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创业的核心技巧 13个精益实战决策方法

每个创业者都应该,而且必须懂精益,因为时间成本是最大的成本。精益则可以最大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少走弯路,无限逼近正确的需求和解决方案。迅雷创始人程浩以创业者的视角,犀利而通俗地把精益创业方法论讲透讲明白,非常实在、过瘾!值得每一位创始人思考如何将技术与现实需求贴合,变成真正可行的、有社会价值的商业模式。

0的时候,什么最重要?

当你开始创业时,决定做一个企业时,什么最重要?

商业模式?产品?团队?这些当然都重要,但回归到商业本质,我认为被需求是第一重要的!只有被需要,你才有后面的事,不然找人、做产品、商业模式这些事儿都不成立。

我们都知道需求很重要,但有一个大bug——往往想象中的用户需求或痛点,与实际的用户需求有很大的差别。除了需求可能出现偏差之外,想象中的解决方案跟实际有效的解决方案也可能有很大的偏差。解决方案有很多,但不是每一个都合理的。

那么有没有好的方法能让人直接找到准确的需求和准确的解决方案呢?不好意思,没有!

但是,有一个方法论可以助力我们找到用户的准确需求及准确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尝试不断去逼近这个方案,因为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商业模式,就算是百度和腾讯这样的巨头,也都是在不断尝试中找到那条正确的路(搜索和游戏)。

特别对于很多初创公司而言,假设创业是过一条河,此岸在A这个点,我们要到彼岸去,我第一眼直接看到的就是正对面的B,为什么?因为B离我最近,直着走就能走到。结果走着走着,感觉B越来越近,却突然没路了,我就不得不尝试别的方案,一下子公司可能就到了谷底,这时候我突然看到了C,我觉得这次应该能走过去了,然后我又朝着C走,快到C了,你发现此路又走不通了,你又得继续尝试,直到发现彼岸的D。

几乎所有企业的成长都是这样一个模式,没有哪家公司能够从A直接走到D,我认为这种事根本不存在。那有没有好的方法,能让我们从A快速验证到D?

这正是精益方法论的价值!精益,这两个字是什么呢?试错!只有试错才是不断靠近成功的唯一手段;如果用四个字呢?那就是快速试错。一个事儿到底用一年试错,还是三个月试错,还是三个星期试错,甚至一个星期试错?这导致的商业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用七个字描述精益是什么呢?那就是低成本快速试错。当然只要不快一定就是高成本的,因为时间本身就是成本。

精益创业的核心技巧 13个精益实战决策方法(1)

精益创业,创业必修课

精益的精髓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是一个精益者。

假设你因为工作搬家,从深圳来到北京,那你就面临一个买房的问题。买房前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清楚:治安好不好,学区好不好(特别你有小孩的话),还有交通问题以及生活是否便利。

房价这么贵,除了真正的土豪,没人刚搬到北京上来就买房,肯定是先租房。无论是治安、交通、生活便利性等等……通过租房,你都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了解。租一阵各方面感觉还不错,再决定买房。正常人一般都会这么做。

先去体验尝试很重要,这其实就是精益——我用一个很小的代价做尝试,万一这个地方不好我再搬走呗,反正是租的房子,你要是买了之后感觉不好再搬,这可就费劲了。

接下来说一下社会实践中的精益。改革开放时跟精益最相关的有句话,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在当时那个阶段,面临两个问题:姓资还是姓社?包产到户你的粮食的产量就一定就比大锅饭好么?也就是说,政治风险很大,实际效果也不确定,那应该怎么办呢?

咱们先从小岗村做起!小岗村在安徽凤阳。为什么要选这里?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因为那非常穷,最有包产到户的动力。同理,对于精益创业来讲,你最开始的核心用户一定是最刚需的那些人。

所以你看,无论是从日常生活,还是到上层的社会实践,实际上精益都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大家实际上都是精益主义者。

总结一下,精益的精髓是什么?第一个是FAIL CHEAP,就是很便宜的试错,第二个呢,是FAIL FAST,就是很快的试错。

五类不精益,你犯了几个?

我们再来反向举证一下什么是不精益,看看反面教材,相信你就会豁然开朗了。

首先,企业最大的不精益就是问题找错,我总结了八个字叫“痛点不痛、刚需不刚”。

那什么叫真正的刚需?其实就是三件事:极大提升效率、极大降低成本和极大提升用户体验。什么叫极大提升效率?拿搜索引擎来说,搜索出来之前大家靠什么去获取信息?图书馆?问周边的朋友?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很难想象没有搜索引擎的日子了。所以搜索引擎的出现绝对是极大提升了大家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效率。

那么什么叫极大地降低成本?比如工业机器人,一台工业机器人可以承担四个人的工作量,这四个人一年的工资要20万,但一台机器人的成本可能就10万,而且这台机器人可以连续工作四五年。

再比如说,传统的卫星发射一般都是找波音,发射一个2亿多美元,马斯克的SpaceX呢,发射一颗卫星只要几千万,所以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关于极大提升用户体验,大家也都有实际体会。例如iPad,在iPad之前,从没见过工艺如此复杂,但操作又如此简单,以至于连小孩都能轻松上手的电子产品。

以上三点呢都叫刚需,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点,你都很牛!

精益创业的核心技巧 13个精益实战决策方法(2)

极大地降低成本-马斯克的SpaceX

如果你做的东西,让这三个指标每一个都比之前的提高了一点点,例如效率提高10%,价格降低15%,那这就不是刚需。这点微创新就是在给竞争对手“打工”,分分钟就被人抄走了。

如果一个产品它不是刚需,那它所有的问题都是大问题;但是只要是刚需,它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比如同样都是充电,手机每天都要充电,你怎么就能坚持呢?因为它是刚需,但手表、手环这些就不行。

所以,只要是刚需,什么功能少一点儿、价格贵点儿,这些问题都不大。用户有包容度,产品一时存在缺陷这都能理解,最典型就像iPhone刚出来的时候,连短信的转发功能都没有,但全新的智能操作系统和大屏幕,使得所有的问题用户都忍了。

跟刚需并列的还有一个参数叫高频,刚需和高频把生意分为了四个象限。一类是刚需且高频,如果你的生意属于这个象限,你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市场。这个入口虽然本身可能不赚钱,但把握住了这个入口,你就可以通过其它增值服务来赚钱。

但是所有刚需高频的东西一定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其实更多的商业模式属于刚需但不高频,比如说买房、买车,还有婚礼。如果你的生意处在这个象限应该怎么做呢?既然你没有成为入口的潜力,那就必须得每一单都得有足够的利润,说白了就是老实做生意,同时形成良好的口碑,让大家口口相传。

如果你这事既不刚需、也不高频,那就甭做了,如果是高频但是不刚需,这个通常也是伪命题,因为不是刚需的东西通常都不会高频。所以大家在做生意前,一定要想好你做的事儿到底是哪个象限。当然不管怎么样,刚需都是首要的。

企业第二类不精益就是把解决方案做错。因为任何一个刚需,都有很多种解决方案,但并不是每一种方案都是有效且合理的。

企业第三类不精益是闭门造车,也就是不跟用户接触,闷头自己做,一造半年一年,最后才发现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这些人通常是怕被BAT抄袭,也就是被巨头抄袭。还有怕被初创的竞争对手抄袭。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创新属于商业模式创新,这意味着门槛没那么高,你再藏着、掖着,竞争对手之间也差不了三个月,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你最多比人也就领先三个月,但你为了担心别人抄你,你不和需求方接触,你冒的风险就是产品做了一年没人要,这个风险不值得。

如果你真的是一不小心踩中了BAT的核心赛道,那干脆就早死早超生,这比花几年被活活耗死要好很多,所以真心不用担心什么。

第四个不精益的错误是过早优化,也就是核心需求还没有经过检验就开始做其他的优化。

第五类不精益是过早扩张,也就是在核心需求还没有得到验证的时候就扩张,去获得一些所谓的虚荣性指标,这个在大企业其实是非常常见的。

很多项目的第一版,其实都是被亲友和竞争对手买走的,这个不代表是普遍的需求。简单讲就是需求还没有被验证,你就去考虑规模化,你做的越大,你未来的成本其实越高。

要高度重视隐性成本!

讲到成本,这也是精益创业里很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不要只盯着那些看得见的成本,更要在意那些看不见的成本。

初创期的企业,最好是招2个人发3个人的薪水,别急……因为这2个人拿着3个人的薪水,是要去干4个人的活儿,这才是更高效的工作方式。

招两个业务精练的老手,减少了团队磨合的成本,绝对比为了压低工资,招4个新人要高效得多。而且你企业发市场水平1.5倍的工资,也更容易招到厉害的人。所以看上去多花了钱,实际上却是省钱。所以如果我再创业,100个人之内,我绝对不会招新手,等公司规模大了再培养新人。

很多企业只重视显性成本,却忽视了隐性成本。而隐性成本却是企业成长道路上的无形杀手。

显性成本是可量化的成本,比如财务报表上能算得清楚的费用,包括员工工资、五险一金、办公室房租、市场公关费用等等,这些是可以量化的部分。

隐性成本则是那些无法精确计算的成本。比如沟通成本,团队磨合成本,这些东西其实很难去量化。

事实上,对于很多早期的创业公司,往往只重视显性成本,而不重视隐性成本。还是拿招人的例子来说,把员工的工资压得很低。一是会导致招聘效率很低,二是招不到理想的人。好不容易有2个人愿意来,还都要从0开始,表面看上去工资是省了,员工招聘、培训的成本都上来了,这都是显著的企业隐性成本。

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愿意给员工提供免费的午餐和晚餐,公司确实多了一些显性成本,但是为员工节约了大量外出吃饭的时间,员工每天可以多干一个小时活儿,所以这笔帐很划算,还提升了公司美誉度,一举两得!

对于创业来讲,最大的隐性成本是什么?时间成本!

尤其是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竞争绝对是世界级的。而精益创业能帮助你节约时间,减少浪费。找错需求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时间成本,是无可挽回的。这也正是精益的最大的价值所在。

精益创业的核心技巧 13个精益实战决策方法(3)

注重隐性成本

精益标准正确执行3步曲

精益的正确执行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主要分三个阶段:

1、需求探索

2、用户验证

3、推广

先通过简单的方式探索需求,再通过MVP去验证,验证成功则推广,不成功则返回,继续做需求探索。

有很多人看过埃里克·莱斯的《精益创业》那本书,其实那本书主要讲的就是用户验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部分。但我觉得在用户验证前的需求探索,才是性价比最高的阶段。

因为用户验证需要做MVP,MVP的全称是MinimumViable Product,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做MVP是有成本的,而需求探索,依赖的更多是常识和一些更简单更轻量的方法,所以是更加经济的方式。我们可以先从需求探索讲起。

需求探索的第一步就是找到痛点。在你设计产品时,你的核心优势和卖点,一定要让用户可以直观的感受到。360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以前的杀毒软件,都是缩在电脑右下角,用户基本上没什么感知。360搞了一个开机助手,开机后告诉你电脑启动花了多少秒,已经战胜了全国百分之多少的用户,你如果嫌慢还可以一键加速,这个体验就非常赞,所以好的产品一定要让用户有感知。

通常来讲,创业者找到的痛点,都是自己体验到的。如果这个痛点是你的朋友或者家人告诉你的,那么意味着两种可能性,一是这个痛点不够痛,二你自己不是核心用户。

找到一个潜在的痛点后,你要用常识判断一下这到底是不是痛点。这里我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在创业过程中,常识永远都很重要。因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风险,都去用MVP实际验证一遍。可能十个里面有九个,你是通过常识去判断真伪的,只有一个去做了MVP。

那么哪些是常识?举个例子,一个互联网产品有流量就能赚钱,最起码能卖广告,这个就是常识;你想在网上卖东西,可以随时接入移动支付和快递服务,这也是常识,不需要验证。

除此之外,常识还会告诉你非常重要的三件事:1.你到底喜不喜欢这个事?2.这个领域你到底擅长不擅长?例如这虽然是个风口,但这是你的风口还是别人的风口? 3. 常识还会告诉你,你自己是不是核心用户?所以常识判断非常重要。

那么这三个里面,喜不喜欢,擅不擅长,是不是核心用户哪个更重要呢?都重要,但如果一定要选一个最重要的?我的选择是感不感兴趣。因为我认为做任何事情,兴趣是一切的源动力。只要有兴趣,即使不懂也可以学,也可以招这方面的专业人员。

创始人是否是核心用户其实也很重要。但是也有很多创始人不是核心用户也很成功的案例。比如我的好朋友陈华的唱吧,陈华就是一个理工男,他基本上不唱歌,却搞了个唱吧。还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徐易容,做美丽说。美丽说的用户都是小姑娘,他显然也不是核心用户。

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三样全占,我既喜欢又擅长,同时我还是核心用户。我做迅雷的时候,其实就是这样,我很喜欢下载各种东西,所以硬盘总不够用。同时呢,我以前还是学分布式计算的,最后我当然是绝对的核心用户。

那么在常识判断之后,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头脑风暴。你要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找一个相对放松的地方,大家头脑风暴一下,讨论这个事到底有没有真实需求。

在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点,如果你是这个团队的老大,一定要自己少说,多听别人讲。因为你头脑风暴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畅所欲言。你觉得这事有道理,他们可能觉得这事没道理,你得让他们说出来。如果头脑风暴的结果是大家都觉得这事挺好,挺靠谱,有需求,那么你就要开始寻找核心用户。

谁是核心用户呢?答案很简单——这个事儿谁最痛谁就是核心用户,找到核心用户之后,一定要一对一、面对面地进行访谈。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精益创业的核心技巧 13个精益实战决策方法(4)

找到核心用户

用户访谈的3要和3不要

首先,找到核心用户之后,一定要面对面的访谈,而不要通过电话或在微信里沟通。因为在电话和微信里很多东西是说不清楚的,沟通效率也比较低。就像我现在作为投资人看项目,就非常不习惯跟创业者不见面,只是在电话里聊,一是没有视觉交互不易理解,二是电话中稍显生硬和拘谨,很多话题根本聊不开。那么用户访谈其实也是类似。

其次,用户访谈一定要保持开放式的讨论,千万不要让用户去做选择题,这一点极其重要。你去问他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和痛点,或者我有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案,你觉得好不好?

一定不能这么问,正确的问法是——你用的这个产品,遇到过哪些痛点?或者说你遇到的这个问题,你建议用哪种方式解决?一定要开放式的去问。

对于早期的访谈,需求很不确定,必须要保持开放式的这种讨论,也就是问完一个问题,根据用户给出的答案和线索,继续进行追问,直到挖出用户的真实需求。

此外,一定记得要走出办公室去做访谈,而不是请别人到自己的办公室来。目的呢,就是要保持乙方心态,让用户直言不讳。

最后,用户访谈绝不要搞小组讨论,而是要一对一的进行。

因为从众心理,举个例子,咱们几个人说一个事,你先说你遇到过什么问题,有过什么痛点。这时轮到我上场。碍于面子我很可能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我只想再补充一点。

用户访谈是需求探索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的创新想法,在需求探索的过程中已经可以被摸得大概齐了,很多甚至就直接被淘汰掉了。

那我们做了这么多的需求探索工作,从找到痛点→到常识判断→到头脑风暴→到找到核心用户→到用户访谈→到最后的总结。总共6步,听起来非常系统,非常充分,那是否还有必再做MVP,再做用户验证吗?

当然要!我认为需求探索和用户访谈是绝对不能代替用户验证的价值:

首先,访谈中用户和你说的东西,很多是基于想象,这个和真正使用过你的产品后的体验可能有很大的偏差,而且在做用户访谈的时候,不管你再有技巧,大家都会碍于面子,说一些你想听的话。

在用户验证这个阶段我们可以观察用户真实的使用行为,以及他们是否真的会为产品付费,。

最后呢,通过用户验证,偶尔还能发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痛点,比如你开个餐厅。你发现用户最喜欢你的是甜点而不是正餐,那么也许你可以考虑转型做甜品店。

MVP的4大关键步骤

围绕用户验证,我们要核心说一说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中文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

MVP都包括哪些关键步骤呢?总共有四步!

第一步,首先要找出你最需要验证的一个问题,这里面的重点是:只验证一个问题,而不是两个或多个。你需要用常识来判断其他的问题,例如之前提过有流量就能变现,这个不需要验证。你只需要验证你最吃不准的“一个问题”!

第二,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MVP,推给核心用户去体验。记住任何MVP都是有成本的,所以和验证这一问题无关的功能,一定不要出现在MVP中,要把做MVP的成本降到最低。

第三,做数据收集、亲自体验,然后再次访谈。埃里克·莱斯的《精益创业》只讲了数据收集,并没有讲后两点。但我认为后两点,也就是亲自体验和再次访谈更为重要。数据并不能代替你的亲自体验,并不是数据好就是真的好,因为数据很容易被“修饰”。

第四步,也就是用户验证的最后一步就是验证假设。通过前面的MVP、数据收集、评估,以及你自己的切身体验,你要对之前验证的问题下一个结论,也就是这事到底有没有得到验证。如果验证成功,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大刀阔斧地开干了!如果验证不成功,也恭喜你!你用了两天的时间避免了两个月甚至两年的错误。

说说迅雷这种公司在初始阶段应该怎么做MVP吧,还是回到那个问题:我们做迅雷到底想验证什么?注意:迅雷要验证的东西跟上面的几个例子是不一样的。之前几个验证的是用户有没有这个需求,但迅雷不是要验证需求,因为下载这个需求对我们来讲是常识。我们要验证的就是迅雷最创新的P2SP算法,到底能不能比别人快10倍!

所以我们只做下载这一个功能,BHO和下载管理根本不做。而且下载也只能下载一个任务,而且只支持HTTP。这时候大伙儿可能会问了:如果没有浏览器的支持,怎么新建下载任务呢?太简单了,我们提供一个对话框,你把下载的URL从浏览器里拷出来,再贴在对话框里不就完了么。

大家注意:MVP面向的都是最核心的用户,你如果真能快10倍,大家并不在乎手动复制和拷贝一下。

可以看到,通过一个非常简化版的MVP,我们只用了三个星期就验证了三个月才能验证的东西。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当然不是,我们在创办迅雷的时候,和大家一样也都是创业上的菜鸟,各种方法也都试了个遍。当然让我重来一遍的话,我一定会用最精益的方法来做。

验证假设的方法论

讲完这些MVP案例,应该会有一些感觉了吧?MVP之后接下来干什么呢?接下来是三件事:数据收集、亲自体验和再次访谈,目的是来验证假设,评估一下我们做的事情是否真正可行。

先说数据收集,会有漏斗式、切片分析、A/B测试、灰度测试等多种方法,重点讲一下灰度测试。

灰度测试其实很简单,假设你这个产品已经有一些用户了,那么现在上一个新功能,但不确定这个新功能,对大多数人是否有价值,还是很鸡肋,甚至有时候大家可能很不喜欢,特别是涉及到商业化的地方。那么怎么验证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筛选少量用户,给他们升级到新版本,其他的用户呢还用老版本。

提前部署两套环境,通过小范围的验证,确保新功能广受好评时,再全面的更新。这个就是灰度测试。

而讲到数据收集,企业管理一定要避免KPI导向。这点不论是对创业公司,还是做内部创新的大公司都极其重要。你要什么KPI,底下人就能给你做什么KPI。无论是用户数、留存率甚至是收入和利润,都会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象。所以要时刻注意到这一点,KPI是手段,不是目的。

除此之外,我还特别想强调的是,数据只是辅助,绝不能代替你的亲自体验。创业公司的CEO必须是首席产品经理,一定要亲自体验和关注自己的产品。其实要说创业企业的CEO做到这点并不难,因为你总共就这么一件事,你必须得关注。难得的是等公司做大了,你作为CEO还能非常关注产品。这个就很难得了。马化腾就是一个典范,他几乎把腾讯所有的产品都非常细心的体验过了。

在数据收集、分析和我们亲自体验之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那就是要再去做用户访谈。这时候的用户访谈依然很重要。为什么?因为第一,数据有可能是做出来的,显得很好,但其实不是那么一回事,有必要再找用户访谈和验证一下;还有一点原因就是你自己不是核心用户,你需要了解核心用户的真实想法。

MVP后的用户访谈,主要谈什么呢?

第一个是要了解,通过MVP是否真正解决了用户的问题。然后用户是否愿意为此付费,价格能不能接受;第一天注册进去的用户,为什么第二天会流失;用户为什么来了不注册?第一天来了,第二天为什么不来?都需要通过用户访谈去刨根问底。

用户推广

走完了需求探索、用户验证,如果事情验证成功,我们就要面临另外一个核心问题——用户推广!如何去加速获取用户,如何留存用户,对于很多初创公司来讲同样是非常大的挑战。

其实快速获取用户属于后期阶段,并不是精益的重点内容。推荐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肖恩·埃利斯和摩根·布朗两位作者写的《增长黑客》那本书,对于如何获客、如何激活、如何留存以及如何召回流失用户,有了一个更全面和更体系化的介绍。

我抽出比较经典的用户推广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获取用户最直接的方式叫黏着式。黏着式这种客户获取,在什么领域最司空见惯呢?是在面向企业的服务领域。

因为面向企业服务都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叫钢柱效应。我是一家企业,我买了你们提供的SaaS服务,其实都有很高的实施成本。我好不容易把你这套系统用熟了,然后第二年有一个你的竞争对手过来,说能降价20%,企业愿不愿意换用我们提供的系统?大多数企业都会说No!

那么衡量企业服务好坏的核心指标是什么?是损耗率。也就是去年核心的企业用户,今年还有多少在持续使用你们的产品。那么如何能够保证业务的持续增长呢?很简单,那就是新客户的增长要大于老客户的流失,你的业务就会持续增长,这就是黏着式。

还有一种用户获取的方式是什么呢?叫付费式。付费式绝对是游戏获取用户的最核心手段。我假设一个用户的拉新成本是100块钱,我会看用户一个月能够给游戏贡献多少,是70元、80元还是100元。好决定我的推广是否可持续。那么对于页游、手游生命周期没有那么长,就不能看一个月的回本率了。对于页游来讲,通常会看7天的回本率。

甚至有些游戏要求看当天的回本率。什么时候要看这个数据呢?是在我们使用一个新渠道或者投放一款新广告的初期。如果通过这个渠道,当天回本率不好,我可以立刻砍掉,或者我立刻换个素材。所以对游戏的付费式推广来讲,会精确到每一个渠道、每一天的效果。

对于面向消费者的业务,最高效的推广方法是第三种,叫病毒式营销,英文名叫Viral Marketing。比如hotmail,在用户邮件的末尾加几个字,说我这个邮件是通过Hotmail发的,你也可以用Hotmail。然后还附带一个链接,你一点就会跳转到注册页。这就是病毒式营销。现在所有的互联网邮箱和手机邮箱也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还有微信,最开始注册完之后,他会提示你打开通信录,然后一键邀请你的好友。

理论上所有有社交属性的产品,病毒式营销都会是个大杀器,所以团队要想方设法去制定病毒式推广的方案。

但如果不是社交属性的产品就没有机会吗?当然不是。比如微信支付,和百度、迅雷一样,支付是明显的工具,不是社交性产品。工具是需要特定场景驱动的产品。

大家知道,在微信支付之前,腾讯其实已经做了很长时间的支付,也就是财付通,但一直都不太成功,那腾讯是怎么打赢这场战争的?通过微信红包!春节微信红包非常巧妙地把支付这个工具性产品和社交网络绑在了一起。

开通之后能不能经常使用也很重要。这方面微信比支付宝有两个优势,一是微信本身更高频,除此之外,大家每个人都会通过收红包获得一些“零钱”。对于20、30这种零钱,你都懒得存到银行账号里。但大家消费时都会想,噢我微信上还挂着几十块零钱,我是不是应该优先先花掉?所以在很多场合,大家的第一选择就是微信支付了,慢慢的微信支付的习惯就养成了。

在做病毒营销时,涉及到一个核心指标,就是病毒指数,也就是平均每名用户能给你带来几个新用户。如果病毒指数大于1,那这个威力就非常大了。那么如何提高病毒指数呢?首先是免费,因为收费永远是门槛最高的。有的时候甚至不光是免费,还得补贴。而且不光是补贴推荐人,还得补贴被推荐的人。

我强烈建议所有做消费者业务,也就是做To C的企业,都要利用好社交这个红利。所有做To C类产品的,病毒式传播都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精益创业最得要的三板利斧总结如下:

第一步是需求探索,首先找到痛点,通过常识判断,头脑风暴,核心用户访谈,

第二步呢是用户验证。针对最需要验证的一个问题,设计MVP,然后通过数据收集、亲自体验和用户再次访谈,验证这个假设;

第三步,验证成功后的用户推广,To C类产品要优先考虑病毒式营销。

精益创业的核心技巧 13个精益实战决策方法(5)

病毒式营销的路径

相信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公司,都有精益的时刻,精益可以帮无限接近用户的准确需求及准确解决方案,精益起来吧!

【文末福利放送】一年一度读书日,高维学堂特邀程浩老师解读创业好书《精益商业思维》

精益创业的核心技巧 13个精益实战决策方法(6)

程浩:精益商业思维

这本《精益商业思维》,既是迅雷创始人程浩的个人思考,也代表了千万互联网从业者在前仆后继的实践历程、思想碰撞中凝聚的共识,有故事,有真知,有灼见。

文末限时福利:转发此文 私信【读书】送你一个免费观看直播的名额,限量50,先到先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