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中介看安家看哭了(真的房产中介都看不下去)
文丨漠一
最近改编自日剧《买房子的女人》的《安家》正在热播,原版高达8.3分,《安家》却只有6.3。
这分其实不低,但说真的,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它虚高吗?至少就身边的房产中介反馈来看,它有3分就算不错了,因为他们都看不下去这部剧,原因是「假」。
把主角设定为在现实生活里总是处在微妙位置的房产中介,《安家》算是有着不错的起点,这不禁让人想起来之前在朋友圈流行的笑话:「房产中介都复工了,看起来离拐点也不远了吧?」
玩笑归玩笑,背后透露出来的是大众对房产中介这个职业的认知。
他们是离现实最近也最辛苦的人群之一,这和收入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说,他们是最即刻能感受到中国社会经济变动和阶级共同命运的一帮人。
在这个一道政策于顷刻之间就能改变千万家庭未来,一笔单子就涵盖了数人前后几十年含辛茹苦的当下,房产中介是最直接的见证者。
选中了这样一个群体为主角《安家》本来完全拥有成为又一部爆款剧集的潜力,但它却彻底失败了。甚至还不如11年前同样出自六六之手的《蜗居》。
这个失败要分两个层面来讲,首先是它作为改编剧的失效。
《安家》购买了《卖房子的女人》的版权,主要是沿用了房似锦对标三轩家万智的「天底下没有我卖不出去的房子」的设定,在开头的几集里,凶宅、风水大师等设定,也都是原版中的变体。
倒不是说改编剧就一定要遵循原剧的创作思路,这是个误区,事实是,改编剧通常都要根据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现象和观众心态进行大换血式的改动。
好的改编是需要用自己的文化去弥合这种差异之间的缝隙的。
而这就是《安家》让人觉得违和的关键。
房似锦在一开始空降的时候就说出了那句名场面台词「没有我卖不出去房子」,然后行动迅速地卖掉了一套十多年都没有卖掉的跑道房和一套凶宅。
但你却完全感觉不到《卖房子的女人》里的那种热血和现实,反而只会觉得失真和主角开挂。
原因出在文化转移上。
日本有着很深厚的喜剧传统,就像他们的搞笑艺人在国内地位很高一样,这是别的国家所没有的文化。
这种喜剧风格下降到日剧里就形成了日剧中的一套独特的沙雕热血中二的喜剧模式,它同时也还具备一定的漫画式的夸张化,《卖房子的女人》中三轩家万智的人设和表演都是建立在这种喜剧传统之上的。
看看三轩家万智喊出Go的时候那种动漫式自带BGM的表演效果你就懂了。
这是为什么日本能把很多国家拍不好的题材处理得很好的原因,也是三轩家万智之所以有这样的逆天人设也还是能立住的原因。
这种设定,换一个环境文化就不成立了。
而《安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一边照搬了三轩家万智的这种逆天的、漫画式、喜剧风格的人设,一方面又想要将其现实化,为这个人物加了很多中国式家庭的前史,比如最新的剧情里体现出来的房似锦受困于吸血式家庭,堪称樊胜美和苏明玉合体的困境。
只是她可能更惨。
《安家》目前透露出来的这种强烈的模仿感,让人感觉到吐槽原生家庭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套路,这是迎合网络上年轻人的某种流行心态。
这种心态,当然源于我们这个社会确实存在原生家庭问题,但网络舆论和影视剧往往只是剥削这个热点,很少有真正把它讲好的,苏明玉大概算正面例子,因为它详细地位我们剖析了整个苏家的问题,而不是只讲苏明玉的困境,这个家庭的每一个元素甚至这个家庭背后的时代,都是造成问题的雪花。
就目前剧情的发展看,《安家》的原生家庭戏份才算是刚刚展开,好坏还可以再观望下。
但原生家庭的问题明明有很多种,为什么出了一个苏明玉,大家就只会写吸血式家长,把父亲换成母亲,把不给上学换成扔到井里,没有本质性差别。模仿来的,不是真正的生活。
这就刚好能说到《安家》第二个层面上的问题了,失真。
在《蜗居》的年代,六六还能从刚毕业的海藻和苦于买不起房、穿一件咸菜色大衣都会高兴的海萍身上聚焦起当代焦虑,《蜗居》在2009年11月开播,不到半年,「新国十条」的出台开启了限购时代,它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有中国房市大变动的时代因素助推。
然而11年过去了,六六却还在写这种我买不起房的故事,出轨的剧情都没改,只是从男性变成了女性,徐文昌前妻那句「我只是激情犯罪」的台词,除了狗血之外,也只是为房似锦和徐文昌提供名正言顺在一起的机会罢了。
剧集进展到现在,徐文昌假离婚真做成了单身汉,没了房产被迫和房似锦住在了一起,房似锦还得在前妻找上门来求和的时候扮演女友。
这种契约同居的戏码,也太俗套了吧。
剧情中细节失真的地方还有很多,因为房产中介是一种大家相对熟悉的行业,没有什么壁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租房买房也会遇到,所以也就会更容易感受到它和我们所认识的生活之间的距离。
为了收集一线人群的观感,我也专门问了我朋友圈里几位房产中介对这部剧的评价,答复是清一色的吐槽。一位房产中介小姐姐就直接告诉我,「看了四集就看不下去,实在太假了,我们所有同事都觉得太假了。」
另一位中介小哥说,别的我不好说,但反正晨会着装那些,我们公司不是这样的,送大礼包那些,就更不现实了。「至于那房店长,如果在我们团队出现这样的问题,早就被骂死了,刚来就抢单抢客户,呵呵。」
换句话说,现实中被这部剧描述的主角们,自己都根本看不下去这部剧。因为里面不管是房产市场细节还是基本流程还是中介生态都太假了。
比如一开始宫蓓蓓去看的那套房子,外观上看起来是极新的小区,高层电梯楼学区房,三间屋子朝南还有双卫生间的楼王户型,六万五一平宫蓓蓓嫌贵。
这可是在上海!中介们听到这个价格怕是要笑死。
更好笑的是,她最后居然买了房似锦推荐的跑道房,就因为可以看星星?
看到这里我不禁肯定宫蓓蓓夫妻身为博士还没有买上心仪的房子,应该是智商问题。
能看出来剧集还是有不少地方在努力尝试往现实靠近,比如在卖房子给包子铺老夫妻时,儿媳妇要求加名字埋下的雷,老夫妻不愿意贷款执意全款的固执;又比如一闪而过的镜头里,中介小哥住着群租的上下铺。
但《安家》要不是只把这种现实做了景观式的一带而过,就是添油加醋到过度戏剧化的狗血。
像是房似锦和徐文昌就住着目测月租至少一万起跳的「豪宅」,剧情的巨大部分场景也是发生在这种偶像剧式糖水场景中而不是群租房的现实里。
再比如某些中介公司确实有晨会打气的集体主义管理思维,但剧中对这部分的呈现用丑化和群魔乱舞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原剧中那些卖出凶宅,解决掉有特殊需求的客户,通过房产买卖去看不同人群背后的社会现象,在《安家》中统统没有体现,本应是核心的房产买卖流程总是一笔带过,各中艰辛、细则、曲直全被平滑地柔光为主角逢房必卖的高能金钥匙。
绝大部分的剧情重点,都落在了安家天下版本的「宫斗」戏,男女主角同居的恋爱进行时,以及即将爆发的原生家庭大战上。
《安家》的问题其实可以说是大多数国产职业剧的问题,说实话,我都怀疑我们到底有没有职业剧这种东西存在,想想看,可能只有《编辑部的故事》这类情景剧算得上。
我们为什么没有专业的职场剧,是和我们的社会结构有深层次挂钩的。中国的职场,和你在欧美剧里能见到的职场,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国外的职场有着规范的职场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也渗透到了电影电视剧的创作领域,职能分工明确,所以在它们的职场剧里,你能看到对职场文化和行业文化的深度触及。
但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人情社会之上的,你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职场中的确存在很大比重的人情关系,职场文化有很大部分要建立在人情文化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高分特色「宫斗剧」,其实也就是这种人情社会的职场剧变体。
问题就在于,绝大部分的职业剧,都沉迷于去展现这种「人情」,而忽略了「职业」的部分,因为人情在各类剧情里都是相通的,放之百剧而皆可。
所以,我们就在各种职业剧里看了一百遍各种撕逼、恋爱、原生家庭的纠缠,结婚离婚出轨小三婆媳矛盾……
《安家》也是这样,它只是在借助中国人的房子情结来消费个中焦虑,它一点不关心房产中介这门职业,就像之前的医疗剧不关心医疗,公关剧不关心公关,翻译剧不关心翻译。
这就是大多数国产职业剧不职业的原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