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上海中心城区的规划(未来中心城平均通勤时间45分钟内)

未来上海中心城区的规划(未来中心城平均通勤时间45分钟内)(1)

10月13日,上海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为介绍,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就必须在行动上冲锋在前、能力上适度超前、发展上率先突破、作用上先行引领,以此来更好支撑上海城市发展。为此,本市启动了新一轮白皮书编制工作,相关委办局、在沪交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广大市民共同参与,历时3年编制完成,形成了新一轮《上海市交通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1 3 12”,即1个总体目标、3个战略取向、12个板块的政策导向。

张为称,1个总体目标是构筑“人本、高效、智慧、绿色、韧性”的国际大都市高质量一体化交通,为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领先”的交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其中,“人本”即“以人为本”。认为未来十年,要更好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让交通出行更加便利,方式更加丰富,中心城平均通勤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极端通勤(超过60分钟)人口比例进一步降低;同时,全龄友好性显著提升,交通秩序和安全显著改善。

“高效”即“以效为先”。未来十年,要建成融入国家交通网络主骨架、支撑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与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相协调、多种方式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长三角主要城市2小时可达,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城市1.5小时可达。

“智慧”即“以智为擎”。未来十年,要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交通工具自动化、交通服务管家化、交通治理孪生化”的智慧交通体系,全面实现出行“一票制”、货运“一单制”、付费“一码通”。

“绿色”即“以绿为底”。未来十年,绿色出行体系要更加健全,中心城绿色交通(轨道交通、公共汽电车、轮渡、自行车和步行)出行比例不低于75%。货运结构要更加优化,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比例显著提升,交通生态环境影响持续好转。

“韧性”即“以韧为基”。未来十年,要动态适应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事件等外部扰动对交通系统的影响,打造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体系,应急处置和快速恢复能力显著提升,保障城市交通正常运行和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畅通。

作者丨张晓鸣编辑丨蒋竹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