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被称为燕赵(河北冀燕赵)

区域概念有因行政区划而来,有因民俗历史产生,而民俗中的区域概念一般是因地理位置的原因形成的,这样的地理概念,在河北省很多,从古至今在社会上广泛使用。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个您耳熟能详的地理概念。它们是:河北、冀、燕赵、畿辅、口外、关外。

河北被称为燕赵(河北冀燕赵)(1)

民国时期的河北省地图

河北被称为燕赵(河北冀燕赵)(2)

河北

“河北”作为一个地域名称出现于西汉;作为行政区概念起源于唐代。

河北省简称冀,别称燕赵、畿辅等。据《尔雅•释丘第十》载“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尔雅•释山第十一》又说:“河北恒。”可见“河北”一词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甚至更早至春秋末战国初就出现了,当时河(即黄河)是从今河北省南部的大名、馆陶县向东北流至沧州市以东注入渤海的,“河北”即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包括现今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河北”作为大政区的名称是在唐代才出现的,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四曰河北道……”在魏州设治,置河北道。因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河北道。区域包括今河北大部,河南、山西、北京、天津各一部分。当时河北道南部便辖今河北省大部分境域。此后,河北一带在宋代初期主要为河北路辖地,后分为河北东、西两路;元代主要为中书省所辖,明代为京师之领地,清代至民国初为直隶省,并未以“河北”为省名。“河北”作为省级行政区命名,是1928年(民国17年)的事情。当年“北伐”成功,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统一”了中国,建都南京。而直隶省远在北方。“直隶”的意思是归中央直接隶属,必在首都附近才可用此称。清朝的都城是北京,附近省称可谓直隶;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这个直隶省名不符实,确需更改。故经当时国民党中央第145次政治会议决议:直隶省改名河北省(见1928年6月27日《申报》)。6月28日,国民政府又明令予以公布,沿用了这个古老的、反映其地理位置特征的名称——河北省。

字源解说“冀”与“翼”本同源,后分化。冀,有的金文写作“翼” 。北,即“背”,后背、肩背;異,即“戴”,系戴,表示背系翅膀,助跑试飞。人类自古渴望飞翔,中国古人尝试在肩背上系着人工翅膀,借助跑产生的风力实现飞天梦想。当“翼”的“系翅试飞”本义消失后,人们将表示“梦想、渴望”的“翼”写成“冀”。

众所周知,河北省的简称是“冀”,其含义为希望、期待;河北省为希望之地、期待所在。鲜为人知的是,“冀”的字源本意是古人背系翅膀,助跑试飞,实现翱翔天空的梦想。

字义解释:“冀”为形声字。从北,从“异”(異)。“北”指“北方”“中原之北”。“异”的繁体字从田从共,“田”指田地、田亩,“共”指“共有”;“田”与“共”联合起来表示“共有的田地”。“北”与“异”联合起来,表示古代中国北方的由夏族农民和少数民族牧民共同拥有和经营的田地,农业和牧业混合生产的田地。远古时期,华北平原还在形成期的时候,这里人烟稀少,周围部落都可来此活动,是共有之地,字原表意:“北”“田”“共”,就是北方的这个地方属于所有人的。

特指:州名。古九州之一的冀州。

河北被称为燕赵(河北冀燕赵)(3)

燕赵

河北俗称燕赵。燕赵多指今河北省。在人们的惯常意识中“燕赵”往往是河北省的别称。其实,古代的“燕赵”之地,还包括现在的北京、天津北部四县以及山西、河南北部、内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区。战国时期,燕国都城在蓟(今北京一带),赵国都城在邯郸(今邯郸)。这里说的“燕赵”代表地区而不是具体的国家,就像用“齐鲁”称代山东、“巴蜀”代表四川一样,燕、赵的主体在河北,所以用燕赵指代这块区域。春秋中山国也在这块区域,若拘泥于具体国家,就把中山国所在的石家庄、定州市一带排除出去了。

人们以“燕赵”称这块土地,乃为表示其悠久的历史。据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贡》载,“燕赵”在古时属冀州之地。春秋时为燕、晋诸国,战国时为燕、赵、中山以及魏、齐等国。秦置上谷、渔阳、右北平、代、巨鹿、邯郸、广阳、恒山等郡。自汉代开始,正式命名为幽、冀等州;隋置幽州总管;唐代始称河北道,宋分河北为东、西两路;元、明、清诸代,因首都设于北京,河北为京畿重地,元属中书省,明为北直隶,清置直隶省。燕赵大地北控长城,南界黄河,西倚太行,东临渤海,地形地貌千姿百态,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古老的燕赵文化,朴实豪放的民风,造就了世代相传的燕赵侠风。《隋书•地理志》称这里“悲歌慷慨”“俗重气侠”“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并”;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亦曾赞叹:“幽燕之地,自古多豪杰,名于图书者往往而是”。历代名人,灿若群星;有诗云:“燕赵英雄地,慷慨贯古今。”

燕赵的分界线在保定。在保定南门外,有一块黑色陨石,传说这块石头正是燕赵分界的标志,人称“燕赵分界石”“裂国石”。此石现存保定城内钟楼中。有意思的是,这块陨石上有一个裂缝,因此,老保定人都叫它“大裂瓜”。

河北被称为燕赵(河北冀燕赵)(4)

畿辅

“畿”指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古代王都所领辖的方千里地面。后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周礼•职方式》“方千里曰王畿。”《诗•商颂•玄鸟》:“邦数千里。”“辅”指古代夹在车轮外旁的直木,每轮二木,用以增加车轮载重支力。故有辅佐、辅助、辅导等词。“畿”和“辅”连在一起,意为京城附近的地区。南明抗清将领、著名爱国诗人张煌言《师入太平府》诗:“天骄取次奉冠裳,畿辅长驱铁裲裆。”“裲裆”亦作“两裆”,是古代的一种背心,多为布帛所制,有夹有绵,男女皆可穿用,妇女穿的常饰彩绣。“铁裲裆”则是铁制的马甲,形似今之背心,前幅当胸,后幅当背,用作戎装。《乐府诗集》有诗:“前行看后行,齐著铁裲裆。”

在清代,“畿辅”一词被用作直隶省(今河北省)的正式别称,如《畿辅通志》。该书为清代官修省级地方志,著名的典籍文献,共有3部(康熙版、雍正版、光绪版),其中光绪版体例完备,资料充实,最为有名,也最为实用,是研究河北省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河北被称为燕赵(河北冀燕赵)(5)

口外

口外,也叫“口北”,泛指长城以北地区。包括今内蒙古和河北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大部分地区,乃至于陕甘一带的长城以北地区,但不包括东北三省。东三省称为“关外”。其中“口”指的是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之间的关口,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政权管辖地区的大致分界线,关口以北为外。明代以降,基本以长城的关口为标志分内外,长城关口之外广义上都属“口外”。但河北区域所称“口外”,则指张家口之外广大地区。内地到口外一般走两个口,西口为杀虎口,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村,原名杀胡口,清代改为杀虎口;东口则为今河北省张家口市。

元代孙仲章杂剧《勘头巾》第四折:“赵令史枉法成狱,杖一百,流口外为民。”清代纪昀(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文安有佣工古北口外者,久无音问。其父母值岁荒,亦就食口外,且觅子。亦久无音问。”现代诗人郭小川《平炉王出钢记》诗之二:“别看咱是口外的庄稼汉,塞外的红枣骝马名不虚传。”

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3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走西口”(其他两次是闯关东、下南洋),初发于明朝中期,从清代前期开始,山西、陕西、甘肃以及部分河北的农民走西口的队伍越来越大,前后持续了将近400年左右。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山西当时土地贫瘠,人口稠密,生活困难,于是人口外迁,另谋生路。二是当时内蒙古一带边防需要,晋商就是在明中期戍边物资供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多人走西口,就是为了去做买卖,开商铺,以至做大做强,富甲天下。

历史上,张家口是个浓墨重彩的地方,除了曾为烽烟弥漫、号角长鸣的古战场,还是个名播四海的内陆商埠、旱码头,也是人们俗称的东口。山西人中有很多都是到口外做生意的,他们不仅在口外赚了钱,而且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走东口,不仅让商人们走出万贯家财,也让张家口成了繁盛一时的贸易都会。

河北被称为燕赵(河北冀燕赵)(6)

关外

“关外”和“口外”各有所指,虽然都是指长城以北地区,但“口外”不包括东三省;“关外”在现代意义上也不包括除东三省以外的长城以北地区。“关外”一词,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概念,主要有4个:①先秦及秦、汉是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老子出关”的典故即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②唐朝时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王昌龄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汉时关”,指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东西走向的大山脉——阴山。唐初开始,指山西雁门关以外的漠北之地。③明代之后称东北地区,即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又叫“关东”;其“关”指山海关,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④今深圳市二线关以外的地区,即宝安区和龙岗区,当地人也俗称关外。我们这里说的是第三种情况,也是最普遍的社会认定。

“关东”一词,古已有之。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晋书•姚兴载记》:“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多出将帅。东汉末年,袁绍、曹操等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自称“关东军”,现在史书上一般称作“关东联军”,是为了区别上世纪日本侵占东北时的“关东军”。自明代以后,东北地区又有了一个新名称,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关东”。此称之义,是指耸立于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东的地方,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泛称东北。又以山海关为限隔,则有关里(内)、关外之别称。

山海关的出现,第一次把华北与东北截然分开,自此便成为两大区域的天然分界线。今辽宁与河北两省的分界,大致仍按关城及其连接的一段长城为界。确切些说,山海关被囊括于河北省内,其省界已外延山海关以东大约30多华里。一座关城,成为今日华北与东北、辽宁与河北两区两省的大致分界线。实际上,在明初修成山海关及相连的长城时,人们便有了内外之分的新的地理概念:把山海关以东的地方所称辽东,即今辽宁省境,统称“关外”;而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区人属流寓关外,往往不直说省名,而泛称为“关里人”。明代所形成的“关东”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辽东地区。到了清代,“关东”的区域范围扩大,已远远超出关东即盛京的范畴,把吉林、黑龙江也涵盖其内。这一地理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

责任编辑:共水

欢迎关注“方志河北”微信公众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