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诗文选注(章太炎说文解字笔记摘)
539、经,经典之经,古人以丝线编竹简,犹今线订书也经常、经脉乃巠之借;巠,水脉也,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章太炎诗文选注?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章太炎诗文选注
539、经,经典之经,古人以丝线编竹简,犹今线订书也。经常、经脉乃巠之借;巠,水脉也。
540、纺,“网丝”,以丝缕纵横相系。《晋语》“执而纺于庭之槐”,纺于缚阳唐与鱼模对转。曹操曰:“方马埋轮”,方即缚,乃纺之借。又别义为网丝。
540、緢,氂丝也。氂即毫厘之厘,最细之丝也。“惟緢有稽”者,言毫厘必察也。
541、繙,烦杂当作繙。烦,头痛也。緐,马髦饰。《淮南子》:“孔子繙十二经以见老聃”。亦谓繙冤而厌也。
542、终,絿(结)丝也。始终当作冬。
542、练,精简之称。单作柬字可也。
543、縵,《汉书》“縵田”,谓田之畎畦未经刻画者也。《礼记》“操縵”、《周礼》“縵乐”,皆独唱无和而无文者也,今谓之小曲。
543、绢,或古人专指黄绢,以收麦时其茎之色必已成黄矣。
544、絑,布帛之赤者=絑。朱,赤心木也。
544、纁,大红;縓,桃红(赤黄色);赧,梅红;绛,大红。
544、缙,缙绅应作搢。搢,臿也,言物可插于绅也。今作缙,甚荒谬。“缙云氏”者,赤云也。
544、红,最浅之红为红,深红之字当作绛,绛古音亦读红。
544、绀,即今青莲色。或谓亦即天青,非也。天青乃玄字之义。
545、缁,古人染黑,先染红,然后加黑色。
545、纔,今借为才字(始也),因系双声也。
545、綟,青间紫色。“流黄”,今沉香色。
545、纚,古人不露发,必以纚先套发,而后冠,故纚即罔巾之类。
545、紞,男人耳环也,系与冕上而垂下者。
545、緌,以二带系帽为缨,到颈间二带缚拢打一结者,曰緌。
546、绶,韨维也。古无裤子,惟用韨以蔽其前后。套裤惟军中用。韨系于带,所谓韨维也。引申为印绶,盖古人印亦必系于腰间之带,故曰挂印。
546、纶,诸葛亮之“纶巾”即以丝绶制之。经纶是引申义。
546、绔,“胫衣”即今套裤。衣下半全身者为㡓。“犊鼻㡓”,《汉书·外戚传》称“穷袴”,女人所衣,男子无袴。
547、纕,攘臂=纕臂,盖掳起袖子以纕束之也。
547、《说文》无绽字,当作袒。袒,破缝也。
547、纍,扬雄《反离骚》之“纍”,言囚在那边也。盖纍一训大索,引申则以大索缚之之人亦曰纍,故纍有囚义。“不以罪死曰纍”,“湘纍”是也。《左传》“纍臣”“纍囚”,前人注《汉书》“湘纍”不引《左传》,读为带纍之义,谓罪非己作,人所纍也。
548、徽,古人无袴,行路时以衺幅束胫。训美善,以徽从微声,媄或作媺声,即媄之借。训止者,乃“三纠绳”之引申义。
548、緐,引申为冕上饰。《逸周书》“冕上垂者为緐露”。《春秋緐露》者,润色春秋也。
549、绁,犬系也。古人牵犬,如李斯牵黄犬等是。
549、绉,一曰戚(俗作蹙,《说文》无蹙字),即俗语所谓“绉眉头”。
549、䋽,鞋䋽。凡一党之人称为一帮,乃倗字之借;封或作堋可证,东蒸对转。唐称鞋一双曰一量(见《匡谬正俗》)。
550、缪,汉人称自经死曰缪死,乃“摎”之借。绸缪,相绞转也,引申为纰缪。
550、素,《史记》注:素王,徒守其位而无权一也。孔子素王,有其法而无其位也。太史公素王,眇论与素封同,言富则等于王侯封君也。素,即今白绢。引申为无文饰;再引申为“空”,如“素食”是。
551、房屋宽绰当作窕。《说文》:“窕,深肆极也。”
551、率,先导曰率,后循曰述,故训循之率乃述之借。率引申为循,与“从人”即“人从我”同为“从”同。大率乃大律之借。《说文》:“律,均布也。”律音转为类,大率如云大类也。
551、虫,大蛇也。古借为虺;虺,守宫也。虫,今之土骨蛇。一切动物借著虫旁者,以古无房屋,草居野处,所患者虫,古无它即无蛇也,于是以蛇表一切动物。
551、蚺,其胆可医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