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的精准教研思路与探索(大伟分享改变无实效的教研)

有做教研组长的朋友对本校教研活动的成效不满意,问有什么办法做一点改变?我以为改变无实效的教研,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文章原文以“学校教研四变革”刊于2016年3期《教育学》(这里文后有补充),主要从学校层面谈如果是教研组长,可以跳过第二条,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课堂观察的精准教研思路与探索?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课堂观察的精准教研思路与探索(大伟分享改变无实效的教研)

课堂观察的精准教研思路与探索

有做教研组长的朋友对本校教研活动的成效不满意,问有什么办法做一点改变?我以为改变无实效的教研,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文章原文以“学校教研四变革”刊于2016年3期《教育学》(这里文后有补充),主要从学校层面谈。如果是教研组长,可以跳过第二条。

01

学校教研四变革

作者:陈大伟

刊于2016年3期《教育学》教研的有效性关乎教学变革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性。针对教研中的问题,提高教研的实效性,学校教研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变

革。

一、教研指向:研究问题和研究教师并重

观察中小学教研活动的现状可以发现,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既有常态,研究教师专业成长尚未成为普遍的自觉。事是靠人做出来的,由于对人的研究存在缺失或不足,人的专业成长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这样,一方面是对问题的研究往往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低水平重复;另一方面是实践中大大小小问题层出不穷,最终是导致教师疲于研究;同时,因为看不到教研活动对自身状态的关注和对自身成长的帮助,教师对教研活动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建构教研新常态,学校教研的指向要研究问题和研究教师并重。

把自身专业成长纳入研究视野。一方面,走进教室的教师要独自面对自己的学生和独自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教师很难在课堂教学活动现场抽身出来寻求其他教师的帮助;另一方面,教室里的学生独特、多样并且处于发展变化中,教学中的实际情形很难预料。教师劳动具有独立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教师劳动特点决定了解决课堂中的实践问题主要依靠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没有能力水平的提升,指向某些具体问题的“见子打子”的教研无法帮助教师面对复杂多样的实践问题,教研需要把教师的专业成长纳入研究视野。另外,教师专业成长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让教师专业成长更自觉和更有效,就需要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研究,并运用研究成果改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

研究教学背后的“人”。付诸教学实践(做事)的知识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一方面,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具有整体性特征,教育实践内隐着教师的教育理论、思维方式和抉择过程,并且承载着教师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取向;另一方面,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大多是缄默性知识,它根植于教师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需要通过研究才可能完整、有效地揭示出来。研究问题和研究教师并重的教研新常态意味着教研活动不再就事论事,不再只是表面的技能、行为研究,而是把教学当成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研究实践的伦理和价值取向、实践者的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透过教育实践研究背后的人,发现背后的人,改变背后的人。

组织教师专业成长的专题研究活动。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专业成长专题研讨活动,通过专题研讨的方式研究和解决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比如,开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分享和交流活动,进行优秀教师成长案例剖析,组织教师的读书交流活动,研讨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和对策……通过专题研究活动表达对教师的关心,实现对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专业成长的成就。

把研究自己放在研究的首要位置。“人啊,认识你自己。”希腊德尔斐神庙外的传世名言振聋发聩,研究人首先要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是对自己的内心渴求、教育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发现和审视;是对自己专业成长意愿、目标的合理性以及专业成长方式、目标有效性的研究和改善。它意味着在研究他人要时刻反观自照,“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事实上,只有在研究中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了自己,才能在教研中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只有自身有了较好的专业成长,才能在教研活动中对他人的专业成长提供更有价值的意见和帮助。

二、教研视域:学科内和学科间教研兼顾

不时听到一些老师表达这样的教研苦恼:“我们学校规模小,这个年级教语文的就我一个教师,我怎么搞教研?”调查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兴趣,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关注的是学科内的教研,教语文的听语文课,教数学的听数学课……可以说,大多在学科内教研是既有的教研常态,学科内教研和跨学科教研兼顾应该成为学校教研的又一新常态。

在跨学科教研中实施兼顾和统整的教学。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对“最不好的教学”进行改进,就需要引导学生寻找这堂课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而要引导学生寻找这样的“接触点”,教师首先要找到这样的“接触点”。找到这样的“接触点”的一种方式就是跨学科教研,通过教研发现学生在其他学科“是否学过相关内容”、“学到了什么程度”、“今后还会学什么”……以此为基础设计和实践有所兼顾与统整的教学。没有这样的准备和研究,教学就可能导致重复和低效。例如:有一位老师为了给六年级孩子上好《再见,我的小学生活》这节课,她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PPT,制作课件,最后临到走进课堂,孩子们小声告诉她,类似内容语文老师已经上过了。相反,如果能够能在有所研究的基础上适当兼顾,课堂教学面貌就可能是另外一种景象。笔者曾经观察一年级的一节英语课,授课教师在教学生用英语说20以内的数字时,安排的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和表达20以内的加减运算,这正是学生当时在数学课上的学习内容。能够用英语表达数学课上学到的东西,同学们很是兴奋,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在跨学科教研中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可以说,不好的教学各有各的原因,好的教学具有某些相似的共同特征,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发现和借鉴这些共同的特征。一方面,学科之间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以借鉴和移植;另一方面,跨学科教研可以让自己跳出学科教学的“井”,去发现有效教学的新天地。回顾自己的中学教师时的成长经历,跨学科观察课,笔者在学校语文教师课堂上学习了如何安排教学衔接,在数学教师课堂上学习了严谨和简介,在英语教师的课堂上学习了如何安排和组织学习活动,在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课堂上学习了如何分层教学……

让跨学科观察课成为常态。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之间的跨学科观察课,组织跨学科的观课议课活动,引导教师通过跨学科教研研究培养完整的人;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组织的跨学科教研,而且要自觉选择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师作为跟踪观察和研究的对象,从他们的课堂上获取成长营养;另外,教师还要主动把自己的课堂向其他学科的教师开放,请其他学科的老师观察和指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他学科教师的意见很可能“一语点醒梦中人”。例如,在一次小学音乐课教研活动中,音乐老师执教《跳吧跳吧》,教研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边歌边舞中表达歌曲情感”。教学讨论时,笔者发现,参与教研的音乐老师大多集中在教师应该就边歌边舞怎么示范,就音乐教学讨论音乐教学,参与交流的一位体育老师跳出音乐教学的“井”,从生活实际的视角开阔了音乐教师的视野,提出了更有价值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教研路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互补

一般来说,教研问题的路径主要有这样两条:一是自上而下的设计,二是自下而上的生成。自上而下的选题和教研,研究问题的提供主体是学校,研究路径是学校提出经过论证的变革方案和研究方案,交付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研究和变革。自下而上的选题和教研,研究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或教师团队),教师(或教师团队)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取得经验后,学校对其经验认可和提炼,然后在适当范围内推广和运用。两种选题和研究路径具有不同的工作背景和不同的实际效用,学校教研的新常态应该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来源、两条路径互补。

规范管理自上而下的教研活动自上而下的选题和教研方式有利于解决学校发展的共性和全局问题,有利于实现教研内容的系统性和递进性,促进学校持续发展。自上而下的选题,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来源:一是在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学校教育教学现状基础上,针对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和困难提出;二是为适应时代变革要求和趋势而提出;三是为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移植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而提出。

付诸实践的教学变革需要明确具体的变革方案。形成变革方案是学习、筛选、提炼和论证的研究过程:在方案筛选和提炼阶段,既要充分挖掘、梳理团队成员的经验和身边同事的成功做法,又要学习、借鉴书本和他人处理相关问题的经验;在将变革方案投放教学实践之前,要认真对方案进行论证,论证可以从教育伦理、教育科学、教育实践经验、现实可行性等方面展开,这样的论证可以使我们对教育变革既不无所作为也不任性胡为。

为保证这种涉及面较大、持续实践较长的学校教改的严肃性和延续性,学校应该建立对学校发展负责任的学术委员会。对未经严格论证,没有得到学术委员会认可的项目,学校就不能瞎折腾;对于经过论证和认可项目,应该严格认真地进行研究,要避免朝令夕改,避免因为校长的变动、人事的调整而人走研变、人走研亡。

学校教师要自觉地融入学校教学变革的研究活动中,主动、自觉把学校的研究问题纳入自己的研究视域,明确自己的研究定位,找到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向,通过参与学校教学变革研究适应学校变革要求,并在研究中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自觉进行自下而上的教研选题。如果说自上而下的教研起源于学校自觉的问题和发展意识的话,自下而上的教研则起源于教师(或教师团队)自觉的问题意识和发展意识。教师参与教研需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发展意识。

一般来说,大多的人都倾向于掩盖自己存在的问题,避免表现自己无能。就教师而言,因为教师的工作是教育学生的,承认自己有问题就可能陷入对不起学生,不配“教书育人”的道德内疚和焦虑,要教师承认自己的问题更难。对于实际中的问题和困难,很多教师都采用责任外推的方式——“教育环境不好”、“条件不具备”、“学生素质太差”等等,这可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避免道德考量的安全的“避风港”。培养问题意识首先需要承认自己有问题,需要接纳有问题的自己。美国心理学家和演讲家丹尼斯·威特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还嫩绿,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成熟了,就开始腐烂。”谁能没有问题呢?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中说:“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找到问题以后,还要学会研究自己的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让问题成为我们的朋友,通过对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引导我们改变,促进我们成长。

四、教研活动组织:教研组活动和项目团队活动结合

当下的教研活动主要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新常态的教研活动应该教研组活动和项目团队活动结合。项目团队包括以共同兴趣爱好为基础的团队(如读书沙龙),以解决共同关心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团队(如诗歌教学研究团队,合作教学研究团队,等),以参与共同活动的任务团队(如组织一次学术交流和论坛活动)等。项目团队因项目产生而诞生,因项目完成而结束。

学校不仅要加强教研组等常设教研团队建设,而且要重视项目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要合理配置教研组活动和项目团队活动的教研活动时间,在经费、场地、图书资料、专家服务等方面要给予项目团队以充分的支持,要搭建平台交流和展示项目团队的教研成果。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不仅积极完成教研组布置的相关教研任务,而且要选择(或组织)自己感兴趣、有帮助的项目团队,在项目团队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贡献,从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PS:

这样的团队既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在《做有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可链接阅读)中我有过讨论:深度参与的教师以4—6位为宜,人数太少信息来源不充分,人数太多则无法明确参与责任而且无法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充分对话。另外,观课议课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每一次4—6位,大家轮着深入参与,其他老师旁观,这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和负担。

这样的团队最好以志愿者为主,大家志同道合成为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共建共享,齐头并进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领头团队。

另外,就搭建平台分享,我在《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校本研修》中用案例做了交流。推文中提供了以下有效研究的组织模型,有兴趣的老师可以看看和试试。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成都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致力推动创造教师幸福生活、建设理想课堂、观课议课变革实践,慕课“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国大学 MOOOC”上线, 被誉为教师教育的“桥梁 专家”。“观课议课”的实践和主张在《人民教育》刊发,2010 年第 9 期列为“《人民教育》创刊 60 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共 33 件)。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获得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篇论文在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影像中的教育学: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24 本著作。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