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书取法(米芾行书技法)
一、米芾“侧”法
“侧’,指点的写法。
永字八法详说云: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故名侧也就书写而言,陈思又曰: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疾则失中,过又成俗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古人所言,
1、“侧”在米芾作品中多有出现,如图1:
但侧的写法又不仅如此王羲之笔势论云: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如斯之类,名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书法思考就米芾作品中常见的侧法作以总结,以求教于方家。
2、露珠点
裹锋起笔,围转向右下行而顿之,稍驻即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与楷法略有不同如图2:
3、引天应地点。逆锋起笔下按,折笔向左,顿而提锋左下带出,多为横势,起收均有纤丝如图3:
4、杏仁点。裹锋左下按,顿而围转提笔向右上方回锋收笔多居于一字的左下方,常与露珠点呼应如图4:
5、平点。搭锋平按,向右下方略顿,回锋收笔此点多代替短横用之如图5:
6、右趯点。逆锋入笔,向左下按继而折笔蹲锋趯出,与下一画成呼应关系如图6:
二、米芾的“勒”法
“勒‘法,即横的写法。
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画之祖,勒法也。状如算子,便不是书。其法初落笔锋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至末,复驻锋折回,其势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样,故曰:勒常患平。智永,虞世南上而钟王,多用篆法为画,欧阳、褚、薛多用隶法为画。” 这里,冯武强调了四方面的问题:A 勒的地位;B 勒的书写原则;C 勒的书写方法及形态;D 勒的用笔分类。而我以为,此处关于勒的表述未免有些笼统。更何况这里的勒是针对楷书而言的。
在此,拟就米芾行书作品中勒的写法略作总结。
1、纤丝牵连横
裹锋逆入,起笔形成纤丝,收笔向上翻挑与次笔画呼应。这种笔法多出现于米芾的尺牍作品中,起笔常与上字末画或形连或意带。如图(1):
2、 圆头下顿横 逆锋圆笔入,提笔右上,收笔略顿牵出下一笔。在书写的过程中,起笔处有时略露纤丝痕迹。如图(2):
3、 大头横 起笔发力由大及小,横画头重尾轻。具体又分为中锋逆入和侧锋入笔两类。如图(3):
4 、扁担横 起笔或藏或露,收笔略顿,不与下笔形成连带关系。其特点是,中间纤细两端粗重,状如扁担。如图(4):
5、 呼天喊地横 起笔裹锋逆入,收笔顺势带出,形成两个相反的钩角。如图(5):
6 、大头下钩横 起笔粗重,骤然提笔上行至尾端,顺势向下带出钩来。如图(6):
7 、平头下钩横
横画整体上发力均匀,起笔或藏或露,收笔向下带出钩来。如图(7):
8 、尖头上挑横 侧锋入笔,水平方向平动顿笔后提笔上行翻挑。因横画中段顿笔早晚及发力大小各异,形态上也就有所差别。如图(8):
9 、尖头横 起笔尖利,收笔护尾,形状略短,小者近似于平点。如图(9):
10、 梭子横 起笔收笔迅猛,发力在横画的中间,故而两端尖细,中间粗重,形似梭子状。如图(10):
11 、铁杵横 此横注重藏头护尾,粗细几无变化,金石气息浓厚。如图(11):
三、米芾的“弩”法
“弩’法,指竖画的写法,又作“努”。
竖笔根据其形态特征,又将它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铁柱竖三大类。
悬针竖折锋向右,顿笔转锋,向下力行,末笔出锋收之,呈针尖状者,谓之悬针竖。
宋代姜夔《续书谱》云:“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 姜夔将悬针竖从状态上作了简单阐述,具体到作品中,笔者又将其归为以下几类:
1 、尖头外拓悬针竖
起笔裹锋直入,发力由轻及重再提笔收尾。笔画中段呈外拓弧线。如图(1):
2、 尖头悬针内擫竖轻起轻收,发力在竖画的中段,内边沿线微凸,外边沿线凹入,状如强弓。此笔画多用于左右结构的汉字书写中。如图(2):
3 、露锋悬针竖起笔搭锋略顿,顺势而下,收笔状如针尖。具体又分为垂直悬针和欹侧悬针两大类。即有些笔画状如引绳,有些因考虑与下字的呼应,而呈现左欹右倾状。如图(3):
4、 藏锋悬针竖逆锋入笔,顿笔转锋,向下力行,收尾呈针尖状。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藏也包含另一层意思,即起笔未必都做到了藏锋的细微动作,但因与其它笔画的衔接,而有了藏的感觉。其形态也有正侧之分。如图(4):
5、 柳叶竖起笔多与一些笔画拈连,发力由轻及重再提笔向左带出,状如柳叶。此笔画夸张成分居多,且在米老作品中,常有将竖钩写柳叶竖的现象。如图(5):
垂露竖 “垂露法,口诀云:锋管齐下,势尽杀笔缩锋。又始笔而极力,终驻锋而作弩,又无垂不缩,以此顿笔以摧挫为功。”(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这是就垂露竖的整体笔法而言的,就米芾的作品来看,似乎不尽如此:
6、 尖头垂露竖起笔裹锋直下,发力先提再按,收笔略顿回锋。此笔画上端尖细,收笔浑厚圆劲。具体又分为尖头正垂,尖头欹侧两大类。如图(6):
7、 垂露内擫竖起笔或藏或露,笔行至竖画的中段内敛至末尾顿笔向上围收。如图(7):
8 、垂露外拓竖这种笔法在米芾作品中出现的较少,与垂露内敛竖在笔画中段用笔正好相反,呈外拓状。如图(8):
铁柱竖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云:“铁柱者,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山’、‘由’等字用之。” 观照米老诸多法帖,我拟将铁柱竖分为两类:
9 、第一类,如戈守智所言:“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在这里,起笔有藏露之分,行笔多快捷短促,被下边的笔画拦截。如图(9):
10 、第二类铁柱竖以圆笔入,注重藏头护尾,且不为其它笔画所囿,形态较长,粗细没什么变化,如铁柱耸立于世,篆籀气息浓厚。如图(10):
四、米芾的“趯”法
“趯”(ti)法指钩的写法。作钩要驻锋提笔,突然趯起。
李世民《笔法论》所云:“趯须存其锋,得势而出。”
清代《佩文斋书画谱》载《书法三昧.运用》云:“钩之祖,趯法也。
柳宗元云:趯宜蹲而势生。其法蹲锋上出,险势傍分。然亦分三体:左如‘氏’、‘长’字,须长趯以应右。右如‘门’、‘丹’字,须长趯以应左。中如‘东’、‘乘’字,趯须朝上。”
可以看出,古人就趯的方位特征,将其分为左中右三大类。
1、 戈字钩, 又称斜弯钩。
米芾作品中,此类钩法多一带而过,钩角小,常与下一笔形成连带关系。也有在趯处略顿收笔的。
2 、反立刀钩
弩画收尾处驻笔侧锋向右拖出继而上挑收笔,常与次笔画形连。
3、 鹅尾钩
笔行至弩画末端,右转平行,进而蹲锋上挑。在这里,又有两种现象:A 以右转平出略顿代趯;B 以右转平出下带勾替趯。此皆鹅尾勾的异势现象。
4、 蟹爪勾 在弩画末端蹲锋向右平拖少许,继而向上迅速挑出。这是米老从大王那里化为己用的笔法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比较普遍,且常与下一笔拈连。
5 、平拖勾 笔行于钩处,顿笔蓄势,向左平拖而出。
6 、上挑勾 行笔于勾处,向左蹲锋蓄势,得势上趯。
7、 拖下勾 起笔发力由轻及重,至弩画末端,笔锋向左下方运行,提而收之。
在米芾作品中,常有一种现象,即以弩画代替竖钩,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
8 、 以垂露竖代替竖钩,如图(8):
9 、以悬悬针竖代替竖钩,如图(9):
10、 以柳叶竖代替竖钩:
11、 心字钩 裹锋起笔,右斜下按,继之拖锋向右平行,驻笔蹲锋向左上方趯出,常与下一笔拈连:
五、米芾的“策”法
策“策”法, 指仰横的写法。又称“挑”、“折异画”。
颜真卿《八法颂》云:“策,依稀似勒。”
李世民《笔法论》曰:“策须仰策而收。
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载:“夫策笔仰锋竖趯,微劲借势,峻顾于掠也。问曰:策一名折异画,今谓之策,何也?论曰:策之与画,理亦故殊,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也。”
米芾行书作品,“策”法各异。据其位置、用笔,笔者拟将其分为点策、木策、虫策、手策、永策、丝策、女策及言策八大类,现试述如下:
1、 点策 用于三点水和两点水的末笔,与上一笔画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在三点水中多与第二点拈连,起笔逆锋入,驻笔略顿后趯出,“贵乎迟留”(李溥光《雪庵八法》)。如图(1):
2、 木策 “木”指禾木旁与木字旁。此处的策是行草书连带而致。是掠与侧的组合体。在米芾行书作品中,此写法很普遍。多蓄势左下行,蹲锋上趯,因挑出的角度大小和发力轻重不同,呈现出多姿多态状。如图(2):
3 、虫策 虫策在米芾的作品中大体有两种形态:A 在书写毕“虫”字的“努”画后,提笔逆锋入,略顿挑出;B 在“努”画末端略顿,顺势向右上方挑出。提土旁的写法与此相类。如图(3):
4 、手策 手策亦有两种情况:其一,趯与策相连。因趯法与策画的起收存在差异,在形态上就有了细微变化。如蟹爪钩与策搭配,策的起笔只需略顿即可挑出。而若是上挑钩,策画起笔还需逆锋左下顿,继而挑出。其二,趯与策在形态上没有连带关系,策画搭锋顿笔即出。如图(4):
5 、永策 逆锋入笔,顿而上挑,收笔突然刹纸,以便引出下一笔。如图(5):
6 、丝策 指书写绞丝旁时,策的趯出是在上一笔画的势引下略作顿挫而原途挑出的。这种策法与米芾写王字旁时的策法是相同的。如图(6):
7 、女策 策的写法及形态不仅与次笔画相关,也常受上一笔画的影响。由米芾作品中女字旁的不同写法就可窥其一斑。女字旁的掠画若斜势大,则策画多提笔另运,不论藏露,少与上一笔画相连;若掠画取纵势,进而向左平拖少许,则策的起笔多与其拈连。如图(7):
8 、言策 指言字旁草写时出现的策。有两类情况:A 以竖和策的组合符号代替两短横和下边的口字;B 将言字旁下边的两短横草写成一个与上下皆纤连的点,继而以策代替“口”字。前者用笔沉实峻利,后者则虚实相生,形态纷呈。如图(8):
六、米芾的“掠”法
“掠”法,又名“分发”。指长撇的写法。
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云:“掠一名分发,今称为掠,何也?论曰:掠乃徐疾有准,手随笔遣,锋自左出,取劲险尽而为节。发则一出运用无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夫掠之笔趣,意欲留而必劲。”盖言掠之书写,务求沉着痛快,迟涩有度,为笔诀之大旨也。
米芾行书作品,其“掠”精彩份呈,不拘成法,现试述如下:
1 、帚掠 起笔或藏或露,行笔夸饰迅猛,收笔略顿即左行拖笔而出,丰肥似帚,如木楫斜倚。因其夸饰,故在一字中多居放势。如图(1):
2 、立势掠
起笔不论藏露,发力取纵势,笔行至画之末端,向左带出。笔画多短促,以收为主。如图(2):
3、 一波三折掠:
起笔多与上一笔画衔接,故而以藏为主,行笔方向性变化大,类似于“S”状,常以夸张笔法为之。而其收笔则有三种写法:A 以钩收之;B 按笔回锋收之;C 提笔缓慢送出,锋颖尖利。如图(3):
4 、钝掠
逆锋向左上角起笔,折笔向右下顿而转锋斜出,发力均匀,以按为主,收笔回锋。因其注重藏头护尾,且以正锋运之,故而篆籀气息浓厚。如图(4):
5 、柳叶掠 逆锋入笔,调锋向左下方
行进,发力由小及大,至尾端又提笔缓慢送出。两头尖细,中断丰肥,状如斜出柳叶,故名之。如图(5):
6、 以弩带掠 在米芾行书作品中,有些掠画纵势较强,常以弩画代之。如图(6):
7 、挑掠 起笔无定法,行笔多斜出,收笔驻锋左上挑,与次笔形成呼应关系。如图(7):
8 、正掠 或逆锋或搭锋起笔,顿而转锋向左下力行撇出,收笔力务送到。如图(8):
古人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关于米芾作品中“掠”的写法,还有许多,但尽从以上所述化出,在此不再赘述。
七、米芾的“啄”法
“啄”法, 指短撇的写法。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云:“短撇为啄者,如鸟之啄物,锐而且速,亦言其画行以渐,而削如鸟啄也。”
陈思亦言:“撇之与啄。同出异名,何也?论曰:夫撇者蒙俗之言,啄者因势而力。故非妄饰,贻误学者。”就“啄”的称谓,由此可窥一斑。而就其书写言之,古人多有相类者。
李世民《书法论》云:“啄,须卧笔而疾罨”;“啄笔者,左卧笔锋向右为迟涩,右揭腕左罨是峻疾。”(元代刘有定《衍极注》)以此观之,古人就“啄”法,是有共识的:即起笔行进须卧锋,且以“疾”为准。
由此观之,米芾作品中的“啄”未必皆合此规范。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啄”与“短撇”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源”,后者是“流”,“流”从“源”出而多有衍生。而清代冯武《书法正传》云:“短撇之祖,啄法也。”或可为笔者谬论做注解?
米芾行书作品中的“啄”法,可归为以下八类:
1、 回锋撇 起笔或搭锋按笔直入或逆锋卧笔行进,不一而足。笔行至短撇之末端略驻笔回锋,欲引出下一笔。常用于双人旁的第一笔。如图(1):
2 、梭子撇 裹锋或侧锋起笔,渐按渐行,画至中段,提笔慢慢撇出。两端尖细,中间鼓出,状如梭子。有内擫与外拓之分。如图(2):
3 、钝撇 搭锋起笔,因势而行,中锋运笔,渐按渐行,继而下顿回锋收之。如图(3):
4 、点撇 起笔不论藏露,行笔多侧锋,有向左下方运行之势,势疾而短促,常被次笔画或次次笔画覆去尾端,从而与之拈连起来。如图(4):
5、 蝌蚪撇 逆锋入笔,折笔圆转向右下顿,转锋后突然提笔向左下撇出,短促而果敢。起笔圆且大,收笔短而尖细。状如蝌蚪。如图(5):
6、 侧短撇 侧锋按笔入,行笔提锋迅速撇出,果敢爽利,不拖泥带水。如图(6):
7、 断刃撇 逆锋入笔折笔右下按,转锋向左下运行,至笔画末端,驻笔收之。其形态有二,或内擫或外拓。与回锋撇相较,有以下三点不同:A 收笔无需回锋;B 形态较回锋撇大且丰富;C 此撇多用于单人旁的撇画,与回锋撇不同。如图(7):
8 、鸟啄撇
逆锋起笔,折笔右下顿,转锋向左下力行,务求力送到。其发力由重及轻,有缓慢的过度。如图(8):
八、米芾的“磔”法
(zhe),又作“波”,指捺的写法。
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捺之祖,磔法也。今人作捺,多是两驻,难曰三过,实不知此法。其首抢起,中驻而右行,末驻笔蹲锋而出。如《兰亭》之捺,皆含蓄,而不露,最为高也。”由此观之,冯武所推崇的“磔”法需用笔含蓄,“每作一波,常过折笔”(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而若如此,则“磔”法难免失于流俗也。既然《兰亭序》有二十一个“之”字,却字字不同,也就足以看出“磔”法的多样性了。
1 、三折捺 逆锋起笔,中驻而右行或右下行,末端驻笔蹲锋而平出。正如元代李溥光《雪庵八法》所云:“磔法之妙,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如图(1):
2 、二过捺 裹锋顺出,渐按渐行,驻笔蹲锋平出。如图(2):
3 、倒挂捺
起笔不论正侧,发力迅猛重按,行笔提锋向右下画弧收笔,如颠倒的“二过捺”。多与掠画呼应。如图(3):
4 、平捺
此捺取横势,常用于车字底。用笔侧锋按入,提笔平出,末端因提、按、驻的不同而又有区别。如图(4):
5 、反捺 裹锋直入, 渐按渐行,笔至画之末端,顿而围转向左上方回锋收之。如图(5):
6 、梭子捺 起笔裹锋直入,行笔发力由小及大,收笔提锋缓出。其形呈现两端尖细,中间粗重,若梭子状是也。如图(6):
7 、反带捺
起笔行进多与反捺或二过捺等相类,惟收笔处略驻,顺势向左下带出,以紧内宫或与下呼应。如图(7):
8 、无波捺 中锋逆入,按笔施力均匀,右下行至末端,驻笔收之。无波状。如图(8):
9 、嫩芽捺 起笔裹锋围转右下按,收笔提锋右上出。状如初生之绿芽,小巧可爱。如图(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