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一季第二期感悟(朗读者第三季读时代风貌)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究竟什么样的爸爸才是好爸爸?潘文石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生物学专家。他坚守秦岭13年研究秦岭大熊猫,又转战广西崇左研究白头叶猴,后在北部湾延续中华白海豚的种族希望。为了保护和研究野生动物,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穿梭在人迹罕至的茫茫雪林、崇山峻岭之间。

朗读者第一季第二期感悟(朗读者第三季读时代风貌)(1)

潘文石从女儿潘岳7岁开始就极少陪伴在她身边。女儿在学校经常被同学问:“你是没有爸爸吗?”但潘岳从来不把这种说法放在心上,她说,我有一个很好的爸爸。他每次去山里回来,潘岳都能在他的包里翻找到他用桦树皮为母亲写的信,即便在野外,他也会给家里寄相思鸟及豪猪刺,虽然大部分时候他的背包里都是熊猫粪便。潘岳觉得很酷,因为这些东西其他小朋友都没有见过。尽管缺少平日里的陪伴,潘文石却以身作则将理想与教育在孩子心中深种,在精神上为孩子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2008年,潘岳放下自己的公司,放弃优渥的生活来到父亲身边,帮助潘文石完成研究,他们共同为人类生存的洞天福地努力。在《朗读者》第三季节目中,她在台下对父亲说:“希望他继续这样勇敢地、强壮地、乐观地把他想做的事情好好地做下去,我们都跟你在一起。”台上的潘文石微笑颔首,轻轻举起握紧的拳头,像在为他们共同坚持的事业加油。

朗读者第一季第二期感悟(朗读者第三季读时代风貌)(2)

节目还生动展现了在漫长而艰难的科学苦旅中,潘文石甘之如饴的精神。十多年的野外科考生活已经让他形成了两小时一醒的睡眠节律。秦岭的冬季寒气逼人,两三个帐篷都被雪压在底下,没有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打水,还没回到帐篷水就又冻成了冰。林业工人都已下山过冬,但对熊猫的记录不能停止。潘文石和学生们住在四面透风的棚子里,钻进鸭绒睡袋,借着蜡烛微弱的光亮,用冻僵的手指记录熊猫通过无线电颈圈发回的数据。就这样,他和学生们在秦岭坚守了13年。

除了寒冷、疲惫和孤独,有时甚至还面临生死考验。1981年初,潘文石在卧龙山区追踪观察大熊猫时不慎从200多米高的山崖摔下,重重地摔在一块石头上。性命虽保住了,但猛烈的撞击撕裂了他的肛门。他一边流血一边往帐篷爬。由于无法进食,他不敢吃东西,每天只能靠一勺蜂蜜和一个鸡蛋在山上维持生命,其间的痛苦刻骨铭心。

朗读者第一季第二期感悟(朗读者第三季读时代风貌)(3)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潘文石终于近距离观察到了熊猫“娇娇”。跟“娇娇”的接触不容易,它已经有了“虎子”,保护幼崽的天性让它难以被靠近。潘文石在树上搭了一个平台,在上面看娇娇在山洞里面给“虎子”,以及后来给它的女儿“希望”哺乳。“娇娇真的有悟性,我们不伤害它的孩子,娇娇接受我了。” 1997年夏天,潘文石在长清林业局,一天早上,他一打开门,门口坐了只熊猫,看着他,脖子戴着无线电颈圈,是“希望”。“它应该是怀孕了,它来找我,告诉我它怀孕了。”这是人和动物之间最和谐友好的景象,潘文石升级成了“熊猫外公”,他付出的爱得到了回应。

朗读者第一季第二期感悟(朗读者第三季读时代风貌)(4)

“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我们必须与万物众生同生共存。”一直以来,潘文石都在思考人和自然,人和动物的关系,“热爱生命是人类天性中最真实的一个部分,我们祖先来自一个荒野,保存这个荒野就是保存我们的未来,因为所有的荒野才是我们子孙后代生存下去的洞天福地。”

朗读者第一季第二期感悟(朗读者第三季读时代风貌)(5)

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三季中,还有很多像潘文石一样为了事业、国家和人类奉献一生,舍小家顾大家的人。节目邀请的嘉宾聚焦时代领军人物以及社会各界的平凡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中国科学院院士、密码学家王小云,法语文学翻译家周克希,“七一勋章”获得者、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还有当代作家苏童,央视主持人康辉,演员咏梅,以及刚刚在东京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决赛中摘得铜牌的运动员刘虹……新一季的《朗读者》不断拓宽嘉宾选择范围,体现了开阔性与代表性,多方位呈现新时代风貌,书写了一部群星闪耀的时代影像。

朗读者第一季第二期感悟(朗读者第三季读时代风貌)(6)

《朗读者》第一季带领观众重拾文学之美,鼓励大众爱上朗读;第二季通过提升嘉宾、文本、主题的开合度,陪伴大家打开朗读的边界和视阈;时隔三年回归的第三季,则希望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再上一个台阶,体现出时代担当、社会关照和思想纵深。在延续往季优势的基础上,《朗读者》第三季寻求在内容及制作中的新突破。节目特别设计“札记”环节,以文化大家与制作人对谈为“文眼”,开启文学之旅。舞台设计上,节目团队精心打造了剧场式舞台装置,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节目幕后制作团队精心设计,大量尝试,于细微处做文章。他们不仅追光,还创造了光。这档节目像一位拓荒者,永远在探寻更多的可能性。

《朗读者》作为一档盛行的优质文化节目,对“朗读”这一具体形式深度关注,让文学与声音交织,实现“美美与共”。文化精品之所以称之为“精”,是因为它汇聚了人们美好的精神向往,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主流价值。《朗读者》探究到当下人们存在着对现实生活最基本的困惑,也有对情感哲思最核心的需求,所以它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平台和空间,可以让人在时代喧嚣中停下脚步,吐露心中潜藏的字句,倾听自我的“回声”和无数普通人的“群响”。当观众看过这些朗读和对话后,也开始慢慢寻找自我与世界的新连接,《朗读者》的社会意义得到进一步凸显。

朗读者第一季第二期感悟(朗读者第三季读时代风貌)(7)

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朗读’不仅仅是读文本,也可以是读山川湖海,读心路历程,读人生四季,读念念不忘的回响……所谓阅尽千帆,也许是把所见所闻,所读所想,都化为了内心风景,建构起一方见天地人心的多彩世界。”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由“一个人,一段文”到“读天地人心”,《朗读者》第三季怀着虔诚的心又一次上路,让文学之光照亮每一处黯然之地,带给大家更多的温暖、慰藉和力量。

朗读者第一季第二期感悟(朗读者第三季读时代风貌)(8)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