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市人文古迹人气推荐(古籍中的海南风物)

文\本刊特约撰稿 张意薇

  编者按

  海南岛古代先民的日常衣食住行,应该是怎样的存在?

  一些道听途说、未经核实的记载,今天看来仿如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玄幻色彩极其浓郁,只能当作茶余饭后消遣的文字。然而,很多地方志书和文人笔记中的叙述,着实如纪录片般,描述了琼州大地上的生态环境、物种资源,以及海岛先民加以利用、得以生存的史实。

  如真也好,如幻也罢,本期海南周刊将通过解读那些留存至今的古早文献,试图窥见琼州先人的生产生活画面。

  近期,由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网剧《重启之极海听雷》正在热播。剧中龙鳅、海猴子、人手贝、海蟑螂、鸡冠蛇等神怪异物的形象设定令观众津津乐道,而一些暗合史料记载的虚拟世界架构更令博物控和考据癖们观后大呼过瘾。

  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之一是某滩涂下的南海王地宫。据《史记》《汉书》的零散记载,南海王织在汉高帝时由侯封王,封邑具体位置不详。结合《山海经》等志怪古籍关于南海国的传说,这个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古国更带上了一抹神秘诡谲的色彩。来自海洋世界的因子不仅成为开启情节的密匙,更成为此后各叙事单元不可剥离的基本要素。那么,剧中一系列的生物是否有真实的原型呢?我们不妨在海南的历代方志笔记中一探究竟。

  琼州猿猴能研墨、酿酒?

  《重启》的片头出现了两个身形灵活的怪物:龙鳅、海猴子。龙鳅形似蛟龙、须长爪尖、牙齿锋利,现身于杨家藏宝洞,与张起灵一番缠斗后被斩杀。现实世界中的花鳅、沙鳅等鳅科鱼类一般体型细小。但在《岭表录异》等方志笔记中记载的海鰌鱼却是鳅中的巨无霸。“海鰌(鰌,同鳅)鱼,海上最伟者,其小者有千馀尺……高、廉呼为海主,雷、琼谓之海龙翁。”(道光《广东通志·琼州府·舆地略》。高、廉、雷、琼,即明代广东十府的下四府,高州府、廉州府、雷州府、琼州府)据称,一艘从广州发往安南的商船经过琼州,见海上有十几座山或隐或现,不想这海岛山峦竟然是鰌鱼上下浮沉的脊背。海鰌背上的鳍似马的鬃鬣一般随风摇动,就如同红色的大旗一样。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中也有关于海鳅的描述:“海鳅出,长亘百里……舟人误以为岛屿,就之,往往倾覆。昼喷水为潮为汐,夜喷火,海面尽赤,望之如天雨火。”这阵仗真是无愧于“海主”的威名!不过,这巨物极怕鼓声,物有相生相克,或就是如此吧!后人推测,海鰌可能是鲸一类的生物,方志笔记对其进行夸张的描述,可说是既包含了先人对自然力的敬畏,同时也有对海洋世界探索的热望。

  电视剧《怒海潜沙&秦岭神树》中,曾出现在西沙海底墓的海猴子是一种非常机灵、浑身长满鳞片的人形怪物。虽然这海猴子战斗力爆表,但它倒是和方志笔记中的海鳅有一样的弱点:怕噪音。王胖子就是利用敲击铜镜产生的声音削弱了海猴子的战斗力,让张起灵有机会将其制服。按照生物学分类,从与人类的亲缘关系上看,猴比猿要远一些,这种机智灵活的类人怪物可能更接近猿类。传闻中的琼州猿猴,有些自带仙气,餐风饮露都能自在成长;有些还掌握了研墨、酿酒等技能,行事颇为风雅。

  “琼州又有石猨,小者拳许,饮以井水即长。又墨猨能磨墨,磨毕跳入笔筒中。”(李调元《南越笔记》。猨,即猿。)

  “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穴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绝难得。”(屈大均《广东新语·兽语》)

  这些记载虽被涂上了浓郁的神话色彩,但也绘声绘色地刻画了灵长类生物聪明、机智的性格。

  丘濬写过人面竹和佛手瓜

琼海市人文古迹人气推荐(古籍中的海南风物)(1)

明代海南先贤丘濬在《南溟奇甸赋》中曾写到佛手瓜。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按照恐怖谷理论,非人物体与人类越相似,越易让人感觉遭到潜在威胁。所以很多艺术形象,如《盗墓笔记:怒海潜沙》中的人面鸟、人面臁,以及另一盗墓系大IP《鬼吹灯》中的人面黑腄蚃(一种巨型的人面蜘蛛)等,都是以“类人而非人”的设定来制造奇幻惊悚气氛。

  明代大学士、琼山先贤丘濬曾概述海南岛物类的丰富神奇:“陆产川游,诡象奇形。凡夫天下之所常有者,兹无不有,而又有其所素无者,于兹主焉……竹或肖人之面,果或像人之手。”(《南溟奇甸赋》)

琼海市人文古迹人气推荐(古籍中的海南风物)(2)

  数字化版文渊阁《四库全书》中丘濬《南溟奇甸赋》的部分文字。 陈耿 截图

  除了丘濬提到的人面竹、佛手瓜等植物,与海南有关的方志或人文笔记还记载了很多长相神奇的动物。如人面鱼:“其味在目,其毒在身。先朝有人出使海南,其国奉以进,使者啖其双目,即令撤去,夷人服其博。” (《咸宾录·南夷志》)短短数语,细思恐极。

  人面鱼长相怪异,鱼目鲜美可食,但鱼身却有毒性。然而进贡之时夷人并未将烹饪攻略一并奉上,若这使臣不博览通晓海南的风物地理,恐怕会食物中毒因公殉职了。好在使臣博学多闻,食鱼目弃鱼身,通过这波神操作,彰显了天威,出色地完成了出使任务。

  除了灵动的面孔,灵巧而可抓握的手是人类另一较具辨识性特征的器官。南海王地宫中大量存在并极易引发密集恐惧症的生物首先是人手贝和海蟑螂。

  人手贝是一种虚构出来的具有人手和贝类特征的生物。这种触手似人手的生物可以寄生在壳类空腔,令寄生的物体移动迅速,并有抓握能力。带壳的腹足类软体动物,在方志笔记中多归为“介”类,或更粗略地和鱼、虾、蟹等水产归为“鳞属”(《古今图书集成·琼州府郡》)、“鱼属”(正德《琼台志·土产下》)等,收入其中的大多是我们熟悉的蛤、蚌、蚬、蛏、蚝、螺等海鲜。其中,和人手贝外观近似度最高的生物可能是佛手贝(学名龟足),俗称狗爪螺。据说欧洲发现这种海洋贝类时因觉得其外观和魔鬼的手近似,便称之为“来自地狱的鬼爪”或“鬼爪螺”。

  佛手贝可白灼、爆炒,模样虽魔幻,但味道着实鲜美。另外,有些地方把一种仿佛婴孩裹在襁褓中的蛏子(一种有两扇介壳的海产贝类。《琼台志》:蛏:似蚬而长,壳厚,大如指。)称为“小人仙儿”。虽说是褒誉蛏子肉质洁白吧,这外号儿却也带了三分诡异。不过,如果外形和某种漂亮的动物相似则讨喜多了,如鹦鹉螺,“旋尖处屈而朱,如鹦鹉嘴,故以此名。”(唐·刘恂《岭表录异》)

  至于海蟑螂,又名海岸水虱,是一种岸栖甲壳类生物,貌似蟑螂,爬行迅速。生活在海边的小伙伴们对其应该不陌生。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肆虐海南时,广东湛江海边聚集的数以万计的黑色动物,便是海蟑螂。海蟑螂除了食用藻类,也吃腐物以及有机碎屑,且腥味特殊,不建议日常食用。不过,它和方志中“药属”的蜣螂、蝼蛄等昆虫一样,有活血解毒的功效,可治跌打损伤、痈疮肿毒。若在海边发现海蟑螂的活体,还可以就地取材当作海钓的饵料。

  蚺蛇:神秘的不洁之物

  《重启》中主人公吴邪一出场便查出了肺癌,这和一种叫鸡冠蛇的神物有莫大关系。鸡冠蛇(黑毛蛇)能散发出记录现实中发生过的景象的信息素——费洛蒙,并被特定的人所读取,吴邪为了获取吴三省留下的信息,吸入了过多的费洛蒙,留下病根儿。这种蛇是神话传说中西王母国的圣物。

  其实,蛇被不少族群认定为神圣图腾,岭南地区也有蛇母崇拜的习俗。蛇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大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正面角色,它蕴含着繁衍生殖的伟力。

  不过,传说随着口耳相传的演变,也会呈现光怪陆离的色彩,比如有种蚺蛇,在海南多种方志笔记中无一例外地将其传为会对妇女有跨越物种不伦之举的淫蛇。若妇女遭遇蚺蛇,回来要马上灌雄黄姜汤,揉腹排除蛇精,否则过几日便会产小蛇。(吴震方《岭南杂记》)荒诞离奇的叙述之下,倒也有几分讽喻与警世的味道。

原标题:古籍中的海南风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