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算好的青春题材电影(从这两方面来看)
青春电影在各国电影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美国、日本、泰国等地,已经将青春电影发展为成熟的电影类型,并有稳定的观影群体。”
而且电影的技术和内容都已经自成体系。美国青春电影主题多为消解变革中社会与个人的冲突,常使人们从影片中学习到很多人生哲理。
日本的青春电影是以“岩井俊二”的唯美镜头来表达青春,洞察青少年成长中的困惑与迷茫。
泰国青春电影通过青春电影表现的情感和故事,更具有教育意义。而我国青春电影的发端虽然不晚,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原因的局限,直到新时期以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 2017 年以来,呈现出积极的类型化发展趋势。
国内外青春电影的比较大岛渚、岩井俊二、相米慎二、矢口史靖、北野武等导演,为日本青春电影的类型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岩井俊二被多数人称为“映像作家岩井俊二。”日本青春电影类型化程度较高,叙事舒缓,没有震撼人心的视听语言,反而十分注重画面的美感,比如构图的意义表达、色彩与光线的运用等方面。
中日两国青春电影的区别,首先在于叙事的节奏,中国青春电影叙事大多紧凑、详实且情节富有戏剧性。
电影通过车祸、误杀、霸凌……等等激烈的矛盾冲突来体现青少年成长的残酷。《少年的你》在拍摄霸凌时,运用手持镜头和特写镜头,给观众的紧迫感和压抑感非常强烈,影片后段采用悬疑断案的叙事方式,戏剧化痕迹也非常明显。
日本的青春电影的叙事拍摄中运用大量的长镜头、慢镜头、空镜头等来延长叙事时间,观众通过这种延宕的方式酝酿感情,进而体味出影片中的另一种言外之意。
比如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情书》等影片,一改之前《莉莉周》《燕尾蝶》的冷漠、残酷,影片中没有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导演极力刻画青春中最灿烂、朦胧的初恋记忆,并试图从青春中发现生命的律动。
其次,中国青春电影注重叙事中情感表达的张力,人物形象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比较激烈。
比如《狗十三》中李玩的坚决反抗,引起了一家人的矛盾,出现多次争吵、痛哭、打架的场景。日本青春电影大多执着于表达“静”,着重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观内心独白,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效果。
比如电影《情书》的开头渡边博子静静躺在雪地里,感受着藤井树死前的困境,为影片奠定了悲伤的基调。
后来与同名同姓的“藤井树”互通书信,而不是电话沟通。这一情节设置在刻意制造误会的同时也展现了沉默的美学内涵,一种感同身受却又难以言说的感情。中、泰青春电影比较分析。
泰国青春电影以“小清新”的叙事风格而闻名。情节上没有重大的跌宕起伏,只有日常生活的转折与铺陈,且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青少年青涩、自然、纯挚的精神面貌。
比如《暹罗之恋》《初恋这件小事》等影片。近年来泰国青春电影还出现《天才枪手》这类关于学生作弊的影片,叙述青少年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及巨大的创造性,以及迷途知返的未成年形象,传递出了积极的价值观念。
反观中国内地青春电影中长辈的说教或道德导向的痕迹明显,青少年大多是在权威人物形象的干预下成长,增加了成长的疼痛感。如影片中的家长、老师或者公安警察的出面。
“青春电影”一词最先出现在美国,但是青春电影却不是美国电影市场的主流电影类型。
美国好莱坞出现了《无因的背叛》《毕业生》《美国派》等优秀影片,叙事内容一直都强调青少年的个人主义和自我认同感。
首先,中美青春电影都着重布置校园场景,但是由于国情不同展现出的内容是不同的。美国青春电影中的校园生活以社交活动为主。
比如《歌舞青春》以歌舞展现了青少年的活力、积极和热情,表现出美国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大多是愉快且自由地的经历体验。反观中国青春电影,校园生活表现的是青少年的学习场景。
如《最好的我们》《少年的你》《老师·好》等电影,表现出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学习才有出路”的观念深入人心。可见,中国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并不是多姿多彩的,甚至更多的是枯燥。
其次,叙事风格上中美有明显的差异,美国青春电影在展现青少年自我认同感时的叙事风格大胆且开放。
而中国青春电影则大多表现被迫成长的既视感。青少年在现实因素的逼迫下的最终选择妥协,叙事风格保守但是深刻,很多问题在叙述中点到为止,或用隐喻手法表达。中国大陆地区与中国台湾青春电影的比较分析。
在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等导演的创作和引导之下,台湾的青春电影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杨德昌导演曾公开表示:“在台湾只有青春电影和非青春电影”。
电影叙事内容大多是爱情话题,但是关注的视角却与众不同,台湾青春电影能较为细腻的刻画少男少女之间同性取向的复杂感。
如曹瑞原的《孽子》、易智言的《蓝色大门》、陈正道的《盛夏光年》等等,都有涉及微妙的同性情感体验的内容。
中国内地青春电影与美国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青春电影类型化程度不高,由于商业价值的不高,使得不少青春题材融入到了其他类型电影,比如《夏洛特烦恼》《你好,李焕英》等。
与日本比较,中国内地青春电影的影像技术稍显不足,视听效果略微逊色,仍有发展空间。
与中国台湾比较,大陆地区的青春电影过度重视商业性,而忽视了艺术性,导致很多影片噱头大于内容。
中国内地的类型化特征首先,公式化的情节体现在青春电影以个体成长为主题,主要有两类表达形式。一是关于青春的“回忆录”,也就是回顾、怀念曾经的青春。
通过电影让每个人感受到过去的青春岁月,从而使电影充斥着一股怀旧的氛围。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说到:“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匆匆那年》的旁白说到的“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等等。
二是指导青春的“教科书”。青春电影的主人公大多数是还处在初高中的生活环境中,面对的压力来自于个人情感、升学等方面,常常会感到疲惫、困惑、不知所措……。
为缓解这类问题,青春电影的主题就倾向于向青少年观众传递“年轻就要奋斗,大胆去尝试”等健康的成长理念,通过影片中主人公的遭遇教育指导青少年如何顶住困难,发奋图强,变得更优秀。
如《青春派》《少年班》《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等影片,具有对现实的指导和积极的教育意义,对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其次,图解式的视觉影像在于青春电影场景的模式化呈现,立足于校园这一基本生活环境进行展现和表达。
比如课上专心致志的学习场景、课下喧哗打闹的课间休息、挥洒汗水的操场运动场景、小剧场排练的文艺活动、食堂吃饭时的欢声笑语、林荫小径下温习功课等等。
在《匆匆那年》《同桌的你》《左耳》《少年的你》《老师·好》等影片中出现场景最多的就是校园生活,穿着校服的男生女生总是会给人青春洋溢的感觉,有利于烘托氛围。
此外,定型化的人物体现在人物角色的模式化设定。作为电影主要的叙事主体,总会有一对相恋的男女主角,并且他们的情感变化始终贯穿整部电影的叙事。
如《左耳》的女主角李珥是在暗恋许弋再到放弃许弋的过程中成长了起来;《最好的我们》中耿耿与余淮的相爱是共同克服了家庭因素;《少年的你》是陈念和刘北山互相温暖、互相鼓励、互相拯救;《老师·好》中,安静和洛小乙在互生情愫的过程中共同优秀。
很多电影观众,都能够从他们的身上看到自己青春年少时的影子,引起共情。陈正道《盛夏未来》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尝试,女主角陈晨喜欢男主角郑宇星,但是导演将郑宇星的性取向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使青春电影的表述拥有了更多可能性。
电影艺术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映照,还可以反向对社会生活进行评价、影响甚至改变社会生活。
所以自上而下的电影产业改革和促进,使得青春电影逐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反映青少年成长的真实原因,这有利于青春电影的良好发展,也对社会文化氛围的形成提供较为正确的引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