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文二十九章感悟(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

道德经原文二十九章感悟(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1)

前言

历时一个月的茶余饭后,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对于一个文化程度不高,人生阅历尚浅的我来说,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为什么不敢想?

一来是我被一个无形的笼子限制了对生命力的感知,二来是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毫无意义的思维幻想之中。

直到经历并走出抑郁之后,这个桎梏我的笼子才被打开一个缺口,人生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

以前总是沉浸在对欲望的渴望与追求之中,而现在却对展现生命本然的思想特别感兴趣。

拿解读《道德经》来说,或许它本身并不会改变我什么,但是却让我多了一个对人生解疑释惑的途径。

以往,化解内心的焦虑不安通常都是采用外部手段,比如:尽量满足当时的欲望、喝酒发泄、到处诉苦、痛哭流涕、发泄愤怒等等。然而,事实证明,这都是徒劳无功的,即使有那么片刻的释怀,那种沉闷的焦虑不安感很快又会占据心头,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增多,直到不堪重负。

不痛到生不如死,是没有决心与过去的自己决裂的。

肉体的死亡或许意味着生命的消亡,但是某种人生态度的死亡却意味着另一种态度的扬升。

这个转变通常会在痛不欲生的节点发生,而一旦这个转变发生了,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思维模式。

或许从外表上看,你仍然一如既往,但在你的内心深处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你的生活也许仍然按步就班,但是你眼中的世界却变得明亮通透;那些曾经困扰你的问题仍然存在,但却不会再让你焦虑不安;或许你并不会感受到强烈的快乐,却拥有了一种让内心平静的能力;有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喜悦,却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事实上,并不是你找到了快乐,而是把你本就拥有的东西展现了出来,那就是生命的活力!

这就是改变自己带来的收获。

道德经原文二十九章感悟(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2)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温和,死后就会变得僵硬冰冷;草木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可弯的,死后同样变得枯燥干脆。从这两种现象来看,强硬属于生命力低下的表现,而柔弱则属于生命力顽强的表现(这个理解一般很难让人接受,好像这是在表明坚强不好,事实上这两者是辨正统一的。这里的坚强是‬指‬“欲望”的强烈程度、是为“谋其私”而采取的“争”。)

所以,占有欲越强烈,挫败感就越多;大树长得再高也高不过长在它树梢上的叶子。为人处事,争强好胜是下策,柔弱温和是上策。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益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译文

自然法则,就像挽弓射箭。准头高了就要下放一点,准头低了就要上抬一些;力道大了就要减少拉力,劲道小了就要加大力度(自然的规律就是“中庸”,这是自然保持长久的关键。“中庸”可不是什么“和稀泥、老‬好人”,而是让自己不偏不倚,保持“正道”,也可以说既不“唯心”也不“唯物”。这才是“中庸”的正解)

自然的法则是抑强扶弱(草强了羊多,草少;羊强了草少,羊弱,合‬适‬的比‬例才‬能保持稳定发展。参‬考‬电‬商和‬金融‬的发展不‬难‬理解,另一个趋势就要开始了);人的欲望却不是这样的,崇尚弱肉强食,只想拥有更多。谁会把自己拥有的东西帮助和福祉他人呢?只有“德行厚重”的人(拥有的多只是为了满足私欲,是长久不了的。)

原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

世上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再坚硬的东西也阻挡不了它,水的这种特性没有什么可以改变。

水滴石穿,牙落舌存,没有人不知道这个现象,但却少有人选择这种状态生活(急啊,想发财啊……)

所以圣人说:“在国家出现重大灾难时仍然把民众放在第一位的,才是真正的君主;在国家遭受战乱的时候,仍然爱惜民众的生命,才是治理天下的明君。我举的例子都是有所指的,看你怎么理解了。(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坚持原则,才‬是长久之道。)

道德经原文二十九章感悟(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3)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一旦结下仇恨,即使和解了也会留下阴影,在这种情况下,彼此的善意是很难产生的。

所以,“得道”的人即使别人亏欠了他什么,他也不会因此向对方索求回报。如果对方有“德”,自然会回报以“德”;若是对方无“德”,你的要求也不会得到回应(结善缘,不结怨)。

“道”对于万物没有亲疏之分,但是对坚持行“善”之人的成全,则如契约一般牢固(善有善报)。

原文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这一章如果完全从字面意思解读,似乎很难让人接受,所以,还是按我的思路解读背后的道理吧。

理想中的人类社会应该是不求国土面积增大,不求人口增加。不用那些可以提高效率的器具(饱暖思淫欲,物产丰富只‬会让欲望扩张,从现在的状况可以看出,物质的丰富非但没有让人类更加幸福,反而越来越不满足,一边是倒掉的餐余垃圾,一边是食不裹腹的饥民,打着民主的幌子肆意掠夺他国的行径……),让民众通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可以满足需求,而不用到远方寻找更多的物质来满足欲望,有兵船却不常用,有军队却不虎视眈眈。让民众可以真正的体验到生命的快乐,活出生命本来的样子。

尽情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欣赏得体实用的衣服,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开心地生活,随时都可以把自己的快乐释放出来。国家与国家之间和平相处,礼仪相待,就像友好的邻居一样,不分肤色国籍,自始至终都不会有利益冲突(“不相往来”在此处不能按现在的语境理解,而应该是“利益冲突”,联系易经中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与同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应该就是大同世界的状态吧。同时,是不是可以深思一下,为什么人类伟大的思想出现的时间都差不多这个现象?)

道德经原文二十九章感悟(感悟人生智慧白话译文道德经)(4)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值得信任的语言往往听起来不顺耳,听起来如沐春风的话往往比较虚伪(良药苦口 忠言逆耳。但我们还是喜欢听顺耳的话。)。心存善念的人不喜欢与人争辩,喜欢争辩的人往往都是自以为是的。真正有智慧的人善于探求真理的深度而不是追求面面俱到,方方面面都想涉猎的人往往才疏学浅。“得道”之人积德不积财,有德有财不为自己而是帮助他人,反而因此让自己拥有的更多。天之道,利万物而不争;圣人之道,一切作为都是以利他为导向,所以“德厚”(厚德才能载物)。

这一章算是老子对自己思想的总结。全篇下来,几乎都是正话反说,既不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也不站在民众的立场,说圣人也不是站在圣人的立场,仅仅是在讲“道”。其他所有的正例反例都只是在衬托“道”无处不在、处处无为、无所不为

他并非强迫你相信他的思想,只是娓娓道来一个被我们忽略的事实。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通过争辩让对方词穷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欲望都控制不住,还谈什么超越自我呢?信不信是你的事,做不做也是你的事......

不想人生痛苦,就让你的生命展现出它本来的样子——活在当下!

(完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