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南汇新城海滩(上海的天涯海角)
据《旧唐书》记载:长江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交汇成陆,这块陆地叫作“南汇”。
南汇成陆于唐代前后,最初成形时在惠南。后来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更迭,大陆不断延展,移动到现在这个地方,但它的形状从来没有变过。
在南汇的东南端,有一块陆地突凸进海水中,
若豕喙(读作shǐ huì,猪嘴的意思),遂名之“南汇嘴”,或南汇角,或老鹳嘴。
因为地处南汇新城主城区东南面的滨海地区,也是上海陆域的最东南端,南汇嘴也被誉为上海的“天涯海角”。
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为御倭寇,在惠南镇筑城设守御所时,地点就在在南汇嘴;1726年设南汇县城时,县治也是设在守御所南汇嘴处。
现在的南汇嘴,被建设成了南汇嘴观海公园。
它内扼扬子江,外眺太平洋,雄踞东海之滨,毗连杭州湾畔,是南汇新城的一个重要地标。
站在公园里向江面眺望,但见江水浩淼,
近处的水面上渔帆点点、海鸥翱翔;远处的港桥连成一条线,防洪大堤蜿蜒而行,雄伟壮观。
公园里最显眼的是一个不锈钢管双层网架构成的雕塑——“司南鱼” 。
司南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现在叫指南针。
史传古代渔民出海时,会将磁条巧妙地嵌于鱼嘴内,或浮于水盆中,仿司南以辩方向,故称之为“司南鱼”。
不过,南汇嘴的这条“司南鱼”,可不是一条普通的鱼,而是一条巨大的鲸鱼:长48.8m、宽21.45m 、高13m ,用了120吨的钢。
雕塑的正面,看起来像一座银山,象征着庄严和财富;从侧面看,则是一头巨鲸,象征着南汇新城的雄伟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巨大的货物吞吐量。
据说,这头巨鲸雕像的背后,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2003年8月临港新城建设初期,曾有一条4米多长的幼鲸搁浅海滩。数十位民工小心翼翼地将它救到了附近正在施工中的滴水湖内。当时,专家们一致认为不具备“收养”这头鲸鱼的条件,便又将它平平安安地放回了大海。幼鲸返回大海时,恋恋不舍地在南汇嘴公园附近徘徊,还连续三次将头伸出海面,似乎是在感谢那些救助过它的人。
当然,这座雕像更是一个改革、开放、交流和中华民族为人类航海事业发展所作的伟大贡献的象征。
南汇因盐而兴。曾经,先民们在这里“煮海熬波”,使南汇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海盐产区,并带动了航运和商业的发展。盐业因此而成为
古上海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它两个分别是航运和棉花)。
元代下沙盐场的监司陈椿,编著了《熬波图》,此书每幅图都配有图说,并附有一首诗,生动形象地记载了一整套完整的海盐生产过程,是浦东先民们艰苦创业、千年熬波煮盐的缩影。
朱自清先生何其辛苦,仔细研究了《熬波图》,把书中陈椿的四十七图分为十组,精炼地概括出了“熬波煮盐”的十道生产工艺流程:盖造房舍、裹筑灰淋与池井、引入海水、辟治摊场、晒灰淋卤、载卤入团、斫柴运柴、治制铁盘、煎盐和收盐运盐。
由于海岸东移,盐场也随之不断东迁,由下沙至新场,又由新场到大团,下沙、周浦、新场因此而相继形成了集镇。
当年的新场,“歌楼酒肆,商贾辐辏”,有着“赛苏州”的美誉。
清雍正四年,为了便于治理,将上海县长人乡和下沙盐场划为南汇县。
现在的南汇,已经建设成了南汇新城(以前叫临港新城),东海大桥雄距其上,岛上还有上海著名的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使上海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深水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
附近原南汇县祝桥乡内的浦东机场,客流量位居中国第一,是世界上第五个过亿人次的空港,航空货邮量连续十多年保持全球第三或第四,为助力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立下汗马功劳。
在南汇嘴观海公园的西侧,还有一个景象别致的湿地公园——滴水湖公园。
南汇,它昔日繁荣的盐业景象已不再现,但这个地方却更加辉煌了!
是的,这不止是个美丽的地方,更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地方,它正以鲲鹏展翅之势,冲向世界的高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