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几岁娶得妻子(李大钊妻赵纫兰)
文|晨夕
1927年4月28日,著名共产党人李大钊,为了共产主义,慷慨赴难,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去世前,敌人对李大钊进行了多次审讯,甚至动用酷刑,电椅、老虎凳,最后残忍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李大钊英勇无畏,哪怕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他也没有向敌人屈服。
最终敌人无计可施,决定处死李大钊,采取的是让人发指的绞刑,凶残的敌人为了折磨他,竟然绞了三次,前后历时28分钟。
李大钊被残害当晚,敌人扛不住舆论的压力,释放了他的妻子赵纫兰和两个孩子,只是母女三人还不知道李大钊牺牲的消息。
次日清晨,李大钊的舅舅上街买报纸,看到了他不幸遇难的消息,一路哭着走回了家,当他将噩耗告诉赵纫兰时,赵纫兰的精神世界崩塌了。
据《晨报》记者记述:“李妻闻耗,悲痛号泣,气绝复苏者数次,病乃愈加剧,以致卧床不走。小儿女绕榻环立,其孤苦伶仃之惨状,见者莫不泪下。”
李大钊去世后,赵纫兰多次遭到敌人的迫害,生活苦不堪言,而她又整日思念丈夫,精神消耗很大,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1933年5月28日,因过度悲伤,积劳成疾,赵纫兰追随亡夫而去,终年49岁。
世人只知李大钊是民族英雄,却不知李大钊能够心无旁骛为革命事业奔走,全因背后有妻子赵纫兰的支持。
她的一生,朴实无华,却又悄悄散发着馥馥幽香。
1:1884年1月21日,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的富商赵文隆喜得一女,其实在此之前他的原配已经为家里生了一男二女,但他依然觉得人丁单薄,于是又添了偏房,只求多得几个子女,让家中香火更加兴旺。
女儿出生后,赵文隆想到了著名诗人屈原《离骚》中的名句“纫秋兰以为佩”,于是为女儿取名为“纫兰”,寓意为对人所施德泽或教益铭感不忘。
赵纫兰家和李大钊家不仅是同村,而且关系非同一般,李大钊的祖父李如珍和赵文隆曾多次合伙到东北长春、万宝山等地开杂货铺,两家早就成了世交。
在赵家又得一女后,刘如珍就盼望着早日抱孙子,好和赵家联姻。
李如珍眼巴巴地盼了五年,终于盼来了孙子,为了孙子能够健康成长,祖父为他取名为李大钊。
家里新添男丁原本是喜事,但李大钊出生那年,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先是他的父亲因肺病英年早逝,其母亲因思虑成疾,在生下李大钊半年后也去世了,可怜的李大钊还不到周岁,就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
父母去世后,李大钊就成了祖父祖母的心头肉,因家境富有,李大钊的童年过得很顺遂,7岁那年,他被送进了私塾,开始接受启蒙教育。
不过因年事已高,李如珍觉得照顾孙子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就和老伴商量给孙子找一房媳妇,思前想后他们觉得赵纫兰是最佳人选。
虽然赵纫兰比李大钊大近六岁,但两家是世交,而且两个孩子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可以用青梅竹马来形容。
当李如珍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赵文隆后,赵文隆毫不犹豫就点头同意了。
于是,在1899年,赵纫兰和李大钊就结为了夫妻,那年赵纫兰不足十六岁,李大钊则刚满十岁。
他们是包办婚姻,而且结婚时双方都未成年,这样的婚姻危险系数极高,一旦男方出人头地,离婚或者续弦的几率都非常高,但李大钊对赵纫兰却做到了从一而终。
2:赵纫兰嫁入李家时,祖父已年过七旬,身体大不如从前,祖母因疾病缠身,一直处于瘫痪状态,孙媳妇的到来,无疑给这个家带来了活力。
贤良淑德的赵纫兰,嫁给李大钊不图富贵荣华,只希望可以照顾聪慧的丈夫,让他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尽快给李家添新丁,让家族重新兴旺起来。
虽然夫妻年纪小,但他们却彼此尊重,其实那会他们之间谈不上男女之情,更多的是亲情,尤其是李大钊,在妻子那里感受到了姐弟之情,甚至缺失的母爱也得到了弥补。
自从赵纫兰过来后,李大钊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他知道家里的一切妻子都会打理好,他只管安心读书,不辜负家人的期望。
1902年,李大钊参加童试,因种种原因落榜了,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赵纫兰心里很难过,但在丈夫面前,她永远都是积极向上的,不断地激励丈夫继续努力。
有了妻子的支持和鼓励,李大钊收拾好心情,再次投入到大学习中,此后人生中,每次李大钊遭遇不顺,都会从妻子那里得到安慰和鼓励,这也是他可以安心参加革命的原因。
1904年,李大钊的祖母因病去世,念及祖父年事已高,赵纫兰就让他安享晚年,自己则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一家的生活重担。
祖母去世的第二年,李大钊终于通过考试,成为永平府中学堂学生,看到放榜消息后,赵纫兰激动到落泪。
此时,李大钊已经16岁,赵纫兰也已经22岁,他们结婚也整整六个年头了,这六年赵纫兰为了让丈夫安心读书,为了让老人少操心,忙前忙后几乎天天不休息,她没有什么太大的奢望,只求丈夫有前程,这样李家就有希望了。
在赵纫兰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她们愿意为丈夫付出一切,且不求回报。
3:然而,就在赵纫兰觉得生活终于有盼头时,祖父李如珍又去世了。祖父在时,赵纫兰觉得自己是有依靠的,祖父走了,丈夫又在外上学,千斤重担都落在了她一人身上。
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祖父走后,亲戚们开始觊觎李家的家产,李大钊夫妇哪里是那些人的对手,经过一番折腾,家业少了一半。
也是从那时起,赵纫兰知道了什么叫“世态炎凉”,尤其是在金钱面前,亲情一文不值。不过现实的困难并没有击垮她,虽然家道衰落,她依然坚持让丈夫去读书。
起初李大钊想过退学,怕妻子一个人支撑整个家太辛苦,但赵纫兰坚决不肯,硬是将李大钊“逼”回了学校。
从祖父去世那刻起,她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守住日渐衰退的家业,哪怕是靠借钱或者典当东西,也要让丈夫完成学业。
逆境会逼迫人成长,未结婚前,赵纫兰是富足人家的大小姐,结婚后,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这两种身份的成功转换,也证明赵纫兰是一个性格坚韧的人。
赵纫兰在家勤勤恳恳,李大钊读书也非常勤奋。虽然李大钊比妻子小六岁,但动荡的年代,艰辛的生活,让他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性格,行事作风比同龄人都要成熟。
1907年,李大钊考入了天津法政专门学堂,这一年原本是双喜临门的,夫妻二人迎来了他们第一个孩子,然而高兴的日子犹如流星般,悠然划过。
女儿出生没多久就夭折了,还未从初为人母的喜悦中抽离出来,就经历了丧子之痛,赵纫兰心如刀绞。
繁重的家务,失去女儿后的痛苦,足以压垮一个女人,但赵纫兰在哭过后却选择了坚强,因为她不想让即将远去求学的丈夫担心。
赵纫兰对李大钊爱的深沉,在她的世界里,丈夫的前途,家里的命运远比个人的喜怒哀乐更重要。
4:从家乡来到天津,李大钊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当然他的生活费和学费也比在家乡时增长了数倍。
为了让丈夫安心读书,不管生活多吃力,赵纫兰都会想方设法筹到钱,这期间她吃了许多苦,也受尽了委屈。
妻子的付出李大钊心知肚明,后来他在《狱中自述》中说道:
“钊在该校肄业六年,均系自费。我家贫,只有薄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赖内人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卒业。”
如果没有赵纫兰无怨无悔的支持和鼓励,也许李大钊的求学路未必会如此顺利。
虽然生活步步是坎儿,但命运对赵纫兰并非那么薄情,就在她一心想为夫家开枝散叶时,她和丈夫先后得到了一儿一女,凑成了一个“好”字。
丈夫学业顺遂,又有了一双儿女,赵纫兰觉得人生圆满了,此后为了丈夫和孩子,她奋力地支撑这个家。
赵纫兰养家糊口的韧劲,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原本赵纫兰对人生的规划是,丈夫毕业谋取一份有前途的差事,一家人过着安静平和的生活,就足矣了。
但那是个动荡的时代,想要安稳谈何容易?
李大钊还未毕业,社会就变天了,清王朝土崩瓦解,整个政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无数爱国青年,选择投身政治,想为民主和自由而活、而战,李大钊就是其中一位。
大学毕业后,李大钊没有向妻子预想的方向发展,没有忙着挣钱养家,而是提出去日本留学,若是普通女子,大概会对丈夫的选择不理解,但赵纫兰却欣然接受,她相信丈夫是有分寸的人,他自有他的理想和人生规划。
那日,李大钊鼓足了勇气对妻子说:“我要去日本留学。”
赵纫兰没多过问一句,只是说:“需要带多少钱。”
那一刻,李大钊被妻子的善解人意感动了,他望着妻子,红了眼眶。妻子自从嫁入李家,就没有享过一天福,上老下小都指望着她一个人,但她却从未说过一句沮丧的话。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就这样,毕业后两个月,李大钊踏上了开往日本的轮船,留在国内的妻子多了一份担忧和挂念,只能默默祈祷。
就在李大钊走的那年,他们又添了一个儿子,丈夫不远万里去留学,赵纫兰独自在家抚养三个孩子,原本生活就极其艰难,不曾想小儿子被天花夺去了生命,这是赵纫兰第二次失去孩子,她感觉自己快垮掉了。
此时,一向坚强的赵纫兰多渴望有丈夫的肩膀可以依靠,但丈夫却远在日本,她只能独自舔着丧子之痛带来的无限悲伤。
5:李大钊一走就是三年,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赵纫兰没有一日不挂念丈夫,当丈夫回家和他们团圆时,她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只不过此时的李大钊,已经不止是他的丈夫了,还是思想先进的积极分子,即便是回国,丈夫在家的日子也少的可怜。
聚少离多,让赵纫兰整日活在担惊受怕中,李大钊也觉得亏欠妻子太多,于是在他被北京大学成功聘用后,决定举家迁往北京。
赵纫兰虽然从小地方来,但是待人诚恳,为人随和,很快就融入到了丈夫的圈子,结识了一大批有名的教授和学者的夫人,她们都说:“赵纫兰真是贤妻良母,李大钊很有福气。”
只是他们不知道,这“贤妻良母”的背后,经历了过多少苦楚和辛酸。
赵纫兰原以为,一家人终于可以安稳过日子了,可“五四”运动的爆发,却打破了她对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当时陈独秀被捕,李大钊每日不停地奔走,设法营救陈独秀,留在家里的赵纫兰整日为丈夫的安危担忧,此刻她已经意识到,一家人很难过上安生日子了。
当时赵纫兰还怀有身孕,为了安全起见,李大钊决定将他们送回老家,他自己也到处躲避了,好不容易的家人又分离两地了。
这次分别又是近一年的时间,女儿已经降生了,李大钊还未回来,赵纫兰就没睡过一日踏实觉,无时无刻不再思念和担心着丈夫。
一直到1920年,李大钊才风尘仆仆地回来,但没逗留几日他又再次启程,看着丈夫因忙碌而憔悴不堪的面容,赵纫兰无比心疼。
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此后不管经历什么事,都要留在丈夫身边,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于是当年秋季,李大钊趁着假期又将母子几人接回了北京。
此时,赵纫兰和李大钊已经结婚二十余年,她也从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变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日夜的操劳让她的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但在李大钊心里,妻子始终是无可取代的。
6:再次来到北京后,赵纫兰又先后生了两个孩子,这时他们已经有了五个孩子,她这个做母亲的每天忙得团团转。
作为丈夫,李大钊根本帮不上妻子,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他忘我地工作,对于生活的辛苦,赵纫兰是没有怨言的,她唯一担心的就是丈夫和家人的安危。
她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趁着李大钊不在家,儿子被一伙流氓毒打,那些人还冲进李大钊的书房一顿乱翻。
赵纫兰自然知道,他们不是普通的流氓,是冲着丈夫来的。自此之后他们就没过过安生的日子,要么家里被盗,要么晚上有人往院子里偷东西。
她知道这些人都是有“政治”目的的,为了安全起见,她赵纫兰不得不搬家,在这样的境况下,李大钊依然忙的不可开交,赵纫兰担心他的身体被拖垮了,也担心他会遭遇不测。
可没想到,在生活一团乱麻的时候,小女儿又因病去世,第三次经历丧女之痛,赵纫兰几乎发疯了,但她没有泽贵一心干革命事业的丈夫,只是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不停地流眼泪,又自责地说:“是我没有照顾好女儿。”
在她还沉浸在悲痛中时,李大钊又成了通缉犯,只能带着长子去避难,赵纫兰已经感觉得到,北京处处是风险,于是就带着其他几个孩子回到了老家。
不久后,赵纫兰收到了丈夫的来信,信上说:“我的工作很忙,今后再也没有空闲的时间照顾家庭了,你应当坚强起来…..我要去苏联了,但具体回国时间,无法确定。”
看着丈夫的信,赵纫兰哭了,但此时她的思想也已经成熟,她一点不责怪丈夫。至此她只想做一个革命者的好妻子,抚养好孩子。
在李大钊去苏联后,赵纫兰又带着孩子回到了北京,她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丈夫不管什么时候回来,北京都有家人在等他。
这样的赵纫兰,让人多了几分敬意,她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她支持丈夫的事业,是一个拥有大格局的女子。
1924年,李大钊终于回到了北京,一家人久别重逢,自然是喜不胜收,此时北京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李大钊东奔西走,天天从早忙到晚。
赵纫兰从不干涉丈夫,只安心做好分内事,不让丈夫为家里事分心,她知道丈夫已经将自己交给了党,作为他的妻子,她也不能当党外人,如果有需要,她愿意把全家都交给革命。
如此胸怀和觉悟,让人肃然起敬。
7:在日夜忙碌中,赵纫兰又为李大钊生下了最小的儿子,自从结婚后,他们先后有了八个孩子,三个不幸夭折,五个健康地活了下来,对李家,赵纫兰是问心无愧的。
赵纫兰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她也做好了可能会面临的风险,但她没想到噩耗来的那么快。
有革命就有牺牲,李大钊没有躲过死亡。
1927年4月27日,李大钊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时他们结婚整整28年,时年李大钊38岁,赵纫兰44岁。
得知丈夫的死讯后,赵纫兰一连哭晕过三次,她抽搐不止,头疼如裂,若不是有五个孩子,她真想追随丈夫而去。
那悲痛的场面,见者无不落泪。
为了孩子们,赵纫兰只能选择活下去,长子葆华被朋友送到日本留学,临行前赵纫兰含泪交代儿子:“一定要好好学习,继承父业。”
之后赵纫兰带着四个孩子,回到了老家,依靠亲人的帮衬、北京大学邮寄的工资和一点地产度日。
虽然回到了老家,但赵纫兰却一直关注着北京的消息,期盼这革命早日胜利,以告慰丈夫在天之灵。
但革命哪有那么容易,她一直等不到胜利的消息,倒是自己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丈夫去世她急火攻心,满口牙全都肿了,钻心的疼痛让她直撞墙。
饱受病痛折磨得赵纫兰,可以说是度日如年。虽然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但她依然鼓励孩子要好好读书,长大后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
虽然丈夫为革命而牺牲,但赵纫兰却依然坚持让子女们走父亲未走完的路,此时她已经将自己看成了党内人,觉得一家人都应该为革命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
丈夫去世后,除了教育子女外,赵纫兰最大的心事就是丈夫何时安葬,最后她预感自己时日不多,她只能给李大钊的好友蒋梦麟写信,希望他出面操办李大钊的丧事。
1933年4月23日,在牺牲六年后,李大钊的公葬仪式终于在北京举行,并最后下葬在香山东麓的万安公墓,看着丈夫终于入土为安,赵纫兰终于安心了。
然而,安葬完丈夫后,她却一病不起,冥冥之中她知道,自己大限到了,就要去另一个世界和丈夫团圆了。
1933年5月28日,操劳一生的赵纫兰因病去世,终年49岁,她去世前并无太多交代,唯一的遗嘱就是:“要把自己的躯体埋在李大钊的墓旁,她要到九泉之下陪伴丈夫的忠魂铁血。”
她的遗愿顺利达成,她和丈夫比邻而葬,可以永世相伴了。
赵纫兰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她是合格的妻子,伟大的母亲,为了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她作出了巨大牺牲,更是培养出了优秀的子女,让革命火种得以延续下去。
赵纫兰去世后,组织决定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如此殊荣,算是对赵纫兰一生最好的肯定了。
和丈夫李大钊相比,赵纫兰显得默默无闻,但若没有她,就没有革命烈士李大钊,这样一位伟大而质朴的女性,应该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浓浓的一笔。
(本文原创首发,抄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