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每个人结局(关于大秦赋本文有剧透)

电视剧《大秦赋》热播,这些问题可能困扰着观众们——

秦军战斗力如此强悍,背后的法治逻辑是什么?

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谁?赢异人究竟有没有被吕不韦“喜当爹”?

秦始皇的皇后为何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只言片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

秦始皇为何不喜欢贤明的扶苏?

本文有大量剧透,慎点。

大秦赋每个人结局(关于大秦赋本文有剧透)(1)

军功爵法 提升战力

《大秦赋》刚播出时,观众在网络上打出超高分,与后来评分一路下滑形成鲜明对比。这和第一集制作精良的秦军围攻邯郸战争镜头有直接关系。

这些镜头完美还原了秦军超强的战斗力,妥妥的历史正剧范儿。

战国末年,秦军战力天下无双,有“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之说。

但秦军战斗值不是出场即满级、开局就爆表。

战国初期,魏国无敌于天下,秦国被魏国摁在地上反复摩擦,几十年不敢东出函谷关半步。

直到魏国不用也不杀的无双国士商鞅,来到秦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变法强秦运动。

商鞅变法诸多措施中,让秦军战斗力直接开挂的就是军功爵法,即按照军功享受爵位、田宅、食邑等各项政治经济生活待遇的法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商鞅确立的军功爵共有十八个层级:小夫,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客卿(左庶长) 、十一级正卿(右庶长) 、十二级大庶长、十三级左更、十四级中更、十五级右更、十六级少上造、十七级大良造(大上造)。

秦国百姓只要踊跃参军,能打善战,在对外战争中立下军功,便可依据功劳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并逐级晋升。

而那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不把热血撒在敌人身上,反而对同胞下狠手者,根据罪行轻重,判处不同刑罚。

这就用法律鼓励秦国百姓跟随国家战略向外争夺资源,避免内斗造成统治不稳。

更关键的是,军功爵法把改革利刃砍向了统治阶层,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废除宗室贵族世代享有官位的天然特权。

商鞅军功爵法改革,重新确立了秦国的等级秩序,让有军功者富贵荣华,而无军功之人即使家财万贯,也没有任何政治社会地位。

这就通过富国强兵的立法价值取向,借助厚赏严罚的制度设计,促使百姓尚武民风转化为军队作战意志,有效激发了秦军战斗精神。

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的秦简上记载的法律条文,也对戍役征发、兵员补充、士卒训练、战争指挥、军队纪律、功劳计算、军马饲养和战争勤务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显示秦国军事立法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

正是奉行依法治军,秦军战斗力才能绝对碾压山东六国。

商鞅在治军治国上的法治思想,被后来的吕不韦吸收并完善。

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强调依法治国,“治国有法则治,无法则乱”;同时反对繁法苛刑,认为“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主张杂糅法家赏罚和儒家仁义理念,从偏重法家转向儒法并用,“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国家提供了治国思路转型的解决方案。

因为政治理念的差异,《吕氏春秋》最后没被历史上的嬴政接受,这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政治因素。

而《大秦赋》中的嬴政,对吕不韦的态度很复杂,看吕不韦的眼光也意味深长:寡人和他长得像吗?他真的是寡人的亲爹吗?寡人要不要和他一起浪迹天涯?

大秦赋每个人结局(关于大秦赋本文有剧透)(2)

异人不韦 谁是生父

嬴政的亲生父亲问题,是历史上的一桩公案。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就写了两个说法。

在《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言之凿凿记载秦始皇是庄襄王赢异和赵姬的儿子。

但在《吕不韦列传》中,司马迁却绘声绘色说赵姬在来到赢异身边之前,已经怀上吕不韦的孩子,赢异被“喜当爹”,嬴政应该叫吕政。

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作者在同一本书中的观点互相打架,太史公由此给后人布下了秦始皇生父问题的迷魂阵。

让我们用嫌疑人排除法的断案思路,去侦破秦始皇生父一案。

吕不韦的最高利益是资助赢异登上王位然后获取政治回报,是致力于助选而非追求自己当选。

赢异嬴政父子身上纯正的秦王血统,是吕不韦投资的卖点,是连接吕不韦和秦孝文王王后华阳夫人的价值所在。

只有华阳夫人,才能够决定赢异嬴政王位继承权。

吕不韦必须确保赢异嬴政血统的真实可靠,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他没有在血统上作案的动机。

且秦国继承法完备严密,华阳夫人必定在赢异嬴政血统问题上严格监督甄别,不允许出现任何疏漏,否则她将万劫不复。

再者,史书明确记载嬴政是赵姬“大期”即怀胎十月甚至十二个月而生,从生理医学上看毫无破绽。

如果吕不韦是嬴政生父,那赵姬定会早产,赢异必然生疑而不会认可嬴政的嫡长子身份。

由此,吕不韦在秦始皇生父问题上的嫌疑被排除。

加之秦国官方史书《秦记》中明确记载“庄襄王享国三年,葬茝阳,生始皇帝”,秦始皇生父确定为庄襄王赢异无疑。

加诸秦始皇身上的很多不实之词,尤其是生父之谜,都来自汉武帝时代对历史的改写。

汉高祖和文帝景帝都认为汉朝是秦朝历史的延续,“汉承秦制”,尊重秦朝历史,敬重始皇功业。

汉初对秦朝政策多有批评,但没有对秦始皇的人身攻击甚至抹黑丑化。

汉武帝志在超越始皇,重塑意识形态,彰显大汉威武,开始改写历史,否认汉朝继承秦朝事业,宣称汉朝是从根子上革了秦朝命的革命者,对从秦朝继承而来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甚至历法服色度量衡等进行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调整。

在这场大变革中,汉朝对秦始皇的看法和评价发生根本改变,将其从伟人打倒成暴君,秦始皇是吕不韦儿子的说法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既然秦始皇的血统都不是秦国王族的,那么秦王朝在秦始皇时代就已经失去正统,将其推翻更是天经地义之事。这种被改写后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汉王朝越过秦王朝直接继承了周王朝以来的正统天命,是真正的历史选择——历史就这样被“带节奏”。

除了生父问题扑朔迷离,历史对秦始皇的皇后也是讳莫如深。

大秦赋每个人结局(关于大秦赋本文有剧透)(3)

皇后何在 扶苏何冤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始皇帝,那历史上的“始皇后”是谁呢?

秦国统一天下靠招揽六国人才,秦王的后宫也多来自六国王族。

赢异嬴政父子时期,秦国外戚主要来自韩赵楚的三大家族。

嬴政异母弟成蟜的母亲韩夫人属韩系,嬴政的母亲赵姬属赵系,华阳夫人则来自势力最强大的楚系。

我们常用秦晋之好来形容秦国和晋国及后来韩赵魏的联姻,实际上秦国和楚国的王室联姻更为长久。

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秦楚之间有着长达四百余年、绵延二十一代人的联姻结盟关系。

嫁到秦国的楚女对秦国政治有极大的影响,尤以同出身于芈姓家族的惠文王王后芈八子即芈月和华阳夫人为甚。

根据历史学家李开元教授的研究,华阳夫人为保持秦楚王室联姻关系,有效掌控嬴政,甚至还为秦始皇指定了同样来自芈姓家族的女子为妻,这就是消失在历史中的始皇后。

华阳夫人、赵姬、韩夫人三个女人,在秦国政坛上演了一出婆媳斗法的好戏。

三家外戚的博弈中,借助吕不韦早年的穿针引线,赵姬天然依附于华阳夫人,两人一起把韩夫人排挤出局。

失去母后支持的成蟜,在公元前239年带兵攻打赵国的时候,突然在前线叛国投敌,从此消失在历史之中。

击垮韩夫人后,赵姬和华阳夫人之间的矛盾凸显起来。

赵姬想母以子贵,就让自己的面首兼打手嫪毐出面攻击华阳夫人及其背后的楚系势力。

嫪毐之乱的真正幕后主使是赵姬而非嫪毐,目的是取华阳夫人而代之,而非对亲儿子嬴政下手。

可楚系外戚树大根深,岂是刚刚上位的赵姬所能撼动。

这个道理赵姬不明白,儿子嬴政却洞若观火。

在母亲和祖母之间的斗争中,嬴政站到了祖母华阳夫人所代表的楚系外戚一方。

借助祖母平定母亲发动的嫪毐之乱后,嬴政还下令处死异母同父的两个幼弟,即嫪毐和赵姬所生的两个儿子,作为向祖母纳上的投名状。

但意在乾纲独断的嬴政,决不允许出现楚系外戚一家独大的局面。所以他接受了茅焦的建议,将被软禁在雍城的母亲接回咸阳,母子重归于好,同时也对楚系外戚形成一定的牵制。

嬴政完全掌控朝政后,借华阳夫人的侄子、楚系外戚头面人物昌平君熊启叛秦投楚等事,对楚系外戚进行了彻底清洗,谈论楚系外戚成为始皇帝一朝的政治忌讳。

身为楚国王女的始皇后,也被从历史中抹去倩影。

作为始皇后嫡长子,扶苏身上无疑有着浓厚的楚系外戚血统,这是一直致力于排除楚系外戚势力影响的秦始皇,断不能容忍的。

扶苏迟迟不被立为太子的重要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加上扶苏在“焚书坑儒”问题上没有和父皇保持一致,秦始皇在立其为太子问题上出现了犹豫摇摆。

秦始皇甚至动过用胡亥取代扶苏当太子的念头。

但胡亥终非人君之相,秦始皇经过深度考察后,最终决定由扶苏接班,可惜他很快去世,交班行动功败垂成。

扶苏被逼自杀,秦朝历史走向被改变,很快土崩瓦解。

正因为扶苏身上有楚国王族的血统,所以出身楚地的陈胜吴广起义时,打出了秦国王子扶苏和楚国大将项燕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面大旗。

剧透这么多,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很生气?

但到最后,小编仍然要拉一下仇恨。

以下是本文的终极剧透——

《大秦赋》全剧大结局,是秦始皇最终吞并了六国。

来源:天平阳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