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长江溯源(科普成果霞客在)

徐霞客从万历三十六年(1608),22岁正式出游,他在祖国的锦绣大地上行走了一生。但他不是山水中走马观花的过客,他更是大地画卷上的探索者。数十年的旅程,让他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他的视角。

学者通常把徐霞客的探险考察生活分为两个部分。两部分以明崇祯九年为界,崇祯九年之前,徐霞客的身份主要是旅行者和探险者。宁海首游时,他意气扬扬,写下“山光物态,皆有喜意”这样的文字。这期间,他游历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市,深入了许多名山大川,记录了游历过程,但所写的十七篇游记仅占《徐霞客游记》卷数的十分之一。

崇祯九年以后,已届天命之年的徐霞客开始了历时四年的西南之旅。一路走来,他几经生死,历尽沧桑,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市井百态,社会动荡。当初的潇洒少年郎,已经变成一个沉稳务实的学者,一个严谨细致的考察者。这种变化虽不露痕迹但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徐霞客日记》中。尤其是徐霞客深感“老病将至”,心态苍凉,支撑他的更多的是考察山水的使命感,所以他关注的重点也不断变化。他更多地偏向对山水地理地质、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景色纵使如画,徐霞客依旧得见画内真意。这时的他不仅是一位旅行者和探险家,更是一位地理学家。令人惊喜的是,徐霞客在科学考察上也取得丰硕成果。

一、丰富的科考内容

徐霞客漫游途中,细心观察,处处留意,热情思考。他的考察对象极其丰富,从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各地动植物的比较,再到各地民俗风情的记录,徐霞客都一一写入游记。

徐霞客在浙江停留二十九天,期间行程记录为《浙游日记》。如果翻开《浙游日记》,可以发现在此前的日记中,多为观光游览描述性的文字,而真正的地理考察,金华山算得上是第一站。徐霞客用三天的时间探索金华北山,记录下的字数却超过整篇《游浙日记》的一半(在《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中,《浙游日记》不足万字,金华兰溪两地占了近5200字,其中金华山着墨4400多字),考察的内容甚至不亚于历代金华方志,包括其山川地貌、溪流走向、聚落程度以及风土人情。其“万里遐征”的最大成果——对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就是从金华开始的。

据《浙游日记》记载,他“又东上苏坊岭,岭颇平,阛闠夹之。东下为四牌坊,自苏坊至此,街肆颇盛,南去即郡治矣。”徐霞客对这一带的描述虽着墨不多,但信息容量却非常丰富。古代以街坊划市,苏坊、四牌坊等古地名就包含了这些地理信息。四牌楼一带明代就已是街铺林立,商贾云集、经贸繁华。徐霞客来到街市,“与王敬川同入歙人面肆,面甚佳,因一人兼两人馔。”,可见徽商在此落户,而且手艺精湛。

当然,徐霞客的金华之行,所费功夫最多的是对金华山自然地理的考察研究。他用地理学家的眼光审视了北山三洞典型的岩溶地貌,对金华山山系水脉及金华、兰溪的8个溶洞进行了详尽考察,金华山水的层次脉络第一次被梳理得清清楚楚。

霞客长江溯源(科普成果霞客在)(1)

霞客古道 (网络图片 侵删)

他认为金华的山水互为表里。《浙游日记》记载“则石峡如门,水从中出,门上更得平壑,则所称西玉壶矣。闻其东尚有东玉壶,皆山头出水之壑。西玉壶之水,南下者由棋盘石而潜溢于三洞,北下者从里水源而出兰溪之北;东玉壶之水,南下者由赤松宫而出金华,东下者出义乌,北下者出浦江,盖亦一郡分流之脊云。玉壶昔又名盘泉,分耸于上者,今又称为三望尖,文之者为金星峰,总之所谓北山也。

盖北山自玉壶西来,中支至此而尽,后复生一支,西走兰溪。后支之层分而南者,一环而为龙洞坞,再环而为讲堂坞,三环而为玲珑岩坞,而金华之界,于是乎尽。玲珑岩之西,又环而为钮坑,则兰溪之东界矣;再环而为白坑,三环而为水源洞,而崇崖巨壑,亦于是乎尽。后支层绕中支,中支西尽,颓然下坠 ……中支既尽,南下之脉复再起而为白望山,东与杨家山骈列于北山之前,而为鹿田门户者也。”在这样的表述里,徐霞客就像是仙人一样,立在空中,俯瞰金华山水,金华山水像是被揭开了面纱的姑娘,展示着精致的妆容。

霞客长江溯源(科普成果霞客在)(2)

石梁飞瀑(网络图片 侵删)

在天台山,除了欣赏天台山绰约景致,徐霞客还在用地理学家的眼光打量着这座山“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高寒所勒耳”——他在思考;“万年山为天台西境,正与天封相对,石梁当其中……登察岭、岭甚高、与华顶分南北界”——他在分析;“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他在记录。两篇《游天台山日记》涉及植物、气候、山形,不仅凝聚着作者的深情,更是科学探路者的心血。

在桐庐,徐霞客在十月初五、初六两天,沿着富春江110公里最秀美的一段,或徒步,或乘船,经分水、富春两江,游历考察了今桐庐县(明代於潜、分水、桐庐三县),2天之内,他记述了马岭、兑口桥、东门码头、滩头等20多个地方,写下了603字的考察记录。他笔下的桐庐少了仙气诗意,多了人间烟火气息。但,他对桐庐的详细考察和记述,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经济文化状态,这对后世有极强的科学意义。例如,他在《游记》中写道:“下马岭,南二里为内楮村坞,又一里为外楮村坞,从此向南,家家以楮为业。”楮树,原为构树,树高大,叶似桑,多涩毛,皮可造纸,故纸亦称楮。当地人也以造纸为业。徐霞客走进村落观察了造纸业,关注经济发展,这是一般游记中难以见到的。

徐霞客行万里路,记下的笔记内容丰富,涵盖他所经历的行程,路上的故事,沿途的风土人情,为后学者全方位展示了彼时的自认风景和人文环境,可谓微型的社会百科,有巨大的科学、社会学研究价值。

二、严谨的治学态度

古人游记大多散漫零碎,往往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但科学性往往不强。中国文人骨子里的清高和浪漫,让他们的笔墨往往呈现出夸张而奇特的色彩,缺乏具体而详实的描述。你很难根据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的诗文去了解天姥山,更不可能知道天姥山的山水谱系。而徐霞客却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潇洒的文笔为我们留下了科学瑰宝。

在天姥山,徐霞客一改往日才华横溢的文笔,用简洁而又严谨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行踪。而这不足200字记述却科学地考证了天姥山的水系,为后人考察和研究天姥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天姥山的山山水水就像一幅工笔画展现在他面前。他在《游记》中写道:“又正西有关岭、王渡诸溪,余履亦未经,从此再北有会墅岭诸流,亦正西之水,西北注于新昌;再北有福溪、罗木溪,皆出天台阴,而西为新昌大溪,亦余履未经者矣。” 考察之后再进行总结记述,这让《徐霞客游记》少了些许浪漫文人的梦幻,多了些科考学者的严谨。更难得的是,凡足迹未经的地方,不做臆测,这种实考精神,更是身为地理学家的宝贵品质。

霞客长江溯源(科普成果霞客在)(3)

严州古城(网络图片 侵删)

在桐庐,桐庐的清丽山水并没能遮蔽住霞客的心,在饱览山水的同时,他仍旧留意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这些记录中,展现出令人惊讶的精准度。例如,《游记》中记载了桐庐的19处地名,分别是:马岭、应渚埠、分水、内楮村坞、外楮村坞、兑口桥、板桥、保安坪、玉涧桥(又名排石)、唐家拱、桐庐、麻汊埠、头铺、焦山、旧县、滩上、清私口、七里笼和严矶。这19处地名除了应(印)渚埠、清私(渚)口、七里笼(泷)三处和今天用字不同,“头铺”应为“浦头”外,其余地名与《桐庐县地名志》记载相同。要知道,彼时可没有推广普通话,徐霞客只能在村民乡妇的方言土语中去求证。

此外,六百零三字的桐庐记游,文笔虽不优美,但对桐庐水文、山川、道路的记载十分详细、精准;对地势地貌的描写形象、准确。“南二里,上马岭,约里许达其巅”,短短的几个字,把自己攀登马岭所走的路程、方位、路的陡峭描写得清清楚楚。又如“下马岭,南二里为内楮村坞,又一里为外楮村坞”;“随山坞西南七里,过兑口桥,岐分南北,北达于潜可四十里,南抵应渚埠十八里”;“八里,过板桥”;“下舟东南行十里,为分水县”等等,把每一地理位置的空间距离记载得明明白白。

在他所经之地的水文记载上也具体翔实。如“岭以北属新城,水亦出新城”;“水由应渚埠出分水县”;“桥下水自西坞来,与前水合”;“于潜水固不敌昌化”;“会于应渚,而水势始大”等等。对山势描写尽管惜字如金,但形象生动。如对马岭只用了一个“巅”字,走过玉涧桥后“山始大开”,到达分水则其西“山势豁达”,让山区峡谷的地形地貌一目了然。同时,徐霞客十分关心当地经济生活的状况,关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特殊物产——楮,展现了地理学家和科考家严谨务实的风采。

徐霞客就是这样,边走,边看。边思考,边记录。求真务实,科学严谨,传世的不仅是他的《徐霞客游记》,更是那学者风范,严谨作风。

三、丰硕的科考成果

徐霞客被称为“一代游圣”,这是褒奖,但,这也遮盖了徐霞客作为地理学者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古人善游者多矣,从谢安到李白,从郦道元到李时珍,他们或只注重山水之趣,或各有兴趣所在,但对地理风貌和地质结构上进行深入探究思考,取得世人瞩目成就的只有徐霞客一人。

霞客长江溯源(科普成果霞客在)(4)

双龙洞(网络图片 侵删)

在金华,他是游客,亦是山水的测绘员。他通过细致考察,严谨论证,第一次分析了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点。徐霞客在当地僧人和居民的指引下寻幽探奇,对金华、兰溪的地质地貌作了系统考察,他将山水沟壑装进心胸,形成了对地形地貌的整体观察。他认为此八洞同根同源,互为表里,山水相和,阴阳相接。

这个论断,明确了金华山系属于喀斯特(按中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地理名词》,喀斯特又称岩溶)地貌。同时,他在《游记》中对溶洞的特征、类型及成因,详细的考察和科学的记述。他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机械侵蚀造成,钟乳石是含钙质的水滴蒸发后逐渐凝聚而成等。这样的研究比欧洲早250余年。这是他西行之旅的最大成就,也是他跻身世界大旅行家、地理学家之列的重要原因。

除了喀斯特地貌,徐霞客还记录了丹霞地貌。赤城山,因其山赤,石屏列如城而得名,《游记》中记载:“初八日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这很好解释了赤城山名的由来。而徐霞客登上赤城山,见到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赤城山云雾缭绕山腰,霞光笼罩,光彩夺目,便提出了丹霞地貌这个概念,赤城山也是天台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观。

霞客长江溯源(科普成果霞客在)(5)

天姥山(网络图片 侵删)

在天姥山,在揽天姥之胜的同时,徐霞客还考山水之源。他全面详细考察了天台山包括天姥山的山脉水系,并作了详实的总结和描述,对日后科学界定天台山包括天姥山水流的分合,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千古奇人,一代游圣徐霞客,在交通状况落后,缺乏测绘仪器的简陋条件下,或骑马,或步行,或乘舟,游历了浙江大地的山山水水。他凭借对浙江山水的满腔热爱和严谨的科考精神,丈量大地,细究物理,取得了地理地质研究的巨大成果,留给后世人一座精神的宝库。山水有真意,霞客考浙里,山水依旧,承载着霞客精神世代传承。

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22KPW04YB

课题名称:霞客带你游“浙”里

负责人:李维云

推荐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