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正黄旗有多厉害(他拒绝割发易服)

文/煮酒君

多尔衮的正黄旗有多厉害(他拒绝割发易服)(1)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统治中国276年的朱家王朝悲情谢幕。虽然朱由崧重返南京建南明,但一年后便被清军俘获,南明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南明的这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完全可以忽略,倒是那铁骨铮铮的左懋第,为后世留下了千秋身影。

左懋第字仲及,号萝石,山东莱阳人,明崇祯四年登进士第,历官韩城知县、户科给事中。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满清大军乘机入关,进占北京,席卷北中国。五月,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即皇帝位,是为南明弘光帝。南明既建,左懋第即被委任为太常寺少卿,不久又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徽州诸府。崇祯十六年秋,出巡长江防务,不久明朝灭亡,其母陈氏绝食而死。左懋第效忠南明,为官清正廉明。。

南明弘光王朝执行‘连虏灭寇’的政策,对于南下清军拒不抵抗,明安宗决心与清朝划江而治,便派遣左懋第为正使,以陈洪范、马绍愉为副使,前往北京,通好议和。左懋第不愿受此辱命,却不得已而北上,他另行之前已经决定此举成仁。左懋第对北行议和的危险也深有预料。他在一封信中说:“懋第此行,是懋第死日也。”立志要“效宋之文天样”,“留正气于千古”。

左懋第到了燕京。此时的燕京已经成了满清的国都,顺治刚从这里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身为明使的左懋第心里自然有说不出来的滋味。他的使团先被安排进了“四夷馆”,左懋第据理力争,不肯以番邦等同,最终被安排进鸿胪寺。在左懋第看来,住在四夷馆,都是对自己的一种讥讽,因为自己是堂堂大明使臣,并不是来归附满清的。左懋第在鸿胪寺陈设太牢,率随员北面哭祭三日,先行前往崇祯墓地祭拜梓宫。

清廷与明朝议和,满心羞辱,故意将明朝使节的椅子摆在北面(古人以南主北客,左上右下为特点),左懋第拒不领受,直到全体使节坐到南边才开始言谈,清廷毫无议和诚意,左懋第也不想多谈。

燕京的初冬,草木凋零,在燕京生活了多少年,第一次感觉寒气如此的逼人。“关河万里战未休,梦断长淮路。南望翠旌云旆,戎角吹寒都。胡尘暗,几经秋,泪空流。此身谁料,身囚燕州,心怀神州”。

在鸿胪寺,感慨之余,左懋第写下了这首诗。左懋第对这次议和并没有多少期待,只待了月余便结束行程打算返回南京。如果此事到此为止,左懋第平安返回南京,则不知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历史没有让我们多加猜测,左懋第率领他的使团离开燕京刚过沧州,刚走出永定门,叛徒冯诠就劝多尔衮不要“放虎归山”,十一月十四日多尔衮遣百骑在沧州追回,被扣留在北京太医院,墙上遍布荆棘,自言:“生为明臣,死为明鬼,我志也。

左懋第感到凶多吉少,他对使团副使陈弘范说:“我决以残躯报国,望转告朝廷内外掌权诸公,务必加强淮扬一线军备!”清摄政王重左懋第为人,数次派人劝左懋第降清,皆为左懋第斥退。而、惜的左懋第哪里知道左都督陈弘范却暗地里降清,答应说服南明的淮北守将投降。

也许是左懋第身上透露出的那种令人敬畏的浩然正气震惊了多尔衮,摄政王对这位大明忠臣有足够的兴趣,他明白满清帝国既需要洪承畴、吴三桂这样的软骨头编织江山,更需要左懋第这样的硬骨头挺起大清的脊梁,所以一心想要留住他。

左懋第被追回来后,就被软禁在太医院。左懋第被软禁在太医院时,画了一幅苏武牧羊图,写了一副“生为明臣,死为忠鬼”的对联挂在墙上。有来劝降者,他便指着画像和对联说:“此为我志,不必多说!”


多尔衮的正黄旗有多厉害(他拒绝割发易服)(2)


左懋第像

在多尔衮组织的劝降人员第一个走来的便是洪承畴,此时,这位松锦大战被俘的大学士已经投靠清廷两年多。左懋第见到昔日洪大人,怒目而视却又不失风范:洪大人已为大明殉难,先帝赐祭赐葬,鼠辈怎敢冒洪大人之名来劝我投降?这位洪大人本也是风光无限之人,哪里经得了这般羞辱。从来做这种说客的人都挺不起腰杆,抬不起头。

第二个来劝降者是李建泰,这个李建泰在左懋第眼中简直就是一条走狗,崇祯帝曾赐宴为之送行,亲手给他斟酒三杯,他却成了李自成的俘虏,所以李建泰刚入门,左懋第就大骂:“这不是先前蒙先帝宠任、御饯督师的李建泰吗?老贼你不能殉国而降闯贼,又有何颜面来见我!”

而第三个劝降者是他的堂弟、那个与他同朝为官的左懋泰。左懋泰是崇祯七年进士,闯王破京时,他兄弟二人同在京城为官,面对突变的严峻形势,左懋第选择精忠报国,左懋泰则先降大顺后降清。文天祥被俘后,对自己弟弟的投降行为略表认可,但左懋第对堂弟的行为却一点不饶。

左懋泰对于左懋第来说,不仅有兄弟之情,更有葬母之恩。1644年清军入关,左懋第不在京师,清军攻打莱阳造成的“癸未邑难”,在这次邑难中,左氏家族中有四十人不屈而死,身在燕京的母亲便在左懋泰的安排下,仓皇逃离,南归莱阳。不料逃归家乡的路上,左懋第的母亲不忍面对国破君亡的现实,绝食而死。左懋泰扶柩归葬。他来劝左懋第投降,在摄政王看来是再合适不过了。面对自己的兄弟,左懋第痛快地喝了一杯,说:“我喝下这杯酒,感谢你代我养母之情。”喝下第二杯酒时,左懋第说:“这第二杯,感谢你代我葬母之恩。”又举起第三杯,说:“这第三杯,我要骂你没有骨头,懋第没有降敌之兄,我们就此断绝兄弟关系!”说完连酒带杯子摔在地上。

清廷许以高官厚禄,左懋第不为所动,多尔衮召见,左懋第丧冠白袍,南面坐于阶下,不拜亦不语。当时满朝文武之中金之俊嗤笑:“先生可知兴替?”左懋第反诘:“兴替,国运之盛衰,廉耻,人臣之大节。先生知兴替,知不知廉耻”

随员艾大选薙发,左懋第将其乱棍杖毙,清廷前来责问,懋第自言:“吾自行我法,杀我人,与若何预?”清廷设“太平宴”宴请,懋第拒食。多尔衮以其肆意杀人将其押解入狱,关入水牢折磨,左懋第视死如归。多尔衮大怒,亲自提审懋第,懋第直立不跪。当问道:“你为何不肯剃头?”左懋第回答:“头可断,发不可断!”

到1645年6月,左懋第已经被清廷关押了半年多的时间,其间任何的折磨和利诱都没能改变这位民族英雄的气节。于是,便把他推到了菜市口。其时,城中士民拜送者数以万计。刀光之下,左懋第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五岁,比文天祥就义时年轻两岁。左懋第就义后,在关押他的太医院的墙上,发现了他写的一首绝命诗:“峡坼巢封归路回,片云南下意如何?寸丹冷魄消磨尽,荡作寒烟总不磨!”一腔忠烈,长啸而出。临刑时,左懋第南向再拜说:“臣等事大明之心尽矣。”随员陈用极、王一斌、张良佐、王廷佐、刘统等人皆不屈而死。摄政王多尔衮后感叹地说:“前有天祥,今遇仲及,我辈弗如也!”

清乾隆四十年大学士舒赫德、于敏中等奉敕所撰《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一载:“督师经理河北、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充通问使左懋第,莱阳人,……福王时受命奉使大清,……仗节难挠,蹈死不悔,出疆之义,无愧全贞,今谥忠贞。祀本邑乡贤、韩城名宦祠,莱阳又建左公祠,春秋次丁致祭。韩城人建祠与汉代的苏武并祀。在家乡莱阳,左懋第与沈迅、姜采一道,被誉为“明末三君子”(文/煮酒君)

2015.01

(版权@煮酒君谈史 所有,如需转载到其它网站请联系本人。工作联系、约稿:leehangsung@163.com)


转载须征得本头条号作者同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