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瘦竹一竿书正气(风流儒雅亦吾师)
作者:鲁家用
今年五一小长假第三天,有幸陪侍荀德麟先生赴传入《清史稿》的清代古文大家、诗人鲁一同先生故里涟水方渡前鲁庄访学,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录制江淮地区的传统诗词吟诵。此前,荀先生曾多次向我谈及鲁一同先生的诗文、学术造诣以及友朋交游状况等,深知荀先生对鲁一同极为服膺,颇有才人异代而相知相感之慨,我想这也正是荀先生此行的内在动力。荀先生不仅录制了吟诵视频,还考察了鲁一同的居住地村落概况,与鲁氏后裔共话鲁一同的生平事迹,可谓感慨良深。不数日,即收到荀先生发来的这首七古长篇《兰岑先生故里行》,汪洋恣肆,雄奇排奡,不独词采高华,犹见匠心独运,而叙事委实如重历其境。三复鸿篇,抚掌击节,犹觉意仍未尽。转念佳作讵能私享,于是乎,不揣谫陋,稍事解读,献诸同道。
七言古体转韵自如,可极言事铺排之能事,故七古是纪行诗之最佳体。开篇即大笔歌颂兰岑是淮楚之地孕育的灵英,其道义高峻卓杰,诗文宏阔雄苍,如东坡之再生,因仰慕其拔俗不羁之才华而夜读其诗文,忽觉梦见先生回里第。恍惚间,先生欲在故里接待诗人,于是荀先生便约上朋党,驱车前往谒见。
不辞辛苦,从淮阴驱车百余里至方渡前鲁庄。在这春末夏初之际,见到涟东村野涌动着广袤的绿色麦浪,犹如跟随车道同步转折的一幅幅画卷。这里曾经是东濒大海的穷乡僻壤之地,鲁一同三姐鲁兰仙描写所居之地的诗中有“海云翻大壑”之句,鲁一同亦别号“海上人”,而现在都是一排排“海上”小楼,犹如海屋仙居。主人见到诗人一行的到来,高兴至极,盛情款待。这里是鲁氏族居之地,自鲁一同的曾祖父迁居于此,绵延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了,而“耕读两行”之古风仍然浓厚。七十多岁的老人现在还能用私塾古调吟诵诗词,更不用说那位99岁的老人了。他们所吟诵的诗词都是切合农民身份的古诗,如《悯农》《蚕妇》《农家》等,声情中隐隐含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样的哀痛。这样的诗礼传家之族在近百年的社会鼎革大浪中,可以说历尽挫折,鲁一同的后代四海飘零,有一支在无法维持生计的情况下,投奔故籍,方才安身。
在录制完吟诵视频之后,荀先生在鲁氏族人的向导下,考察了鲁一同的祖居地。屋基前有一方呈元宝形四周环柳的池塘,静静地守护着村庄,对着这方碧影依依的池塘,诗人感慨道:这里一定是鲁一同童年时经常游玩之处吧。村头蹲立着一盘祖祖代代使用的石碾,神童意识到这盘石碾只能给他带来温饱,而内心深处读书报国的远大志向驱使着他,要走出这个年年遭受黄水灾害的僻壤之地。村头还遗存有一段南抵府城淮安、北达淮北古盐场的交通古道,鲁一同读书、游学、赶考等外出时,一定都是踏着这条古道而远行的。他那首著名的纪实诗《小车辚辚》或许就是见到奔波于这条古道上的逃荒者所发出的哀号而触动灵感写成的。古道旁又见有一簇簇茂盛的艾草,伫立于坡坂,遥想当时逃难者翘首斗大安东荒城时的悲惨场景,这艾草恐怕是保不了他们的平安的。这种惨状横亘于康、乾、嘉、道时期,鲁一同在《安东岁灾记叙》和《荒年谣》诗中记述得如此真切。
村头石碾
接下来,诗人开始议论。鲁一同生于清王朝走入衰败之际,家愁国恨,时刻萦绕于一身,以至鬓发早霜,贫病交加。其姐鲁兰仙在《和兰岑<客中感怀>》一诗中安慰他说“思亲况是兼忧国,知道愁多鬓亦斑”,可见其一生苦郁不堪。鲁一同虽身负大才,以经世致用为读书目的,然而一生襟抱未开,只能以著述终老。他的针砭时事之作如《胥吏论》五篇等都是极具卓识、直击要害的千古名篇,《檄凤颍淮徐滁泗宿海八府州属文》《癸丑十一月与吴中翰论时势书》《乙卯四月复戴孝廉书》《乙卯六月复戴孝廉第二书》等擘画时势之雄文,都堪称军事巨作,他的雄才大略得到林则徐、曾国藩等当时海内巨公的高度赏识。他的学识泛滥无涯涘,除了长于史例,还旁及诸子百家之言,禽鱼草木之变。在咸丰年间,曾先后受聘修纂《邳州志》《清河县志》,法度谨严,独创新格,被梁启超等人称为“志家法程”。
最后一段八句,由彼及此,诗人联想到了自己,觉得很幸运与兰岑同乡,但是“萧条异代不同时”,虽然兰岑未能亲眼见到“我”这样的后学,但在神交思古时,也不会不待见“我”吧?实际这里诗人是反说而已,其实内心想表达的是,如果能与兰岑先生同时代,兰岑见到“我”这样的后学,一定会青眼相加的。这里与开头的夜梦兰岑先生回故里接见“我”遥相呼应。接着荀先生便回顾了自己的学术生平:从工作起至今40年时间,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地方史志的研究和编修工作,硕果累累,著作等身,却惭愧不如兰岑先生的著作那样精致典型,这当然也是诗人的自谦语,其实也是一种正话反说的委婉语。荀先生这样的高才博学,是淮楚地区撼动不了的文史学术权威,承担着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任,曾花了10年时间系统整理淮安地区自古以来的诗词歌赋,编成煌煌七巨册《淮安诗征》,成为书馆藏室的镇馆之物。若兰岑先生灵魄有知,一定为家乡的翻天覆地之巨变而惊讶而欣忭。
老杜于宋玉之“风流儒雅亦吾师”,温庭筠于陈琳之“词客有灵应识我”,皆才人异代而相惜者,盖并世知音难觅之故也,荀先生之于鲁一同,何不亦然哉?
全诗叙议结合,有彼有此,由古及今,首尾呼应,针线绵密,洵称七古佳篇。
村头古道
作者简介
鲁家用,涟水人,爱好地方文史、传统诗词,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淮安市诗词协会常务理事。
往期作品荐读:
【皖赣吟草】或歌或啸动天庭
【生活】一副婚联结诗缘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本公号唯一投稿邮箱
haqjprj@163.com
【不再接受个人微信投稿】
征稿要求:
1.散文、微小说1200字以上;诗歌成组,现代诗每组不少于五首,格律诗不少于十首。投稿时请附个人百字以内简介和照片1张。(简介字数太多请自行删减)2.投稿请自己校对好,不要有错别字,小编不负责校对;
投稿务必3. 原创且且未在其他公号发表过,二者缺一不可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