知道踩着圣人的足迹前行?

圣人还说过:“学而优则仕。”陶渊明很听圣人的教诲,于是在二十九岁那年担任了江州祭酒。圣人也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世道崩乱,连圣人也不得志,那我陶渊明还比得过圣人?这群利欲熏心的恶吏,每天叫我干的都是些什么事。

算了,跟随圣人脚步总是没有错的,辞官吧。

过了几年,家里越来越穷,酒都快喝不起了,陶渊明心里寻思:“这样子不是办法,要不去当几天官,赚一些归隐之资也好。”于是建威参军、镇军参军落到了他的头上,但是干起来不舒服,又去当了彭泽县令。

在那里,他得到了一大片田地种粮食酿酒。

这下快活了,餐餐都有酒,天天都有肉。

但是好景不长,有一天郡里面下来了一个督邮视察工作。县里的官吏们知道县令大人平常深居简出,不懂得讨好上官,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待会儿得客气一点。

陶渊明白了他一眼:“就是点头哈腰、曲意逢迎?”

官吏点了点头:“但大人得不漏痕迹,这也是一门学问。”

陶渊明想了一想,长叹一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

辞官吧。

众官吏满脸惊愕:“就这也要辞官?”

陶渊明留下印绶,头也不回。

天上的风儿吹得极轻,江上的小船走得极缓,而远归的农夫与在家的稚子心飞得极快。

于是有了那篇脍炙人口的《归去来兮辞》。

决心一旦下定,他才发现以往的观念多么可笑,那些没来由的束缚让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当官当得不过瘾,种地种得也不过瘾,遇事难决竟是这般的痛苦。

这一回,他知道自己与以往不一样了,因为那些矛盾与痛苦消失不见了,他明白自己活了四十年才选择了一条适合他的道路。

殊为不易。

第二年,陶渊明移居古田舍,这个地方对于陶渊明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陶渊明的躬耕生活并不是在四十一岁之后才开始的。我们说过,在辞去彭泽县令之前,他的内心总是徘徊在仕与隐之间犹豫不决。五年前,他来到早已听闻的田地间,开启躬耕生活。久未种植的田地,人迹罕至,连绵的寒草覆盖着荒僻的小路,在他眼里却只剩悠然二字。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五年后的今天,他终于回到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间,这里没有战争、没有权谋,只有世间最普通的田地、房舍、林木、溪流、牲畜。

他看着眼前无比亲切的景象,怀着静悦的心情,写下了著名的《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一共五首,除了第一首特别出名之外,最近几年第三首的名气也大了许多。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如此辛勤的劳作,田间的草长势比豆苗还好,真是种得什么鬼田,难怪陶渊明要感叹“耕植不足以自给”了。戴建业教授的另类讲解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解读古诗词的新大门,实在是功不可没。

但是,农夫的生活并不好过,对于穷人更是充满了坎坷。

两年后的夏天,一场大火将陶渊明的房舍烧为灰烬,他不得不带着一家老小栖息于船上度日。面对如此遭遇,陶渊明反而表现得十分豁达,“贞刚自有质,玉石乃非坚”就是他说的。他还觉得既然遇不上远古时代的太平盛世,那就努力耕耘;房屋既然焚毁了,就想办法营建新屋,没必要长吁短叹。

三年后,他的新房子建好了,位于柴桑里的南村。虽然比不上之前的屋宇明亮,只有容膝之地,但乔迁新居,他的心情自是极好,邻居也是质朴之人,相互间时时串门,饮酒登高,赏文赋诗,这令他更是满意。

于是他写下了如下的诗句: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这真是人世间最静美的景象、最质朴的诗句,非真性情之人决不能写。

这真是人世间最简单的诗人、最可爱的农夫,非真性情之人决不能为。

远离烦恼,没有尘嚣,可以说,此时陶渊明的生活应该是他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什么功名利禄、王侯将相、改朝换代都与他不相关,只有田里的庄稼、腰间的酒壶才有真正的乐趣。

有些人就看不惯他过上闲静的生活,想方设法要打破此局面。不然,贤哲之人都去隐居了,不是明摆着说当今世道崩坏么?

于是,车轮滚滚,不同的车辆驶进了陶渊明居住的陋巷。

刺史:“陶先生,我的官署缺少一个能干的主簿,您抽空来坐一坐?”

陶渊明:“不来。”

“现今缺一个著作郎。”

“不来。”

檀道济:“陶先生,贤人处于世间,天下无道才隐居,天下有道则应辅弼君主。而今乃文明之世,你都饿得起不来了,这是何苦来哉?”

陶渊明:“我不是贤人。”

“要不先生跟您的几位好友一起在城里去讲学,也好为圣人宣扬文章。”

“讲学之地靠近马队,有辱斯文,不去!”

“那我给先生带了点肉,先生留着改善一下饮食。”

“我不配!不要!”

“NMMP……。”

又一日的清晨,一位和善可亲的老翁提着酒壶,轻轻敲开了他的家门:“陶子啊,栖息茅檐之下,终不是好归宿。举世皆是浑浊,你又何必遗世独立呢?”

陶渊明倒裳相迎:“多谢父老的善意,只是天性如此,志不在彼。”

看吧,人与人是有区别的,不同的劝说者,陶渊明应对的态度都是截然不同。

他理想的盛世,是尧舜时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桃花源里的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是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是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

你们的世道,争权夺利,哪里太平?

他这不讨人喜的脾气,有些人气得牙痒痒,有些人却很是欣赏,还喜欢拿着热脸去贴他的冷屁股,送酒、送人、送服侍,陶渊明不为所动。有酒我喝了就是,其他的一概免谈。你能接受咱就当个酒肉朋友,不能接受下次就别来。

我就是这样真率的汉子!

但是,再真率的汉子,当家里衣食难以为继之时,面对一众家人心里总是有所愧疚的。

陶渊明五十一岁时,疾病加剧,自以为大限将至,遗书都写好了。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

这是一位父亲不能让子女过上安宁生活的深深自责,但人生在世,不止子女。

朝闻道,夕死可矣!

但他终究没死在这一年,也许是上天觉得他还可以打磨,社会的毒打挨得多了,或许他会回心转意。所以,此后十余年,他的生活日益困顿,在六十二岁那年,家里彻底揭不开锅了,檀道济给他送来了吃的。他想也没想,挥手拒绝,转而扣门乞食。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由出仕走向归隐是充满矛盾与挣扎的,虽然他早年也有隐居之志,但兼济苍生的理想在他心里也是一颗参天大树。只是年岁越大,他越明白这世间跟他想象得不一样。他以为他可以站着实现他的理想,现实却是要他跪着满足他人的愿望。

在这世间,民见官要跪、下官见上官要跪、上官见宰相要跪、宰相见皇室要跪、皇室见天子要跪、天子见祖宗与天地要跪,就问你陶渊明跪不跪?

早年他是跪了的,因为他很穷,辛勤耕耘不足以支撑他的日常生活,家贫子幼让他跪了不止一次。后来跪得久了,他才发现跪了也没用。

他是把这世道看透了的。

高官厚禄的背后是摧眉折腰!

封侯拜相的背后是奴颜婢膝!

建功立业的背后是为他人做嫁衣!

二十年之前我就不跪了,现在还想让我跪?饿死也不跪!

一年之后,贫病交加的五柳先生溘然而逝,享年六十三岁。

临死前的一段时间,他给自己写下了三首《挽歌辞》,第三首有一句: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之后他回想着这辈子的点点滴滴,仿佛又领悟了一道真谛,便提起笔墨再给自己写了一篇祭文,由衷感叹:“

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