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商丘的成语(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一齐众楚”原意是一个齐国人教一个楚国的孩子说齐国话时,众多说楚国话的楚国人在旁喧扰这是《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一个典故这一成语形容由于环境的干扰,做事难以取得成绩,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起源于商丘的成语?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起源于商丘的成语(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

起源于商丘的成语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

“一齐众楚”原意是一个齐国人教一个楚国的孩子说齐国话时,众多说楚国话的楚国人在旁喧扰。这是《孟子·滕文公下》中的一个典故。这一成语形容由于环境的干扰,做事难以取得成绩。

战国末期,孟子主张仁政,在齐国向国君建议实行仁政,齐王不听。孟子心中不快;听说宋国要实行仁政,于是便离开齐国到宋国来。孟子认为实行仁政的诸侯国能“王天下”,想帮助宋国“王天下”。

《宋策》和《韩非·说林下》中都记载,宋康王偃即位时年幼,由大尹和太后主政。钱穆和杨宽两位国学大师考证,当时宋偃还是个孩子。杨宽先生说:“然其时王偃在位已十年,或始立仅逾十龄,或尚不足,则至此才弱冠,犹少主也。”“《世家》:‘剔成四十一年,弟偃攻袭剔成而自立。’偃之立时尚少,故乃太后大尹主政,岂为弑兄自立之主哉?盖前史及王偃事多诬。”孟子来宋国时,因为宋国国君宋偃还是个孩子,宋国的执政大臣戴不胜代表宋国接见了他。在戴不胜与孟子交谈时,谈到了宋国国君宋偃。

因为当时宋偃还是个孩子,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孟子谓戴不胜曰:‘子(你)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教)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喧哗,扰乱)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国的街里名)之间数年,虽日挞(打,责打)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这一记载是说: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向善吗?我明白告诉你吧。比如说,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你说,是找齐国的人来教他好呢?还是找楚国的人来教他好?” 戴不胜说:“当然是找齐国人来教他好。”孟子说:“对呀。但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说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在齐国的某个街市,比方说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了。你说你们国家的薛居州是个贤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对你们年幼的国君会有帮助。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贤人,那么,你们的君王和谁去做坏事呢?相反,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的贤人,那么,你们的君王又和谁去做好事呢?单单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影响到什么样呢?”

由于孟子说“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后来“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就被简化为“一齐众楚”和“一傅众咻”两个成语,意思都是一人施教时,众人在旁喧扰。形容由于环境的干扰,做事难以取得成绩。

孟子向戴不胜说这番话,本意是在政治方面,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说明周围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从而说明当政治国的国君应仔细考查自己身边的人,选择贤人做自己的亲信。道理很简单,如果国君周围的人多是贤人,国君就会受他们良好道德的感染,正像墨子在《所染》中说的一样,国君就会向善做好事。否则,国君周围的人多是坏人,就会对国君有坏的感染,国君也就很难成为圣明的国君了。《大戴礼记·曾子制言》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也正是这个道理。“昔孟母”之所以“择邻处”,三迁住处,就是为了找一个周围环境好一点的地方以利于她的儿子孟珂接受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因此,孟子对语言口耳之学环境至关重要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向戴不胜说的这番话入情入理,令人信服。

例句:“绝学之余,求道者少;一齐众楚,最易摇夺,自非豪杰,鲜有卓然不变者。” (明代王守仁《与辰中诸生书》) (595)

本文来自【商丘日报-商丘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