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

一、书法的“熟”与“生”

“熟”与“生”是关乎书法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所谓“熟”,是指书者技法精湛,点画、结体均符合书法美学规则,毫不含糊;所谓“生”,是指入古出新,书者在临摹前人的经典作品或书法创作过程中求新求变,以期创作出具有个人面目的书法作品。书者在求新求变过程中,点画有时会“出格”,这也许会有出奇的效果。其中的妙处非经历者不能体会到。

“ 熟”是“生”的基础,如果想在书法上取得成绩,必需在技法上长期严格训练,临摹经典书法作品,在技法上达到娴熟的程度。“熟”的最高境界是熟能生巧。书者技法上达到娴熟后,就能自由地书写,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实际上,“巧”也就意味着“生”,其中含有求新求变的过程。书法发展至东晋,以王羲之父子为标志,出现书法史上第一座高峰。唐代由于最高统治者的重视推动,书法艺术又向前发展,在技法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至此,书法技法已经成熟,给后人习练书法带来了困惑。是亦步亦趋重复晋唐,还是求新求变,寻找出路。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家,选择了后者。他们在“生”上下工夫,取得了突破。宋代以来,历代书家寻求突破,无不在“生”上努力,致力于求新求变。

从书法发展史来看,“生”是笔墨当随时代,推动了书法发展。对书者个人来讲,处理好“熟”与“生”的关系至关重要。只“熟”不“生”,必然会成为重复别人的书匠;只“生”不“熟”,写出的字是野狐禅。关于这一点,孙伯翔说的很经典:

俗语所谓“熟能生巧”,这句话对一般技术性的操作是可行的,但作为提升艺术创作的格调性的滋养,熟很可能造成一种弊病,因为熟固然生巧,熟还能生俗,还能生死。“画到生时是熟时”,是先人对艺术规律的最好总结。

二、书法的“情”与“理”

书法的情是指书法作品应彰显书者的思想感情、审美指向,除了反应时代艺术特色外,还具有独有的个人风格。如王羲之书法不仅彰显东晋风流,而且彰显了其典雅流美的个人风格;张旭、怀素的狂草,不仅反映了盛唐气象,而且反映了他们率真奔放的个人风格。这都是书法“情”的表现。书法的理是指,书法作品从点画、结体到章法都要严谨规范,符合艺术规律,不可随意为之。否则,就是狂野。经典书法在技法上都会到位的。

写字如做人。由书法我想起了孔子关于文与质的观点。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所说的文,是指个人外表上的范畴,如文雅、礼貌、注重外表等;相对于个人外表的“文”,质是指个人真实方面的范畴,如朴实、率真、不拘礼节等。如果我行我素,不在意他人和礼节甚至纪律,就是“质胜文则野”了。在书法上,就是重情轻理,也即不讲技法,随意书写,属狂野一路。如果因讲究礼节和所谓的规矩纪律而牺牲个人的率真自由,那就是“文胜质则史”了,免不了虚伪,呆板。在书法上,就是重理轻情,注重技法,但轻视个人风格和思想感情,如历史上的馆阁体。当代书法重理轻情的一面比较突出。观看书展,多数书法作品在六尺以上,大幅作品,一气呵成,技法上没的说;但总感觉似乎书者在炫技,个人感情和风格上的东西太少。你这样做,我也这样做,整体上给人以呆板、千人一面的观感。

书法究竟怎样发展,孔子的话不能忘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三、书法的“雅”与“俗”

少则雅,多则俗。比如服装,时装是雅,成衣则俗。书法也不例外。王羲之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雅;古今之人学王羲之,天下尽王字,则就俗了。雅有大雅小雅之分。雅俗共赏,实为大雅。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古今之人都喜欢,是当之无愧的大雅;今人大都喜欢毛泽东的书法,毛泽东的书法自然是大雅。还有一种特殊的大雅,是远离人间烟火的大雅,如八大山人的画,弘一法师的书法。前一类的大雅,注重技法,后人可学(当然,毛泽东的书法不好学,只气势一项就学不来);后一类的大雅不关心技法和功利,可谓无法乃至法,只能欣赏,没办法学习。

小雅是指少部分人欣赏,一般是内行人欣赏,如宋四家的书法,徐渭、扬州八怪的书法也属少数人能欣赏的雅的书法。

之所以少谓之雅,是因为这些书家有独到的审美、独到的技法,别人学不来,一学便俗。启功的书法个人风格明显,似乎容易模仿,作假者甚至能以假乱真。所以,今人学启功的很多,写出的字一多就俗。当代书坛出现的流行书风,实际上也是俗,因为面目差不多。

存在就是合理的。俗也有俗的道理。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俗也属正常。很多人在书法上孜孜以求,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让别人赞赏和肯定,有的还依赖书法养家糊口,不俗不行。所以,书家都想入圈内,也就是加入书协,最高目标当然是加入全国书协,成为国家级会员。这样就能达到大家认可的国家级水平了,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如果习练书法,不求闻达于社会,恐怕很少人能做到。但如果这样,如果有独特的审美感悟和独到而精湛的技法,那离雅也就不远了。因为无意为佳乃佳,雅的书法都是这么产生的。

文征明的行书《途次遇达官长者》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1)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2)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3)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4)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5)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6)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7)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8)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9)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10)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11)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12)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13)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14)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15)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16)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17)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18)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19)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20)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21)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22)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23)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24)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25)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26)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27)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28)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29)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30)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31)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32)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33)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34)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35)

王铎书法立轴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36)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37)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38)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39)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40)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41)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42)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43)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44)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45)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46)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47)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48)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49)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50)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51)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52)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53)

书法雅与俗的表现(书法的熟与)(5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