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家修行的最高境界(道教不出家在家能修道吗)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家人大多是被人情世故所缠、大小事务所累,烦恼丛生,身不定、心不静,时有忿忿之心,每日里为生计奔波劳碌。或执著于名利,或被情困,或被色迷,因为有私心杂念而烦恼不断,使之不能悟。纵有一时求道之心,皆因道心不坚,不能持之以恒,半途而退。
所以,在家修行也有不利的一面,相对的来说出家后就能勉却了许多俗事的牵缠。不论是在家修行,还是出家修道,如有向道之真心,死与生不可动摇,金钱美色不能够移志,定能修成。蠢动含灵,飞行异类都能修道,何况是做为万物之灵的人呢。欲修大道者,应该先炼心性,人行为的好坏全在于心性。“心”为外境所转,亦可造罪恶,亦可做功德,全在于一念之间。
做善事者享人天之福报,行恶者必遭灾难病厄;欲脱轮回之苦,不受种种磨难的煎熬,必须认识金钱名利,恩怨是非皆是虚幻,一切有形物质皆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来斗去到头是一场空,江山几易其主,世事多变不实,天下之事如是演戏;谁若能在有朝一日看到这些,就算是自在之人。
修道之人,要随缘度日,入乡随俗,随遇而安,重在修炼内心使内心的精气神合而为一,保持外化而内不化,内心有个坚定不移的道心,永恒的信念,而外在比较随和,不固执、不计较得与失,荣与辱。也不必完全效仿古人,隐居山洞;古时人烟稀少,地大物博;今之人多地少,到处都有人,哪里都不清净,修行者要看清形势,调整心态,与时代相适应。
祖师云:“大隐隐于尘市,小隐隐于山”也就是说,真正能够在闹市中遮藏锋芒,混其光,同其尘,来修炼自己的德性,为大隐。只身单独隐居深山,清静而静心修炼,称之为小隐。
如果心有所执,身有所缠,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都不自在。只要自己的内心与外在社会环境有个很好的沟通,调整思想,有客观现实的思路做为修行的基本方向,不论是居住在城市人多处也照样可以修行,心不静的话到山里也住不长,稍有不顺就会前功尽弃。
《道德经》中对世人心智开明的大小、智慧和心态对自然认识与接受能力的多少共分为三类人,即上士、中士、下士。
第一种人,有的是智慧高,有的是道缘深,有的福禄重的人就称之为“上士”。
上士闻“道”闻而即行,而且能够身体力行。对任何事情能够提得起,放得下。他们能以悲天悯人,见到众人有疾苦,世事危脆,立即萌发大慈大悲的心,拯救世界众生于水火之中。即便使跋山涉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就被后世人们称之为圣贤。
第二种人是:有的道缘浅薄、有的智慧一般,有的福浅禄薄,这样的人就是“中士”。
中士闻“道”而生疑惑,他们本来就对世间一些玄妙认识不清,看得粗略,因为还有一点文化,就自谓聪明。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观看待事物。
他们有时也厌世嫉俗,有的是怀才不遇,有的是对生活消极悲观;对生命抱有无可奈何的态度,变得我行我素,抑愤压抑,想过隐遁生活,这样的人闻听了世间还有“道”,虽然一时喜欢,但不能够持久,时间一久就会退志,有时是半信半疑,说是修道而无所成就。有的干脆说:“哪里来的神仙,你信吗?那都是过去人编的神话。
第三种人是:或者文化很高、或者是技术好,或者是科研、或者是考古,这些人虽然是学问好、有文凭,只是命中福禄比较厚,思想极端化,而道缘浅,执著自己的偏见,根本就不相信世间还有“大道”,闻听之后,不但不信,而且心生耻笑,认为是迷信。另有一些道缘极浅之人,智慧底下,福薄命浅,心性顽劣,见钱眼开,自私自利,这样的人就叫“下士”。
下士闻“道”后哈哈大笑,根本不相信有道的存在。自己糊涂愚昧,心智不开,反而笑他人愚痴,他们这样的人人性低劣,贪得无厌。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任何事情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虚荣心极强,终日烦恼伴随。
活着的时候什么都难以舍弃,样样放不下,有的临终眼睛都不闭上,有许多的遗憾,几分的不甘心。苦啊苦,实在可怜。
综上而知,无论是上、中、下这三种人士,不论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域、哪个工作单位,只要当下醒悟,有一丝的忏悔,发一分的善心,有一分的向道之心,就会得到“道”的眷顾和默佑。
上士、中士、下士都可学道,《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说:“上士修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修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