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两次废黜的儿子允礽(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两次废黜的儿子允礽)

在历史上,一位皇太子两次被老爸废黜,恐怕只有康熙皇帝的儿子允礽“有幸”做到了。为何像康熙帝这样的贤君会两立太子、又两废太子?太子为何行径如此暴戾乖张?是康熙教育的失败还是太子允礽自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聊聊有关的历史。

一,允礽生母孕期的焦虑也许是允礽变态心理的先天原因

允礽,即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1725年),康熙皇帝第二子(因为原来的长子夭折,允礽实际是长子),是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他的母亲为康熙帝的仁孝皇后赫舍里氏,他是雍正皇帝(即清世宗胤禛)异母兄长。

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两次废黜的儿子允礽(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两次废黜的儿子允礽)(1)

康熙皇帝

允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其生母赫舍里氏怀孕的后一阶段,也是胎教最重要的时期,恰值三藩之乱初起,清廷和康熙皇帝备感窘迫之际。面对这种相当不安定的大环境,赫舍里氏的复杂心情,恐怕要超过后宫的所有人。由于她的头生子承祜已夭折,康熙帝曾深感痛惜,所以,再次生子,赫舍里氏倍感身为皇后的首要职责。对此,康熙帝、祖母孝庄太皇太后都期盼之至。如果康熙帝重新有了嫡嗣,将在与三藩的力量对比中增加清朝实力,而赫舍里氏也可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其中宫地位。可是,如果此次生下公主,则将使她愧对夫君与太皇太后,留下终生遗憾。由此,她形成较重的心理负担, 她在孕期的紧张、焦虑心态,对于胎教不利。

当赫舍里氏生下允礽时,却不幸遭遇难产去世。 允礽一生下来就没了娘,这对于他幼小的心灵一定留下深深的阴影,对于他以后的人生轨迹也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允礽以后心理暴躁变态,或许与这些先天性因素有关。

二,康熙帝过分宠溺允礽促成暴虐

康熙帝与皇后赫舍里氏感情甚笃,赫舍里氏因难产去世,康熙帝万分悲痛,隆重治丧后亲自承担起抚养皇后遗孤允礽的重任。康熙帝对允礽疼爱之至,甚至过了头,其他人无人敢对允礽指责一字,无不竭力加以奉承。允礽不满两岁,被康熙帝册立为皇太子,从此处于极尊地位。允礽14岁前,曾祖母孝庄虽然健在,但年高多病,已不能像培养孙儿康熙帝那样,亲自督教曾孙。

在这种极为特殊的成长环境中,允礽从小养成极强的优越感,目空一切,认为除皇父康熙帝外,一切人皆不如己,一切人都应在自己的支配之下。允礽不能容忍任何不如意之事,无法承受任何挫折,否则便大发雷霆,通过攻击、虐待、伤害他人来发泄不满,甚至以此为乐。他缺乏限制的权力,促使其性格中的两大弱点愈益彰显:一方面,原有的暴躁、焦虑等个性特征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本已较差的心理承受力,进一步降低,精神极为敏感、脆弱,变态心理由此萌生。

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两次废黜的儿子允礽(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两次废黜的儿子允礽)(2)

允礽

三,康熙帝对允礽恶行视而不见

康熙帝对于允礽的培养,存在很大偏差。他对允礽的恶劣品行视而不见,对其缺点百般包容,但又最大限度地满足允礽的奢求,然而,康熙帝又对允礽在满汉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抓得很紧,希望他能够读书明理、文武兼通、宽仁孝悌。

可是,允礽在知识学习上大有长进、令人欣慰的同时,其贪婪、自私、残暴、为所欲为的思想作风也在恶性发展。应当说,康熙帝对于允礽的这一严重问题,并非毫无觉察,但只是幻想通过让允礽学习知识,特别是学习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使之感悟,自己改正其恶行。康熙帝这种自我欺骗的做法,只能加速悲剧的来临。

四,满汉两种文化差异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特定压力

允礽仅仅凭依嫡长子身份就获储位,这同满族传统选储理念并不相符。在仍然受到满族传统文化影响的满族宗室王公内心深处,原本即对根植于汉文化土壤的皇太子角色,感到陌生,并抱有一定抵触心理。只是由于皇权强固,康熙帝决意实施这一制度,他们惟有服从而已。而皇太子允礽性格作风上的突出弱点,促使他们进一步产生对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的怀疑,加重他们对于这一制度最大获利者——储君允礽的反感。众皇子因皇太子允礽的存在,剥夺了他们竞争皇位的权力与机会,直接损害到其切身利益,因而对允礽产生不满与妒忌。加之允礽对众兄弟欺压凌辱,部分年长皇子中终于形成反太子派。

允礽不可能不觉察到这些骨肉手足及皇室懿亲、王公大臣的不满甚至敌意,感到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正在步步紧逼,使自己日益陷入被动境地,储位岌岌可危。这一严峻形势,使允礽本已处于萌芽状态的变态心理愈益加重。大量事例表明,他的“肆恶虐众,暴戾淫乱”,也含有以此减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并对政治对手进行报复的意图。

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两次废黜的儿子允礽(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两次废黜的儿子允礽)(3)

允礽生母孝诚仁皇后

五,康熙帝第一次废黜皇太子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乌兰布通之战前夕,康熙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允礽与皇三子驰驿前迎。允礽到行宫看到父皇病容,丝毫没有忧愁的样子,康熙认为这个儿子绝无忠爱君父之念,让他先回北京。当时只有16岁的允礽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父皇的不满,但是康熙已经认为这说明皇太子不孝,不堪重用。后来康熙在废太子时说,他已包容了20年,就是把这件事作为起点的,可见此事给康熙留下多么深的印象。

康熙当时气愤地责备允礽:作为嫡长子,毫无做兄长的样子。但是皇太子允礽不仅不接受批评,而且还忿然发怒,蛮横地与父皇顶嘴。

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从缝隙向里面窥视,便立即怀疑太子可能要"弑逆"。这件事也刺激他下决心立即废掉皇太子。 虽然康熙帝第一次做出废黜皇太子的决定,但对允礽仍旧怀有鞠育之情,因而深深地陷入矛盾、痛苦之中,思想产生一定反复,其有关讲话,也给人生悔之感。(《清圣祖实录》卷234)。

尽管如此,他还是于九月二十四日颁布了废黜皇太子允礽的诏书。这是康熙帝第一次废黜皇太子。

六,允礽二次得储位,已成惊弓之鸟

被废黜后,允礽一反常态,行为疯癫,便被康熙帝怀疑他是被鬼附身;康熙帝也痛惜不已,无日不流涕,寝食不宁。他回想拘禁允礽那天,天色忽暗;皇十八子胤祄又病死;进京前一日,大风旋绕驾前;夜间梦见已故祖母孝庄与允礽生母仁孝皇后,她们颜色不悦;之后去南苑行围,忆昔皇太子及诸阿哥随行之时,不禁伤怀。康熙终于病倒。他当日回宫,立即召见允礽,并谕告臣下:"自此以后,不要再提这件事了。"此后康熙帝经常召见允礽,每召见一次,心里便舒适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一废太子之后,康熙帝将允礽的“贪暴纵恣”,归结为“为鬼物所凭,狂易成疾”,还称此疾“已渐痊可”。

到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诸子矛盾激化。为了缓和局势,康熙帝决定再立允礽为太子。正月二十二日,康熙遣官告祭天地、宗庙、社稷,复立允礽为皇太子。

允礽的储位失而复得后,因反太子力量仍然存在,对其威胁日重,他重新成为众矢之的,同反太子派的对立更加尖锐。这种情况下,他的心理变态,亦即康熙帝所言“狂易之疾”,绝无可能去除,只有进一步加重。为了发泄自己的压抑、怨恨与不满,他殴打凌辱属下人员,达到歇斯底里的程度。他怀疑周围的一切人,甚至其手下一个小太监“如厕,皆遣人伺察”。

对此,康熙帝感叹道:“以此观之,当无处不留心伺察者矣。”这一典型事例,恰恰表明允礽在皇权与反太子派势力的夹击下,有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因时刻担心失去储位,允礽长时期处于焦虑之中,逐渐对所有人都失去信任,予以敌视,并以施虐他人的方式,发泄对诸皇子及王公大臣的怨恨,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两次废黜的儿子允礽(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两次废黜的儿子允礽)(4)

雍正皇帝

七,康熙帝第二次废黜太子

皇太子虽复立,但原有的君储矛盾并未解决,所以很快就又发生了严惩皇太子党的事件。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四月,议处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等,包揽湖滩河朔事例额外多索银两一案。皇太子开始策划逼父皇尽早让位,因此,康熙怒不可遏。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康熙决定再废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允礽自从复立以来,以前的狂妄还未消除,以至于大失人心,祖宗的基业断不可托付给他。朕已经奏报给了皇太后,现在要将允礽拘执看守。"十一月十六日,康熙帝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

这是康熙帝第二次废黜皇太子。

此后,多位大臣,包括大学士王掞、御史陈嘉猷、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等上奏请求复立允礽为皇太子,康熙帝均否决不准。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危,召三、四、七、八、九、十、十二、十三诸皇子及隆科多觐见。康熙帝遗诏立皇四子胤禛为嗣皇帝(即后来的雍正),同时要胤禛善待废太子与废太子儿子,康熙帝当日病逝于畅春园。二十日,胤禛正式登基,改翌年为雍正元年。

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两次废黜的儿子允礽(清朝心理最变态的皇太子--遭康熙皇帝两次废黜的儿子允礽)(5)

故宫

八,允礽晚景

允礽二次被废后,雍正帝立即册封允礽之子弘晳为理郡王(雍正八年改为晋亲王),命其带领允礽移居至京郊昌平郑家庄王府(此府是康熙晚年时特为安置允礽而营建的居所)。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戌时,心灰意冷的允礽病死于北京紫禁城咸安宫内,终年五十一岁。

允礽死后,雍正规定:允礽丧仪照和硕亲王例,又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位于今天津市蓟县)理亲王园寝。谥曰密。

最后说明一下,允礽本来叫胤礽(即允礽、胤礽是同一个人)。新皇帝雍正即位后,他的所有兄弟都必须避其名讳。雍正帝的名字叫胤缜,因此他的兄弟们都要避“胤”字讳,而改为“允”。因此,胤礽后来就改为允礽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