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朱棣子孙后代排的名(朱元璋和朱棣父子)

朱元璋出生贫寒,早些年还当过要饭的和尚,基本上没接受过什么正规的文化教育,于是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他是个大老粗,没什么文化。他之所以能打下天下全靠自己的狗屎运和身边一帮能力逆天的弟兄,其实这种观点是赤裸裸的“学历歧视”

朱元璋给朱棣子孙后代排的名(朱元璋和朱棣父子)(1)

朱元璋

既然朱元璋起点那么低,也没怎么上过学,他到底是不是文盲呢?他强大的谋略水平和领导能力,又是从哪来的呢?

我们都知道起点低并不意味着能力低。朱元璋在长期流浪落魄生活中,逐渐历练出聪明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进而在起义军风起云涌的形势中崭露头角。这种能力与文化水平没太大联系,只要基本智商在线,都能达到。

但朱元璋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知道这种能力本质上是经验型能力,而非科学型能力,形不成体系,不能长期指导人生实践。要提高水平,还得靠文化学习。所以他非常尊重知识、尊重文化,极力招纳和笼络知识分子,这是他与其他农民起义首领根本的不同。

冯国用兄弟俩来投奔,朱元璋一看他们穿着儒生衣冠,高兴地如获至宝。李善长知识渊博、精通法家之术,刘基腹有韬略、决断如流,朱元璋把他们当作谋主。

宋濂是精通《五经》的学者,对行军打仗并不在行,但朱元璋不像其他急功近利的莽夫弃之不用,仍把他作为重要谋士。其余如章溢、叶琛等,都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大才子。

朱元璋给朱棣子孙后代排的名(朱元璋和朱棣父子)(2)

宋濂

召来这些知识分子并不是装点门面,朱元璋非常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有道是近朱者赤,在一群知识分子中耳濡目染,读书多、写字多、制文多,朱元璋的水平自然也低不了。

比如作诗,什么叫好诗?一看境界二看文句三看用典,朱元璋虽然是中年才开始学诗,但也写的有模有样。

比如这首《征陈过潇湘》:马渡江头苜蓿香,片云片雨渡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刘基就大为称赞,说军中无人能及。

写文章同样也是后来居上。朱元璋和宋濂都写过《阅江楼记》,文采上固然是宋濂略胜一筹,但朱元璋胜在境界高远、词义准确、文义练达,丝毫没有书生气。这和朱元璋带着问题学习、以成熟心智有选择的学习这种方法是分不开的。

古话说教学相长,朱元璋则是学用相长,他一边研究问题一边读书学习,再加上他天生聪慧敏锐,精力又十分充沛,所以才能后发先至后来居上,为治国理政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网上也有议论明成祖朱棣文化水平不高的。朱棣早年长期在军营中,长大后镇守北平,乍一看十足是个武夫。但不要忘了,他爹朱元璋十分重视知识,怎么会让儿子们撂荒?

朱元璋给朱棣子孙后代排的名(朱元璋和朱棣父子)(3)

朱棣

朱棣8岁时朱元璋就当了皇帝,此后诸皇子就按惯例进入皇家学校,由全国顶尖的大儒才俊负责教育培养,这样的条件下,朱棣想没学问都难。

朱棣当皇帝后写过很多长诗,被朝臣收集整理为《御制集》一部。他赐给马六甲、日本和文莱三国的御制长诗,其中一首部分词句如下:

日本有国钜海东,舟航密迩华夏通。衣冠礼乐昭华风,服御绮绣考鼓钟。食有鼎俎居有宫,语言文字皆顺从。善俗殊异羯与戎,万年景运当时雍…

没有一定文化基础,以及高远的眼界和才识,根本就写不出来。专家们评论说:

“诗体凝炼,选字典雅,韵律和谐,庄严高古,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文明上国之君的才学气度。”

朱元璋给朱棣子孙后代排的名(朱元璋和朱棣父子)(4)

郑和

朱棣虽然在格局上不如老爹,但对文化、对知识的态度都是一样敬重的,这也是皇皇巨著《永乐大典》,能在他在位时修成的一大原因。

所以说,出身如何和有没有文化关系并不大,重要的是要对知识怀有敬畏之心,并且要有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的人即使是笨鸟,即使起步晚,也总有一天会迎头赶上乃至超越大多数人。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