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名将有哪些(客家诗人丘逢甲)
丘逢甲(1864~1912),晚清著名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祖籍广东镇平县(今蕉岭县),是地道的客家人。在清朝乾隆时其曾祖父丘仕俊从镇平东渡到台湾彰化县,从此在台湾定居。丘逢甲的出生地,也是台湾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之一,他从小就受到客家文化的熏陶,加之天资聪慧,在还是孩童的时候就可以出口成章,也获得了“东宁才子”的称号。内渡后可以说是丘逢甲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客家情是其在这期间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客家情怀的集中体现。
客家人、客家景、客家情,是丘逢甲客家情怀最重要的体现。丘逢甲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对客家产生的深厚情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情怀,也是两岸人民具有共同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体现。
对客家民歌兴趣的描写。丘逢甲的诗歌对客家民俗、民歌的描述,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新的色彩。他开始“渐习土风思载笔,欲将盘古起编年”,他对客家民俗文化渐渐产生浓厚兴趣和归属感。其中,对山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沧海歌》一诗中写道:“粤调歌成字字珠,曼声长引不模糊。诗坛多少油腔笔,有此淫思古意无?”表现了他对民俗文化淳朴自然的喜爱,同时也批判了诗坛上的油腔滑调、浮华无实,表现了他对诗歌的一种新的追求。他对客家民间生活的喜爱也与日俱增,曾写下“比较生涯姜更好,儿童都唱月光光。春风吹暖好年光,正月蟾蜍已落塘。”(《游姜畲题山人壁》)融入了乡村简单的生活和儿歌的天真,有一种隐居的自然与惬意。
对客家人物的描写。对于客家人,丘逢甲有独特的好感。他在内渡后结交了很多客家好友,而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黄遵宪与温仲和。黄遵宪和丘逢甲并称为“晚清诗坛的双子星”,可见二人在诗坛的地位相当,作诗的水平同样高超,更难得的是二人并没有文人相轻,而是交情甚笃的挚友。二人相识于丘逢甲从台湾赴北京参加科举会试时,此后便不断有书信往来。在黄遵宪因为参与戊戌变法被罢黜时,丘逢甲曾去探望并做一联曰: “陆沉尤借舟权往,天问翻无壁受呵”赠予他,所谓患难见真情,可见二人情谊深厚。二人虽并不经常见面,但一见面便诗兴大发,对饮同吟,唱和数章,尽兴乃归。黄遵宪因病去世,丘逢甲痛惜不已,曰: “合公义私情,来伸一恸,剩我眷怀祖国,临风洒泪,更同钩党哭林宗”以吊之,表达了痛心、惋惜与不舍之情。
另一位与丘逢甲交情甚笃的梅州人是温仲和,同是科举中相识,再相逢于潮州,丘逢甲特作《潮州喜晤温慕柳同年,别后再却》四首来纪念两人的久别重逢。此后,他在温仲和的帮助下开始在潮州、汕头、梅州等地讲学,并完成自己想要办学的理想。可以说温仲和与丘逢甲,既是良师益友,又是命中贵人。温仲和去世时,丘逢甲悲痛欲绝,亲往吊唁,为其撰写《墓志铭》、《温慕柳先生像赞》、《温柳介先生言来》等,来怀念自己逝去的友人。
不可否认的是,台湾在丘逢甲心目中是第一位的,也是魂牵梦萦的故乡。如1896年《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台湾沦陷三年后,作《元夕无月》:“三年此夕月无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又如,《离台诗》其一:“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做鸱夷子,回首河山竟黯然。其三:“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诗歌苍劲雄健、悲壮酣畅,展示了一代诗界革命巨子的炽热爱国情怀和思乡柔情。
【版权说明】文字内容转载自“我是客家人”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