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酉本石头记是什么时候出版的 癸酉本石头记辨伪

“癸酉本”《石头记》辨伪

赵建忠

摘要:近年一个带朱批、号称“癸酉本”《石头记》的钞本内容随着《旧时真本横空出世 红学大厦轰然坍塌》的帖子在网上流传,有论者据此判断《红楼梦》原作者是吴梅村。论者为证明《石头记》的最初创作不在乾隆年间而是更早,还抬出《何必西厢》为佐证,因该书有“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字样,且书中出现有《红楼梦》书名,实际上这些所谓“证据”是不靠谱的。本文对相关“证据”进行了考辨,认为所谓“癸酉本”《石头记》后二十八回,不过是现代人在吸取脂评、探佚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作者想象而撰制的“补佚类”续书。

关键词:“癸酉本”;情节荒诞;现代续书;《何必西厢》;吴梅村;著作权

癸酉本石头记是什么时候出版的 癸酉本石头记辨伪(1)

近年一个带朱批的《石头记》钞本相关内容在广泛流传,该钞本12册,每册九回,共一百零八回。封面原书名为《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据书中最后一条批语:“本书至此告一段落,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余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发布者将其命名为《癸酉本石头记》。由于披露的后二十八回内容与通行程本迥异,一位网名为“枫溪流丹”的作者发出《旧时真本横空出世 红学大厦轰然坍塌》的帖子,认为随着“癸酉本”《石头记》的“横空出世”,真相终大白于天下,“胡适、周汝昌等红学大师们辛辛苦苦构筑起的红学大厦,顷刻间轰然坍塌了”,理由是“癸酉本”《石头记》第一回有条批语:

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名曰《风月宝鉴》,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凭这条批语,发帖人断定《红楼梦》原作者是吴梅村。如此结论成立,红学家们近一个世纪关于《红楼梦》成书于乾隆年间以及原作者系曹雪芹的全部考证成果,就要重新检验。但很多研究者读到披露的相关内容后,认为该钞本系后人伪托。但无论真伪如何,“癸酉本”《石头记》已形成了一个红学热点。

关于“癸酉本”《石头记》的来历,该本持有者何莉莉(化名)透露说:“祖父是山西人,这个本子是解放前祖父在山西某战场上当军医的时候,祖母是随行护士,一个伤员交给他祖母的,应该是个民国时期的过录本,不知是别人凭记忆还原的还是直接抄的。”无论说“癸酉本”《石头记》原本在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或持有者透露的民国时期过录,不过是种推测或孤证描述。读者只知道自2008年8月31日起此本内容才开始在网上流传,直到2014年,经金俊俊、何玄鹤整理后才正式由九州出版社印行(2015年吴雪松又整理勘校了《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过录本全文影印资料付梓)。

其实,何时过录、出版并不重要,关键是考察“癸酉本”《石头记》后二十八回内容是否为“旧时真本”。

主真者将“癸酉本”《石头记》视为“全本真稿”的主要证据是:前八十回批语中提到的一些场景诸如林黛玉作十独吟、甄宝玉送玉、卫若兰射圃、妙玉瓜洲渡口屈从、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等都在此本后二十八回中得到了印证。

癸酉本石头记是什么时候出版的 癸酉本石头记辨伪(2)

我们以“癸酉本”《石头记》第一百零五回给出具体描写的《薛宝钗借词含讽谏 王熙凤知命强英雄》为例,看其是否真的得到“印证”:从上半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含有“借”“含”“讽”三个字眼分析,表明薛宝钗对贾宝玉属于含蓄委婉的谏劝,但“癸酉本”《石头记》第一百零五回中的她却粗暴地将贾宝玉看的杂书撕烂,然后把茶钟也打碎了,这样的描写并不得体,与原著中薛宝钗性格判若二人。针对下半回目《王熙凤知命强英雄》,据第二十一回批语“今日之琏犹可救,他日之琏已不能救耶”可证这回中贾琏还活着,且他应有很重的戏份,要上演一场“自执金矛又执戈”的自相残杀大戏,但到了“癸酉本”《石头记》中,却安排他与王熙凤均死掉,王熙凤身死居然还“知命强英雄”,颇为费解。以此可见,“癸酉本”《石头记》第一百零五回情节表面似乎照应了第二十一回批语,但细究则发现描写的人物情态经不起推敲。

“癸酉本”《石头记》后二十八回中其他人物描写也是匪夷所思:林黛玉居然成为武装首领,薛宝钗还去色诱贾雨村,花袭人变成了泼妇,信佛的王夫人居然让贾宝玉娶尼姑。总的来看,此本情节不够连贯且荒诞离谱,语言也非常粗糙,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与前八十回风格并不统一。

至于论者认为的“癸酉本”因影射了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些真实事件,是原作者吴梅村斩断后二十八回、只传出前八十回的原因,均属无据猜测。吴梅村去世时间在康熙十一年(1672),而“癸酉”系乾隆十八年(1753),也就是说,“癸酉本”《石头记》未过录前的母本距原作者吴梅村去世达81年之久,亦不合常情。

为证明《石头记》的最初创作不在乾隆年间而是更早,《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过录本影印整理勘校者吴雪松还抬出《何必西厢》,以为抓住了“铁证”,因该书有“雍正甲寅仲夏桐峰外史谨序”字样,且书中出现有《红楼梦》书名。按《何必西厢》共三十七回,“红楼梦”三字出现在第三十六回的一段议论中,这一回主要描述正月十七主人公张家摆筵唱戏,戏班是内衙教演的昆曲女伶,正好与《红楼梦》一样也是十二个女孩子,点戏的过程也与《红楼梦》中情节近似,因此书中就此议论道:

列位,看方才这一段说白,都是家常俗语,琐琐碎碎的叙众人问答。好似《金瓶梅》《红楼梦》笔仗,不合演义弹词体例。未免疑惑做书的人,杂乱无章。诸公不知,在下这部书,说是演义,又夹歌谣;说是弹词,尽多议论;要合演义传奇之笔,自家创一个从来未有的体例。原比不得三家村冬烘先生所做七字腔盲词,只供贩夫皂隶读的。但是叙家长琐事,及喁喁儿女语,要得近情入妙。比演义传奇,更难着笔,若非有十分本领的才子,莫想道得只字。世间传作能有几部?所以在下极力摹仿一段,岂敢妄比韩杜诸大家诗文无体不备,不过觉得这难着笔的还做得来。倒底可真个象《金瓶梅》《红楼梦》,在下自己不知,要请教列位的。

引文既谈到“弹词”,笔者覆按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及谭正璧《弹词叙录》,均著录弹词《梅花梦》“一名《何必西厢》”,据谭正璧考证:“此书有雍正重刊本,则写作必更早”,但“雍正重刊本”尚未露出庐山真面,目前见到的刊本“五桂堂藏板”《何必西厢》已在程本《红楼梦》流行后,系嘉庆五年(1800)刊,因此一粟认为“雍正”年间“桐峰外史”序系五桂堂伪托。①现在看,这个问题还要深入研究,不能因为“雍正重刊本”尚未发现就判断其不存在。考《国朝书人辑要》及《兴化地志》《扬州志》诸文献,确有桐峰其人,本名顾于观,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年不详。需要指出的是,“桐峰外史”与“桐峰”并非一人,“桐峰”号心铁道人,“桐峰外史”则是雍正时期苏州常州县人王尧瞿(号翼云),他在“序”中记述了发现及刻印《何必西厢》的过程:

余需次山左,偶访友不值。见案上有《何必西厢》弹词刻本,窃怪标名之妄,置不復览……今读此书,不知何物文人作此狡狯,余无可赞词……辨之济南书肆,觅他部不可得。想已刊而未遍行。缘就友人藏本,缮正付梓。益以凡例二十条,并识数语冠简端,用志向往云。

癸酉本石头记是什么时候出版的 癸酉本石头记辨伪(3)

“外史”者,一般是热衷为某事或某人自愿奉献一生中大部分精力的人自称,如高鹗自号“红楼外史”,周汝昌自号“解味道人”等。《何必西厢》的王尧瞿“序”倒未必是托名,但旧书坊确有托名前朝人作序的习气,如《儿女英雄传》也有两篇序:一篇落款为“雍正阏逢摄提格(十二年)上巳后十日观鉴我斋甫”,另一篇落款为“乾隆甲寅(五十九年)暮春望前三日东海吾了翁”。之所以判断两篇序均系伪托,根据是《儿女英雄传》内文及观鉴我斋甫序中都提及《红楼梦》,且《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还提到《品花宝鉴》中的人物徐度香与袁宝球,但我们知道,《品花宝鉴》成书于咸丰朝。《儿女英雄传》现存最早刻本系光绪四年(1878)京都聚珍堂活字本,作者文康虽具体生卒年未详,但从相关史料知其活动年代主要在晚清后,光绪初年尚在世,马从善序对作者生平介绍较详:“《儿女英雄传》一书,文铁仙先生(康)所作也。先生为故大学士勒文襄公(保)次孙,以赀为理藩院郎中,出为郡守,荐擢观察,丁忧旋里,特起为驻藏大臣,以疾不果行,遂卒于家。先生少袭家世余荫,门第之盛,无有伦比。晚年诸子不肖,家道中落;先时遗物斥卖略尽。先生块处一室,笔墨之外无长物,故著此书以自遣。其书虽托于稗官家言,而国家典故,先世旧闻,往往而在。且先生一身亲历乎盛衰升降之际,故于世运之变迁,人情之反复,三致意焉。先生殆悔其已往之过而抒其未遂之志欤?”由此足见所谓“雍正阏逢摄提格(十二年)上巳后十日观鉴我斋甫”“乾隆甲寅(五十九年)暮春望前三日东海吾了翁”两序均系伪托。

如果说雍正时期王尧瞿为《何必西厢》所作序也是伪托,那么又如何解释此书内文中出现的《红楼梦》书名及有些论者提到的此书与《红楼梦》相关文字关联度颇高的问题?这个问题背后的实质,涉及质疑《红楼梦》的成书时间,不得不辨。论者列举的《何必西厢》与《红楼梦》关联度颇高的相关文字主要有:贾府有戏班十二优伶,张府庆宴时也有十二女优;《红楼梦》有一僧一道,《何必西厢》也有一僧一道;《红楼梦》有太虚幻境,《何必西厢》写女主人公生病时也称:此病还防付太虚;《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住在“怡红院”,《何必西厢》主人公住“赛红轩”,《红楼梦》中人物贾迎春住处为“缀锦楼”,《何必西厢》中有“缀锦阁”;《红楼梦》有“白玉为堂金作马”,《何必西厢》两次写“金马玉堂”;

《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佩有顽石幻成的通灵宝玉,《何必西厢》也写有“顽石”两字;此外,《何必西厢》还多次写到与故事情节无关的“十二金钗”“金陵十二楼”等。

论者指出的上述现象,咋看似有道理,但细究也经不起推敲。

“雍正重刊本”《何必西厢》目前尚未发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最早刊本“五桂堂藏板”系嘉庆五年(1800)刊,“五桂堂藏板”主人在《何必西厢》“序”中曾写道:

《何必西厢》一书,行世已久,作者不著姓氏年月……桐峰外史刻本,迄今又数十年,漫漶残缺,特为校正。

癸酉本石头记是什么时候出版的 癸酉本石头记辨伪(4)

从以上“序言”看,这位“五桂堂藏板”主人看到的雍正时期人桐峰外史的刻本(假定真存在过)《何必西厢》“漫漶残缺”,因此他“特为校正”,造成“五桂堂藏板”《何必西厢》存在着与《红楼梦》相关文字关联度颇高的现象,但这并不表明雍正时期桐峰外史的刻本也与《红楼梦》文字相关。判断程本乾隆五十六年(1791)刊行后的嘉庆五年(1800)才刊行的“五桂堂藏板”《何必西厢》抄袭模仿了《红楼梦》,逻辑上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因为“五桂堂藏板”主人“序”中承认对《何必西厢》做过“特为校正”的工作,且此书也坦言:“所以在下极力摹仿一段,岂敢妄比韩杜诸大家诗文无体不备,不过觉得这难着笔的还做得来。倒底可真个象《金瓶梅》《红楼梦》”,这就等于承认了嘉庆五年(1800)刊行的《何必西廂》“摹仿”了《红楼梦》(除非论者拿出“雍正重刊本”作为铁证来推倒笔者这种逻辑猜测)。此外,“五桂堂藏板”《何必西厢》多次写到与故事情节无关的“十二金钗”“金陵十二楼”,这些游离于主体故事之外的情节恰恰说明系校正时补入。毕竟《红楼梦》自嘉庆年后已产生了广泛影响,“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出于嘉庆年间的这两句诗即为注脚。彼时的各类作品无论是续、仿《红楼梦》还是独立创作,作者们都想借这部名著抬高自己作品声价,也是可以理解的。

“癸酉本”《石头记》发布者的目的是想证明《红楼梦》并非曹雪芹创作于乾隆年间,而是明末清初的吴梅村作,其实《红楼梦》文本内的两条内证已表明这种说法的荒谬。证据一在第二十一回,宝玉往上房去后,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按《庄子因》是林云铭(1628~1697)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编撰的一部注解《庄子》的名著,而吴梅村(1609年6月21日—1672年1月23日)早在康熙十一年(1672)就已去世,那时《庄子因》还没成书。证据二在第五十三回,宁府西边另一个院子的黑油栅栏内五间大门上悬一块匾,写着“贾氏宗祠”四个字,旁书“衍圣公孔继宗书”,按孔继宗虽是虚构的人物,但孔氏族谱的继字辈是真实存在的,乃清朝皇帝所赐。雍正十三年(1735),追赠孔继濩为第69代衍圣公,②《红楼梦》成书时间也只能是该年之后。

所谓“癸酉本”《石头记》后二十八回,不过是现代人在吸取脂评、探佚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作者想象而撰制的现代“补佚类”续书。平心而论,这位“佚名”续作者对脂评、探佚还是下过一番功夫的,“癸酉本”《石头记》后二十八回情节虽荒诞,以致被很多读者戏称为“鬼本”,但还不算当代续书中的恶札。当然这不是此处要讨论的重点,“癸酉本”《石头记》的发布者是想推翻新红学以来的近百年学术成果,这才是问题实质之所在,笔者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去进行“癸酉本”《石头记》的辨伪。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戴不凡提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问题以来,③关于这部伟大作品的“初创者”与“写定者”的讨论便一直没有停止过。归纳起来,从《红楼梦》诞生至今,关于其作者,不外乎以下几种说法:

1.作者不详。代表性说法有早期的《红楼梦》甲辰钞本上梦觉主人序云“说梦者谁,或言彼,或言此”。对此,首次刊印《红楼梦》的程伟元也没有弄清楚,他在序言上只是说“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此外,李放《八旗画录》云:“所著《红楼梦》小说,称古今第一。惜文献无征,不能详其为人。”这种情况固然是由于旧时代轻视小说的现象造成的,以致于作者根本不懂得也不重视自己的“著作权”而普遍署化名,但也与《红楼梦》这部小说存在“碍语”有关。

2.确定《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这种说法以胡适撰写的新红学奠基之作《红楼梦考证》为代表,尽管此前也有人提出过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说法,但未经详细论证,或者是道听途说的稗贩相传,而真正从文献出发,根据清代笔记、志书及其他史料爬梳剔抉,通过乾嘉学派式的严谨考证,得出作者为曹雪芹的结论,当自胡适始。

3.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猜测《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从清至民初,关于《红楼梦》的作者,许多人做了多种猜测,如倪鸿《桐阴清话》云“京师某府西宾常州某孝廉手笔”,也有人猜测作者为清词人纳兰性德,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确指是《四焉斋集》的作者曹一士。这些提法主要大多局限于索隐派诸家制造的混乱,其用意无非是为他们的学说张本,故其说法并没有多少可资征信的史料作为立论的基础,基本上属于无稽之谈,因此也没有引起世人太多的重视。

4.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最初有一个“原始作者”,曹雪芹只是在此基础上“披阅增删”而“写定”。清代裕瑞《枣窗闲笔》中提出过此说,他认为:“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现当代以来,也有不少持此论者,戴不凡即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原始作者”说的提出,对于圆满解释《红楼梦》文本内部的复杂现象很有启发,但论证过于简单化,且过多地局限于某位“原始作者”的探究,给人以否定曹雪芹“著作权”的印象。

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作者“新说”候选人目前已逾百位,④提出者各持所据,莫衷一是。然而论证曹雪芹系《红楼梦》作者的结论已形成证据链,且引几条这方面文献:

清宗室文人永忠所作诗文稿本《延芬室集》内有《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 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永忠诗作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距曹雪芹去世未远,可算“同时”之人。《延芬室集》中有《四松堂集序》一篇,《四松堂集》中亦有《延芬室观画册,主人翌日有西山之游二首》及墨翁叔之名,可知永忠、墨香、敦诚、敦敏皆为亲友,其所记曹雪芹亦当实有其人,非“抄写勤” ⑤谐音或子虚乌有也。

再看明义诗集《绿烟琐窗集》20首题红诗小序: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之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

明义约生于乾隆八年(1743),卒于嘉庆八年(1803)以后,《绿烟琐窗集》是红学最早的文献之一,其成书之际很可能曹雪芹尚在世。敦敏有七律诗题为《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馀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可知明琳是曹雪芹的朋友圈子中人,而明琳是明义的堂兄,据此推考曹雪芹与明义熟识的机会很大,才可能在世人很少知道《红楼梦》的情况下先见其钞本。

此外还有来自《红楼梦》早期钞本中的内证,脂批就直接指明了曹雪芹就是本书作者。针对第一回正文中“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这句话,甲戌本有如下批语:

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 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蔽)了去,方是巨眼。

脂批还多次提及《红楼梦》取材于曹家史实,亦可作旁证。由于脂批中透露了批者与作者及其家族的关系异常密切,同时熟知并部分地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此可以说脂批是曹雪芹作为《红楼梦》作者的最直接证据。

那些欲剥夺曹雪芹著作权的论者若想立新说,永忠、明义、脂批等文字就是最难逾越的障碍。应该说,相对其他百多位“新说”候选作者而言,将《红楼梦》的著作权判归给曹雪芹,是争论最少因而也能为诸方所接受的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

注释

①参见一粟编《红楼梦书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②参见任晓辉《衍圣公与红楼梦的成书时间》,载《红楼梦学刊》2019年第2期。

③参见《北方论丛》编辑部编 《红楼梦著作权论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④这百多位《红楼梦》作者“新说”,除个别研究者出版过专著、在学术刊物上发出文章或观点披露报端外,大部分见于网络。

⑤参见杜世杰《红楼梦考释》,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简介

癸酉本石头记是什么时候出版的 癸酉本石头记辨伪(5)

赵建忠(1963---),男,天津人,文学硕士,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红楼梦》及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出版有《红楼梦续书考辨》等学术专著。

版权说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