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考点】
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征。
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失望情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德国古典
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从浪漫手法到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学
发展过程。)
二、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
第四,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表现在: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三、浪漫主义的人文观念(结合导论部分)
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实际上是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的新发展,是19世纪人道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形态,具体地讲,它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本意识———尤其是世俗人本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形态的再现。人文主义的人本意识强调人智对神智的反抗和人的原欲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的个性自由强调人的自然天性和自由情感对包括封建专制和道德、科学理性、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现存制度在内的人类文明的反抗。前者的核心是人性对宗教文明的反抗;后者的核心是人性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反抗,是对近代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人的异化现象的第一次深刻而全面的反思。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当时“自由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来临的反应。浪漫主义所讲的“人性”,其侧重面不是人文主义所讲的“人智”,而是“原欲”;不是古典主义“我思故我在”式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王权意志、公民责任,而是个人情感与欲望;也不是启蒙主义的“自然法则”和“社会道德律令”,而是被文明所压抑着的人的自然欲求和生命意识。浪漫
主义文学中的人文观念已经表现出对欧洲近代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叛精神,尽管这种反叛还不至于使它完全脱离理性主义文化传统,但这种反叛精神与后来“重估一切价值”的现代式反传统思想,在文化内质上具有同一性和血缘关系;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的深层,包含了释放人的非 理性内容的潜在欲望,因而具有非理性色彩。所以,浪漫主义文学中蕴含了20世纪现代主义的文化基因,这也正是现代主义又被称为“新浪漫主义”的重要原因。
四、基础概念
1.浪漫主义文学:是出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股文学思潮。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一方面刺激了人的精神个性觉醒,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对现实产生失望,在这个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思想界出现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哲学家康德、费希特等对“自我”的关注。在这个大背景上,出现一大批作家、诗人,他们打破了传统古典主义的束缚,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歌颂大自然,喜欢异国情调,在诗歌、小说、戏剧各领域均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代表作家有雨果、拜论、普希金等。
2.“湖畔派”诗人:是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有共同的政治态度和文学主张,都曾居住在英国西北部昆布兰湖区,因此被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早年都欢迎法国大革命,但当雅各宾专政时期,则由对革命感到恐惧转为不满或反对革命与民主运动,用户英国统治者内外保守的反动政策。他们反对文学的社会作用,逃避现实斗争,憎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创作出歌颂大自然、
美化中世纪封建农村生活的诗篇,以此抵制资本主义现实。他们的诗作思想内容消极保守,充满神秘色彩,但语言优美,考究韵律,艺术成就较高。
3.世纪病:出现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或者在拿破仑时代长大,仰慕父辈的战绩与辉煌,但王权和神气权的恢复使他们失去信仰,无所追求,在厌倦和无聊中打发日子;或者生性孤僻,内向,忧郁,与现实环境格格不入,在孤独的漂泊中消磨生命。他们都是些富有才华的人,但悲观望,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他们代表了一代青年人的精神状态。有名的有版复多布里昂笔下的勒内,缪塞笔下的阿克达夫等。
耶拿派
4.“耶拿派”: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派别,它以创办于耶拿的文艺刊物《雅典娜神庙》为阵地,因此称“耶拿派”。它的代表人物有奥古斯特·施莱格尔和弗里德利希·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耶拿派”反对古典主义理论,提出个性解放的要求,强调创作自由,反对传统束缚。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诺瓦利斯歌颂黑夜与死亡的《夜的颂歌》就是一例。
5.东方叙事诗:拜伦创作中由《异教徒》、《阿比多斯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娜》组成的抒情诗的总称,它们以南欧和东方为背景,描写了一些孤独、高傲的叛逆英雄,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6.《欧那尼》决战:指法国浪漫派和古典派的一场短兵相接的斗争。1830年,雨果在巴黎上滨了浪漫剧《欧那尼》。此剧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全作情节曲折离奇,时间地点随意转换,因而遭到了古典派的顽强抵抗。他们与浪漫派在剧场里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抗争,最后被迫退出历史舞台。
7.美丑对照原则:“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创作与审美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大自然中美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恶善并存,黑暗光明相共”。因此,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强烈的美丑对照,美丑并列,可以通过否定丑达到对美的肯定,就可以使艺术取得更好的效果。
8.海德堡浪漫派: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功绩: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9.维特热: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后,轰动一时,许多不满现实的青年狂热地欢迎这部作品,不少人刻意摹仿维特的服饰穿戴,甚至学维特而自杀,一时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
10.黄金国:伏尔泰《老实人》中的理想国度。此国处在南美的崇山峻岭之中,政通人和,民风淳朴,丰衣足食,科学昌明,视黄金、白玉为泥土,乃伏尔泰心目中的理想王国。
二:德、英、法、美四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和不同主题与风格。
德国:精神病院,颓废,唯心主义思想和宗教色彩。(死亡颂歌、分裂的自我、神秘、恐怖、童话)
英国:一代崇尚自然、愤世嫉俗、乡村,湖畔。二代现实叛逆,批判、自我。
法国:政治色彩。世纪病、人道主义。
美国:个性自由、精神解放。民主精神、创新意识。
三:《抒情歌谣集》序言的美学观点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第一,是关于诗歌的题材问题。华兹华斯认为,“题材的确非常重要”。在这方面,他要求突破古典主义的“规范”,把审美对象从宫廷转向民间,从城市转向山乡湖畔。日常生活的事件和情节”第二,是关于诗歌的语言问题。华兹华斯主张,诗应该“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第三,是关于诗的本质问题。他为诗下的定义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的目的在于真理诗以真与善为目的,但却是通过美来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后,华兹华斯在《序言》中还对诗人的特殊才能作了解释。诗人比一般人更具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拜伦式英雄”、拜伦现象、《唐璜》
1.“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2.东方故事诗(东方叙事诗):拜伦创作中由《异教徒》、《阿比多斯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娜》组成的抒情诗的总称,它们以南欧和东方为背景,描写了一些孤独、高
傲的叛逆英雄,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3.拜伦现象: 是19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是贵族资产阶级及其观念模式的反叛者。无庸置疑,这反叛包含着巨大的社会进步性,代表了倍受阻遏的历史潮流的激进。拜伦的叛逆性格决定了他在思想上是现存制度的反对者。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因此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矛盾的个性。他体现了那个不朽时代的激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他那普罗米修斯式的孤独的反抗意志,在上个世纪欧洲人的精神生活中非同凡响,以致改变着“社会结构、价值判断标准及文化面貌。”(罗素《西方哲学史》)但拜伦是矛盾的。这个独立不羁的天才,有博大的政治家的胸襟和哲人的才智。他的气质敏感而暴烈,感情深沉而细腻。但他也是个放浪形骸的公子、虚荣傲岸的爵爷和孤高悒郁的自我主义者。
4.拜伦的创作风格:拜伦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其名言“诗的本身即是热情”可谓他诗美学的核心。拜伦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他把讽刺、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更是他独特才能的突出表现,令人叫绝的讽刺特色是其一个重要方面。
5.《唐璜》:在拜伦所塑造的一系列典型形象中,唐璜是个完全崭新的性格,或者说不属于“拜伦式英雄”:很少哈洛尔德的忧郁孤独,亦无曼弗雷德的愤世嫉俗,更见不出该隐那种叱咤风云的叛逆反抗。他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绝少虚伪做作;对恋人总是倾心相与,并不朝三暮四,倒常常是被迫分离,依依难舍。他不怯懦,关键时刻还能表现出英雄气概。当海上遇险,饥饿使人生吃同类时,他宁死不干这野蛮行为;在苏丹王妃求欢的咄咄进逼下亦能神态自若;战场上,别人退却他则前进;在英吉利的荒道只身把强人打翻……然而他缺乏坚定信念,又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故易于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这使他也做出一些越轨行为和蠢事。
此外,他与传说中的唐璜亦非完全绝缘,例如喜好女色、玩世不恭等,还能见出其原始性格的痕迹。作者认为,其荒唐不过是人类本性的自然流露。可见这是个芸芸众生式的人物。从客观上看,此典型为诗人对人性的理性分析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因为其性格的二重性再好不过地体现了现实世界里生活的多样性和道德的复杂性。
五:雨果《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点、《悲惨世界》的内涵和艺术 成就。
一、雨果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对照原则:这是雨果小说艺术上最显著的一个特色。他在《查伦威尔序言》里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藏在崇高的后面,恶与善共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在他的小说中,环境与环境对照,人物与人物对照,事件与事件对照。我们以人物对照为例。人物的对照在《巴黎圣母院》中表现十分突出。在《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是个内在美与外在美完美统一的一个理想化人物。围绕着她,其他几位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先是爱斯梅拉达与卡西莫多的对比(奇丑与奇美)。虽然他们二人心灵都很美,但外形的反差太大了。如果让爱斯梅拉达为了心灵美去真心爱上卡西莫多,不仅不真实,所有的人都不会接受的。所以作者只有让他们死后灵魂结合,这样还比较凄美一些。 2.卡西莫多———弗比斯(外在丑、美———内在美、丑)前者对爱斯梅拉达是无私的爱,而后者只是为了玩弄她。 3.爱斯梅拉达———弗比斯(外在美、美———内在美、丑) 4.卡西莫多———孚罗洛(外在恶、善———内在善、恶) 5.爱斯梅拉达———孚罗洛(真、善、美———假、丑、恶)他对爱斯梅拉达没有爱情,只有占有欲,得不到就毁坏她。
(二)离奇与真实相结合。读雨果的小说,我们感到情节十分离奇,但是并不失真。他巧妙地将戏剧的剪裁方法运用于小说的情节安排上(刚才我讲故事时大家注意到了,当一个场景的故事发展到一个关口,会切换到另一场景。通过这种场景的切换,使故事引人入胜,跌宕起伏),而且情节发展非常奇特,运用一些巧合,如甘果瓦要被绞死时,爱斯梅拉达救了他,充分体现她的善良。而当她要被绞死 时,卡西莫多救了她。正当珂赛特提不上水时,冉阿让到来伸出一只大手。这只大手不仅提上了一桶水,更是把她拉向另一条人生命运之途。当割风爷爷快被压死时,马德兰救了他。正当他们走投无路时,割风爷爷又救了他们。这种表面上巧合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道主义的力量。但是每个巧合又是那么合情合理,丝毫不给人以牵强之感。
(三)语言热情高昂。这一特点即使我们不懂法语,翻译作品依然能感受到。这使他的作品显然十分有文化的厚实感。
二、以《悲惨世界》为例,分析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如: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 “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2.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5.人道主义的局限性: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三、论述《悲惨世界》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现实主义:冉阿让被迫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浪漫主义: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2.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冉阿让攀上横杆救水手而自己却落入海中;抱着柯塞特被警察追得翻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个人恰恰是他曾救过的割风爷爷等情节都是离奇的。
3.政论性。
4.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四、《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其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环境描写色彩鲜明,人物形象极富夸张,时代背景色彩浓烈,心理刻画细腻传神。作者多方面运用了美丑对照方法,既有外貌美丑对照,也有内心善恶的对照。此外,下层和上层两个社会,两个王朝和两个国王,两个法庭和两种审判,都有美丑对照的意义。
六:《草叶集》和《白鲸》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一、《草叶集》象征意义和主题:惠特曼有意选择了“草叶”这一既简单又复杂的意象作为他的诗集的总名。草叶来自新大陆的泥土和空气,由充满希望的绿色材料组成,它是诗人“意向的旗帜”。草叶是生命力的象征,不论高山平地,不论地方宽窄,它都能扎根、生长。草叶又是发展的象征,它自发性地生长、繁殖,不需要人们的照料、栽培。《草叶集》本身就是自发性生长的一个极好的例子。最后,草叶又是民主的象征。民主的理想和草叶的意象是合二为一的。在诗人眼中,遍布新大陆的草叶与星球的运行同样重要、同样神圣;正如在社会生活中,黑人与白人、男人与女人、总统与平民没有高下、卑贱之分一样。《草叶集》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思想十分丰富、庞杂,但其基本的主题可大致归结为:自我、创造和民主。
二、《白鲸》的象征意义和主题
《白鲸》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或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和阐释。第一个层次,从一般社会意义来分析和理解,这部小说通过“佩阔德号”捕鲸船出航捕鲸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血腥来源,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反映了捕鲸工人危险而又艰苦的生活,歌颂了工人们机智、勇敢、互相支援等高贵品德。
《白鲸》的第二个层面的意义是它的特殊的宗教意义。麦尔维尔生长于加尔文教的环境里。加尔文教强调宿命论,强调“原罪”,人类只有通过上帝的慈悲,而不是人本身的力量,才能得到拯救。“人人心中都有恶”,罪恶根深蒂固,与人类社会共存。这便是加尔文教的“恶”及“原罪”的观念。在麦尔维尔的小说中,白鲸就象征着“恶”与“原罪”,“佩阔德号”的远航象征着人生的漫漫旅途。
《白鲸》的第三个层面的意义是它的复杂的象征意义小说的这种复杂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白鲸“莫比·狄克”和船长亚哈这两个形象身上。莫比·狄克是一条带有传奇色彩的白色巨鲸,“白鲸”在这里成了一种超然的、对人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进而它又被理解为世间一切“恶”的化身,最后它甚至就等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白鲸是作者对资本主义强大的生产力既感到不可理解,又感到恐惧不安的心理的真实反映。但是,白鲸同时又是上帝神力的象征,是正义的化身,或者说,它就是大自然本身。它既代表着高洁安宁,又象征着恐怖邪恶,或者它干脆就是矛盾冲突的化身。船长亚哈的性格是多重的、矛盾的,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也是复杂的、朦胧的、难以把握的。在他身上善与恶并存,美与丑相共。他既是害人者又是受害者。自私的复仇者,勇敢而孤独的反抗者,善恶一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