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最好的农业产业(山东手造聊城有礼)

本报记者 吕晓磊万里黄河横贯神州大地,见证华夏辉煌;京杭大运河千里碧波,滋养华夏古今,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聊城最好的农业产业?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聊城最好的农业产业(山东手造聊城有礼)

聊城最好的农业产业

本报记者 吕晓磊

万里黄河横贯神州大地,见证华夏辉煌;京杭大运河千里碧波,滋养华夏古今。

聊城,是黄河与大运河交汇的唯一一座城市。两河交汇,不仅让聊城这方沃土成为“两河明珠”,实现了大运河文化旅游带与黄河文化旅游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叠加,也赋予了这座城市绵延不断的灵气和力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把聊城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聊城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综合竞争力,是聊城历届党委政府都在追求的目标。

2022年,聊城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谋划了“六个新聊城”的宏伟蓝图,提出聊城要深度挖掘黄河、大运河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全力打造“两河交汇”明珠城市和“两河之约”文旅品牌;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整合提升、创新利用文旅资源,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文旅名城,策划推出阿胶、灵芝、桑黄聊城“新三宝”,打响“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品牌。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聊城形成了一套“满足群众需求、遵循市场机制、政府适度引导、数字赋能全链”的工作模式,推动“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以传统文化激发城市新活力。

政府引领,文化“两创”正当时

2013年11月,视察山东,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山东,由此拉开了“山东手造”工程的序幕。

山东在中国文化版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备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的先天优势和现实基础。“山东手造”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重要指引,帮助人们触摸和体悟优秀传统文化,让黯淡在时光里的手艺、湮没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用文化凝心聚力,为发展注入精神力量。

聊城,是“人文沃土”,更是“手造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资源丰富。我市现有非遗手造类项目479项,传统工艺振兴项目6项,山东老字号项目15项,旅游商品32项。

从舌尖上的魏老六熏鸡、莘县胡辣汤,到带着指尖温度的东昌木版年画、临清面塑、魏氏柳编,在流水线作业的高科技时代,这些守护着传统工艺的匠人们身上有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手艺的专注与热爱,也有对薪火相传的笃定,他们不为繁华易匠心,用手艺与历史“对话”。

文化“两创”正当时。聊城充分发挥文化底蕴厚重、资源丰富优势,全力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章,在推动手造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将手造作为推进文化“两创”、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整合手造资源,培育手造品牌,集聚手造要素,打造集产销展、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手造产业集群,构建“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品牌矩阵。今年3月,我市印发了《“山东手造·聊城有礼”推进工程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聊城市将着力培育手造产业,增强聊城文旅产品新供给,推动聊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聊城市县两级成立了工作专班。各县(市、区)依托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发掘和运用手造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打造了“山东手造·东昌府礼”“山东手造·茌平好品”“山东手造·临清尚礼”等手造品牌,谋划了一批重点手造项目,擦亮了“山东手造·聊城有礼”的招牌。

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荐我市“山东手造·优选100”企业参与各级品牌评选活动,其中东阿阿胶、金号家纺、三和纺织、凤祥股份入选第一批“好品山东”区域品牌,凤祥股份、龙胜斋魏老六魏氏熏鸡入选2022年山东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

市商务投资促进局组织东阿阿胶、魏氏熏鸡、潘家肉制品等企业积极打造山东手造品牌,组织40多家老字号和非遗企业参加“2022惠享山东消费年”暨“水城消夏美食节”活动,组织老字号企业东阿阿胶、景阳冈酒业参加2022年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市旅发集团在古城区原地委专署旧址建设“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展示中心;

聊城市广播电视台开设“我们的城·聊城手造”专栏,聊城日报社推出“百万 探寻聊城文旅之美”“文旅新视野 手造新境界”“临清胡同游”专栏和“两河之约·聊城手造”微型系列纪录片,提升聊城手造品牌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为“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政策扶持,“老手艺”走出新路子

中国人对乡村总是有着淳朴而深厚的情感。乡村,不仅是家园,也是民间文化创新创造的宝库。

手造在聊城乡村更是有着深厚的根基,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手造技艺传承,如东昌葫芦、东昌古琴、东昌钟表、东阿琵琶、高唐麦秸画、茌平俏月亮手编工艺品、旅游度假区魏氏柳编等。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9月2日,我市公布第一批31家市级非遗工坊名单,这些以手造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非遗工坊,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平台,更是以创业带就业、促增收的载体。

作为第一批上榜的非遗工坊,聚福阁树峰工艺葫芦创作室负责人王树峰替乡亲们算了一笔账,“如果种小麦或者玉米的话,每亩地每年大约能收入2000元,但如果种葫芦,每亩地每年大约能收入20000元,收入翻了十倍。”王树峰说,他的工作室平时也需要人手,“活不累,年龄大点儿也能干得动,这样乡亲们也能赚到钱。”

如今,一个个非遗工坊采用“公司 农户 基地”的模式进行运作,将传统的手工艺开发成了一条条产业链。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拉动,引领聊城手造在品牌打造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东昌府区联合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围绕“山东手造·东昌府礼”研发设计成立智慧文旅发展研究院,积极引导各企业进行组合作品,设计出风味人间、工匠巨献等系列产品组合;茌平区大力推进山东省俏月亮工艺品有限公司文创工艺品、茌平董庄新农民画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山东手造·茌平好品”产业集群;临清市建设好临清市魏家湾贡砖文化传播展示基地、临清桑黄精深加工项目及三和纺织集团智能化服装生产线项目;冠县建立“山东手造·冠县好礼”品牌体系;莘县建设“山东手造·莘县献礼”展示中心;阳谷县设立手造产品专题展销区,助推“山东手造·阳谷有礼”产品“走出去”;高唐县建立“山东手造·高唐锦礼”品牌体系……聊城通过建立品牌体系、培育产业集群等一系列措施,让传统手艺“活”起来,也“火”起来,“老手艺”走出了新路子。

在推进“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工作中,聊城市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市委宣传部发挥统一协调作用,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动各项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动手造工作的整体合力。

从一项技艺到一个基地,从基地到产业集群,传统的手造工艺正逐步从个体向产业深处渗透,悄然之间,传统文化“软实力”正渐渐变成乡村振兴“硬支撑”。

文化创意,点亮手造产业

文化产业“内容为王,创意制胜”。当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已经从过去的“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有没有创意、新意,已经成为文化产品“火不火”、群众“买不买”的衡量点。

在推进“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工程中,聊城着力突出创意引领。对聊城来讲,最大的文化创意莫过于“两河明珠”城市的打造和“两河之约”文旅品牌的打造。

梳理聊城的历史文脉,聊城在时空坐标中找到一种更大的自信,这种自信源于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源于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山东“十大文化旅游品牌”(东方圣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泉城济南、齐国故都、鲁风运河、水浒故里、黄河入海、亲情沂蒙、鸢都龙城)中的鲁风运河、黄河入海、水浒故里等三大文化旅游品牌,是山东省16地市中跨十大文化品牌最多的城市。

这种文化自信,浓缩着对城市发展的一种重新审视。打造“两河文化”高地的战略,让聊城人豁然开朗。围绕着挖掘黄河、大运河时代价值的发展定位,锚定“文旅兴市”的发展目标,聊城在今年承办了“沿着黄河遇见海”中国旅游新媒体推广宣传主题活动、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等一个个体现国家战略、具有国际视野的文旅推广活动;注册了“我家门前有条河”品牌,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挖掘黄河流域、运河沿线风俗习惯、传统文化,每一个节气开展一次风俗展演活动。

在推进“山东手造 聊城有礼”工程中,聊城市创造性的一个举措就是打造聊城“新三宝”,为实现全民健康贡献“聊城力量”。

以“文”塑神,以“创”塑形。近年来,聊城传统手工艺产品也持续在守正中创新。临清市利用临清贡砖等特色文化,开发文创产品“冬奥供砖”、面塑冰墩墩、漕运阁系列文创瓷器;东昌铜铸和魏老六熏鸡推出了铜铸生肖健身球和魏老六什锦盒两款伴手礼……传统与现代交织,艺术与生活交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交相辉映,令人耳目一新。

“诗”和“远方”的融合,“行、住、食、游、购、娱”的交汇,既是文旅理念,也是生活需求。今年,聊城推出了“两河之约·幸运有你”聊城首届星空露营节、聊城消夏美食节等一系列文旅活动和集两河、红色、乡村、研学、美食、非遗、自驾、时尚、康养、休闲于一体的聊城“十大主题线路”产品。

诗情画意的百竹园是聊城创新推动的“南竹北移”生动实践。百竹园以竹林、竹丛、竹径或独立成景,或与建筑、庭院、花木调和搭配,营造出浓厚的诗情画意。

淳朴豪放的黄河文明与崇文重商的运河文明交相辉映,既为聊城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脉,也为聊城人镌刻下拼搏、奋进、朴实、勤劳的黄河精神和包容、开放、诚信、友善的运河商业文明。

进入新发展阶段,聊城人更加珍惜历史赋予的厚重底蕴,在新活力的滋养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仅为天下宾客提供一批批质量过硬、创意新颖的聊城手造之礼,更要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成就一座文明、和谐的有礼之城,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喜迎天下客,讲好黄河岸边、运河岸边的“聊城故事”,充分展示黄河文化、运河文化、聊城文化,建设更加富强、创新、开放、美丽、幸福、奋进的新聊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